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333章 吾弟,当为尧舜

第333章 吾弟,当为尧舜


第333章  吾弟,当为尧舜

    卯时初刻,天色未明,晨星尚缀于天幕。

    紫禁城内蜿蜒的宫道上已是身影幢幢,文武百官们身著各色品级的朝服,手执象牙笏板,在内监们悄无声息的引导下如同一道道沉默的溪流,穿过重重宫门,最终汇入皇极殿前的广阔平台,再经掖门分流,鱼贯步入文华殿。

    殿内巨烛高燃,光华璀璨,将每一寸角落都照得亮如白昼,却也愈发衬得殿中气氛肃穆,静得落针可闻。

    昨日那场为「匠人」宋应星破格擢升为工部尚书的风波,其激起的余威至今未散,依旧在百官心中反复激荡。

    此等行径,在恪守成宪的士大夫看来无异于离经叛道,如同一块巨石悍然投入千年不变的死水深潭。

    虽因皇帝神威凛然无人敢于当面置喙,可那水面之下的暗流,却是汹涌不止。

    更兼刑部、兵部两大尚书之位,依然空悬。

    这便如两柄无形的利剑高悬于众人头顶,谁也不知下一刻御座之上那年轻帝王的目光会落在谁的身上,是沛降恩赏,还是雷霆之怒。

    御座上的年轻皇帝威势日重,早已非吴下阿蒙。

    若是放在一年之前,朝堂之上尚有几分「争」的气象,科道言官们也还敢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与皇帝辩上几个来回。

    可如今随著一桩桩一件件足以撼动朝野改写格局的大事尘埃落定,随著一个个曾经声威赫赫的名字或下狱论罪,或罢官去职,或远调边鄙,甚至或已奔赴黄泉,那份属于文官集团的「争」的勇气与傲骨早已被磨得一干二净。

    剩下的唯有谨小慎微的揣测,与发自内心的顺从。

    今日的议程一如既往地波澜不惊,皆是各部院呈报的常例公事。

    户部报钱粮收支,兵部报军务操练,礼部报仪典筹备·皇帝端坐于御座之上,面沉如。

    他或批「准」,或斥「驳」,或示「再议」,言简意赅,不带一丝冗余,却字字千钧O

    百官们垂首肃立,屏息凝神,皆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

    待诸事议毕,大太监王承恩便要照例高唱喏声,宣布退朝。

    可御座上的朱由检却微微抬了抬手,一个极细微的动作,便让王承恩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整个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又凝重了几分。

    众人心中齐齐咯瞪一下,都以为皇帝要开始宣布那悬而未决的人事任命了。

    这本是意料中事,却依旧让人心弦紧绷。

    然而,皇帝并未如他们所想。

    他沉默了片刻,那双深邃不见底的眼眸缓缓扫过阶下百官,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于之对视,纷纷将头垂得更低。

    良久,皇帝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殿中每一个人的耳中。

    「朕,常忆及先皇兄宾天之日。」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凛,心中惊诧,不知皇帝为何在此刻,忽发如此感慨。

    只听皇帝继续说道,语气中带著几分追思,几分感慨,更有一份不容置疑的沉重:「皇兄弥留之际,执朕之手,言犹在耳一吾弟,当为尧舜』。此六字重若泰,朕一日不敢或忘。」

    「朕承大统,倏忽已逾一年。这一年多来,夙兴夜寐,如履薄冰,未敢有丝毫懈怠。

    幸赖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佑,赖诸卿戮力同心,我大明江山社稷,方才从那风雨飘摇之中,稍得几分安稳。」

    殿内静谧无声,唯有皇帝的声音在雕梁画栋间回响。

    群臣躬身聆听,心中各自思量。

    这番话看似是君王的例行感慨,可从这位向来以铁腕务实著称的年轻皇帝口中说出,便绝非泛泛之言,其中必有深意。

    就在众人以为这番开场白即将结束之时,朱由检的话锋毫无征兆地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而真挚,扫视著群臣,语气也变得郑重无比:

    「朕思皇兄在天之灵,见如今之景,或可稍慰。然,朕能有今日,能坐于此殿,与诸卿共商国是,皆赖一人于危难之际,力排众议,扶朕登临大宝。此大恩,朕一日不敢忘!」

    他口中的「一人」是谁,满朝文武,不言而喻。

    所有人心中皆是一动,瞬间明白了皇帝接下来将要做什么。

    「朕之皇嫂,天启皇后,上承先皇遗志,下安宗室之心,于国有大功!今,皇嫂居于慈庆宫,子然一身,朕每念及此,五内俱焚,寝食难安。其母家张氏一族,亦是国戚,于社稷有功,不可不加恩赏,使天下知朕意,知我大明,不负有功之人!」

