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509:反向输出
推荐阅读:归墟仙国 全职法师:血族始祖,血魔大君 成亲不圆房,改嫁你又强闯我暖帐 志怪书 斗罗绝世:我的舍友叫王冬 未寄出的17岁 幽魂骑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完美世界:开局签到赤明九天图 断绝关系后,冷血家人后悔了 我不是文豪
2004年1月23日,农历甲申年大年初二。
当华夏大地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慵懒与喜庆之中,中国电影市场的从业者们,尤其是那些关注着数据动态的圈内人,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跳动。
上午十点刚过,位于京城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内部,那套在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便开始逐步推广、并在此后两年不断升级完善的“全国影院票房数据统计系统”,已然结束了昨日(大年三十)数据的最终清洗与校验。
得益于院线制改革后,各大院线为提升管理效率和实现精准分账而自发进行的内部信息化建设,以及专资办顺势提出的联网接入要求,至2004年初,全国范围内接入这套中央数据系统的影院数量已突破800家,覆盖了绝大部分主流院线的核心影院,银幕总数超过2700块,虽未实现100%全覆盖,但已能精准反映出一二线核心城市及主要票仓的真实市场表现。
技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在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上,受限于当时的网络基础设施(多数影院仍采用电话线拨号或初期的ADSL方式进行每日一次的数据上报),还无法做到像后世那般秒级更新,但相较于几年前主要依靠手工报表、传真汇总的落后方式,效率已提升了何止十倍。
系统基于各影院管理软件(此时市面上已出现数家专业的影院管理软件供应商)导出的标准化数据格式,通过自动抓取和校验,能够在次日中午前,便生成一份涵盖前日全国大盘、影片排片、场均人次、上座率乃至核心城市详细榜单的粗报数据。
这份数据,对于掌握市场风向、制定排片和宣传策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下午一点,一份标注着“1月22日全国电影市场粗报数据”的加密文件,通过专资办的内部渠道,分发至各主要电影公司、院线及合作媒体。
……
当天傍晚,从京城、魔都,到羊城、蓉城,全国各大城市的晚报纷纷在娱乐版头条刊发了来自专资办的权威数据,或者引述了来自盛影传媒官方确认的消息。
《京城晚报》的标题带着一丝惊叹:《〈间谍过家家〉除夕惊艳亮相,首日狂揽1128万!王盛好莱坞首秀征服国内观众》。
报道详细罗列了数据,并强调:“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档,能取得如此高的场均人次和上座率,充分证明了优质商业类型片对节日消费习惯的强大塑造力。王盛导演以其对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娴熟驾驭和对跨文化喜剧元素的精准拿捏,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羊城晚报》则更侧重于对比与展望:《王盛“左右互搏”,〈间谍〉首日破千万,〈功夫〉续航逼近四亿!》。
文章写道:“这个春节档,几乎成了‘王盛出品’的独家秀场。新片《间谍过家家》以好莱坞式的高概念和精良制作为武器,攻城略地;旧作《功夫》(周星星执导)则以持久的口碑和生命力,持续收割票房。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撑起了春节档的大盘,也彰显了盛影传媒在内容制作和市场运营上的绝对统治力。”
报道还特意提及了《间谍过家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据悉,该片自去年12月在北美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1.5亿美元,全球累计收入更已超过3亿美元,其成功的‘混血’模式(好莱坞明星+东方导演+普世家庭主题),被视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典范操作。”
《华西都市报》的评论员文章则角度更为犀利,标题直接点出了某种行业内的戏谑与洞察:《王盛找到“新玩法”?或消耗进口分账大片名额于无形?》。
文章半开玩笑地分析道:“当一部由内地资本深度参与、内地导演执导、虽启用好莱坞明星但内核已深深烙上‘王盛制造’印记的电影,以‘进口分账大片’的名义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算不算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消耗’了宝贵的进口片名额,却实质上为‘中国制造’的文化内容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王盛似乎找到了一条在现有规则下,最大化自身利益和文化影响力的捷径。”
这种论调,虽带调侃,却也真切地反映了一部分业内观察家对王盛操盘能力的惊叹与某种复杂的情绪。
……
与此同时,在电脑屏幕前,无数年轻网民和影迷,正通过“猫眼电影”的PC端网页,浏览着影片信息、查看排场、阅读影评,或者就在网站的社区板块里热烈地讨论着。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和与腾迅秋秋账号体系的深度打通,“猫眼”已不再是初生时的简陋模样。
其影评社区聚集了大量的核心影迷,评分系统在影迷群体中建立了相当的公信力。
关于《间谍过家家》的讨论帖层出不穷。
“王导牛逼!这动作设计,这节奏把控,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拍好莱坞大片!”
“笑点密集又不低级,夫妻互动太真实了,一边打架一边带孩子,哈哈哈哈!”
“IMAX效果炸裂!开头那场追车戏就值回票价!比看盗版爽一万倍!”
“所以说,还得是盛影,还得是王盛。以后好莱坞大片要是都这水准,我举双手双脚欢迎(狗头)。”
“楼上真相了,感觉王盛这是给进口大片立了个新标杆啊,以后那些糊弄事的烂片还好意思来吗?”
在这些讨论中,那句“王盛找到了一种消耗进口分账大片名额的方式”的戏言,被多次引用和玩梗,迅速在“猫眼”社区和与之联动的秋秋群、BBS中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带着自豪和认同的黑色幽默。
它隐约指向了一个事实:在王盛的手中,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进口分账大片”,其定义和影响力正在被悄然改写。
它们不再仅仅是文化入侵的象征,也可以成为展示中国电影人实力、甚至反向输出影响力的舞台。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1496/2837536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