第一百四十五章 光阴织新岁 巷韵永流传
正月里的老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红灯笼挂满了巷道两旁的屋檐,春联贴满了家家户户的大门,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和美食的香气。老巷的人们穿着新衣,脸上带着笑容,相互拜年道贺,热闹非凡。
书店门口,新挂起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在红灯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原来,在市级非遗的基础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老巷民俗文化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老巷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大年初一的清晨,苏晚穿着新衣服,早早地来到书店。刚推开大门,就看到周先生、陈爷爷、张婶、李叔、张伟、萌萌等街坊们都已经在书店里等候了。“晚丫头,新年好啊!”张婶笑着说道,递过来一个红包,“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心想事成!”
“谢谢张婶,也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苏晚接过红包,笑着回应道。街坊们也纷纷送上新年祝福,书店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今天是大年初一,也是咱们老巷入选省级非遗的好日子,我们应该好好庆祝一下!”林文博主任也特意赶来,脸上洋溢着笑容,“省里的***门对咱们老巷的文化保护工作非常认可,还特意拨款支持咱们建设老巷民俗文化博物馆,让老巷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这个消息让街坊们都兴奋不已。“太好了!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博物馆了!”李叔激动地说道,“以后就能把咱们老巷的老物件、老故事都收藏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历史和文化了!”
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方案。“我觉得博物馆可以分为几个展区,分别展示老巷的历史沿革、民俗技艺、老物件收藏等内容。”周先生提议道,“还可以设置一个互动体验区,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我可以把我收藏的老算盘、老怀表、旧书笺都捐给博物馆!”陈爷爷说道。张婶也说道:“我可以把传统美食的制作工具和配方捐出来,还可以在博物馆里现场展示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我可以负责博物馆的老建筑修复工作,让博物馆既保留老巷的建筑风貌,又能满足展览的需求。”张伟说道。萌萌则说道:“我可以为博物馆设计插画和宣传海报,让博物馆更受年轻人喜爱。”
苏晚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模样,心里满是感动:“谢谢大家的支持!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街坊的努力。接下来,我会负责对接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争取早日让博物馆落成。”
春节期间,老巷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不仅来欣赏老巷的新年风光,感受传统年俗的魅力,还特意来参观即将建设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选址。苏晚和街坊们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游客,向他们介绍老巷的历史文化和博物馆的建设规划。
“老巷的民俗文化太有魅力了,能入选省级非遗真是实至名归!”一位游客说道,“等博物馆建成了,我一定要再来参观,深入了解老巷的文化。”
在游客的祝福和支持下,老巷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很快就制定完成了。博物馆选址在老巷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五百平方米,采用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老巷的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博物馆内将设置历史展区、技艺展区、老物件展区、互动体验区等多个区域,全方位展示老巷的民俗文化。
建设过程中,街坊们都积极参与其中。陈爷爷每天都会来工地看看,给工人们讲述老巷的历史;张伟亲自上阵,指导工人们进行老建筑的修复;张婶和姐妹们则每天给工人们送茶送水,准备可口的饭菜;萌萌则利用课余时间,为博物馆绘制壁画和宣传画;苏晚则负责统筹协调,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老巷民俗文化博物馆终于建成了。开馆那天,阳光明媚,老巷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林文博主任和省里的***门领导亲自前来剪彩,周边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也纷纷赶来祝贺。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老巷全景图,详细展示了老巷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布局。历史展区里,陈列着老巷的老地图、旧照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让游客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老巷的发展历程;技艺展区里,张婶正在展示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张伟则在演示老建筑修复技艺,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看,甚至亲身参与;老物件展区里,陈爷爷捐赠的老算盘、老怀表、旧书笺,还有街坊们捐赠的老农具、老家具等,都被精心陈列着,每一件都承载着老巷的记忆;互动体验区里,游客们可以体验旧书笺制作、剪纸、竹编等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开馆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对老巷的民俗文化赞不绝口。“这个博物馆太有意义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了解了老巷的历史和故事。”一位本地游客说道。
随着博物馆的建成和运营,老巷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苏晚和街坊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还在不断探索,计划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老巷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这天傍晚,苏晚和街坊们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博物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槐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老巷的美好未来祝福。“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历程。”苏晚感慨道,“从非遗申报到文创开发,从研学活动到博物馆建设,老巷的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周先生点点头:“是啊,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守护老巷的现在,更是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陈爷爷摸了摸花白的胡须,眼神里满是欣慰:“想当年,我总担心老巷会慢慢被人遗忘,担心这些老手艺、老故事没人传承。现在好了,你们年轻人把老巷盘活了,博物馆建起来了,孩子们也愿意来学、来听,老巷的根算是守住了。”
张婶笑着接过话头:“是啊,以前总觉得守着老巷过日子平淡,没想到现在能靠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热闹起来。看着游客们喜欢吃我做的青团、粽子,喜欢听咱们讲老巷的故事,心里就敞亮得很。”
李叔望着不远处的菜园,那里的蔬菜在春日里已经冒出了嫩芽:“我这菜园也沾了老巷的光,不仅能给民宿和街坊们供应新鲜菜,还能让游客们体验耕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以后我还要把更多老辈人的耕种技巧教给年轻人,让农耕文化也能一直传下去。”
萌萌抱着刚画好的博物馆开馆纪念画,凑到大家面前:“我以后要画更多老巷的故事,把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街坊们的手艺、游客们的笑脸都画进去,让更多人通过我的画喜欢上老巷。”
张伟也说道:“接下来我打算好好整理老建筑的修复技艺,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编成手册,既方便传承,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老建筑保护的不容易。”
苏晚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来到老巷调研,到后来参与非遗申报、组织研学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再到如今见证民俗文化博物馆落成,这一路走来,她早已把老巷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街坊们当成了亲人。“其实我更要感谢大家,”苏晚真诚地说道,“是你们的坚守和付出,让老巷的文化有了生命力。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努力,把老巷的民俗文化推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还有这样一处藏着温暖与岁月的古巷。”
林文博主任看着眼前这一幕,欣慰地说道:“老巷的成功,不仅在于保护了有形的建筑和技艺,更在于凝聚了人心,传承了那份质朴、温暖的民俗精神。接下来,市里和省里都会继续支持老巷的发展,希望你们能以此为契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俗文化传承的典范。”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老巷的青石板路上,洒在博物馆的雕花窗棂上,也洒在街坊们的笑脸上。老槐树下,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游客们在拍照留念,书店里传来阵阵翻书声,民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
苏晚抬头望向天空,晚霞绚烂,仿佛预示着老巷更加光明的未来。她知道,老巷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时光的长河中,老巷的人们会继续坚守着这份文化与温情,用双手编织新的岁月篇章,让老巷的韵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永远流传下去,生生不息。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4609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