    话音落定,站在一旁的王承恩早已心领神会。他上前一步,从宽大的袖袍中取出一卷早已拟好的明黄圣旨,双手展开,运气于丹田,用那特有的尖细而洪亮嗓音,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咨尔天启皇后张氏,坤仪称首,淑德含章。昔在先皇龙驭上宾,社稷将危之际,尔能明大义,辨忠奸,定国本,扶朕继统,功在社稷,德被寰宇。为彰其德,为表朕心,特晋封尔为懿安皇后』,赐金册金宝,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追封懿安皇后之父、原太康伯张国纪,谥号恭和』。

    y

    「恩荫其弟张国彦,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赐三代诰命。」  

    「另,赐京郊良田千亩,黄金千两,以奉颐养。钦此!」

    这一道圣旨,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瞬间吹散了笼罩在文华殿中的那股沉闷与压抑。

    满朝文武皆是震惊,可那震惊之中,却未夹杂半分不解或质疑,随即便转化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叹服。

    皇帝此举,光明正大,合情合理,无可指摘!

    不仅仅是对张家的私人恩赏,更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公开政治姿态!

    他这是在昭告天下:朕,朱由检,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君主!所有在危难之时扶持过朕、为国立下功劳的人,朕都一一记在心里,绝不会忘记!这份恩赏,给得堂堂正正,给得理直气壮!

    午后,秋日的暖阳不再炽烈,变得温和而醇厚。

    光线穿过慈庆宫精巧的窗棂,在光洁如镜的金砖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殿内的陈设依旧是天启朝的旧物,一桌一椅,一瓶一炉,都还是原来的模样。

    只是,少了男主人的气息,这满室的精致与素雅,便透出几分挥之不去的寂寥。

    懿安皇后张嫣刚刚听完了心腹太监关于今日朝会的禀报。

    从晋封的旨意,到皇帝在殿上那番情真意切的话,再到百官山呼万岁的反应,小太监学得绘声绘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张嫣静静地听著,那张沉静温婉的脸上,确实漾起了一抹欣慰的浅笑。

    她挥手赏了小太监,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坐在窗下的榻上。

    阳光暖暖地照在她的身上,她却没有出神,眼中反而清明一片。

    一年多了。

    她虽身处深宫,却从来不是一个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妇人。

    身为曾经的国母,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信息的重要性。

    她知道小叔子这一年多来都做了些什么。

    那些消息,初听时确是令惊胆战。

    杀晋商,杀粮商,杀藩王,杀官绅,甚至连衍圣公府的面子都敢铲除,屠刀所向血流成河,牵连之广,可谓大明开国以来所未有。

    可紧随其后的消息,却让她逐渐咂摸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户部报上来的数字最是实在。

    当她得知如今的国库内帑之丰盈,已远超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总和时,她才深刻地理解到,那些被砍下的人头背后是怎样一笔笔被蛀虫侵吞了百年的财富。

    她也知道,辽东的战报不再是雪片般的加急败讯。

    虽然没有捷报频传,但那种令人心安的沉寂本身就是最好的消息。

    这意味著边军的粮饷足了,器械利了,将士们的腰杆重新挺直了。

    她更知道,江南的税赋开始源源不断地运抵京师,而不再是被各级官吏以各种名目层层盘剥,十不存一。

    皇帝廷杖大臣,看似折辱斯文,可那些被打的哪一个不是结党营私阻挠新政的元凶?

    他罢官去职如家常便饭,可换上来的多是如宋应星这般虽无家世背景,却有实干之才的能臣。

    他为「下九流」的工匠加官进爵,视读书人的颜面于无物,可也正因如此,大明的火器与战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精良与强大。

    这一桩桩一件件,在她这位聪慧的皇后眼中拼凑起来,勾勒出的早已不是一个酷烈无情的暴君,而是一位以雷霆之怒,行霹雳手段,为这个病入膏盲的庞大帝国刮骨疗毒的英主。

    她所忧虑的,从来不是他手段的酷烈,而是这背后的凶险。

    她太清楚那些盘根错节的士绅集团拥有何等恐怖的力量,每一次新政的推行,都无异于与虎谋皮。

    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皇帝为何要将权力死死地攥在自己一人手中。

    在这样的变革时期,任何一丝权力的分散,都可能导致新政的夭折,甚至引发不可预测的反噬。

    先帝让他为「尧舜」,可「尧舜」之治,是上古清平之世的理想。

    面对如今这个积弊丛生、烂到了根子上的大明,若真的行那温吞的「王道」,与臣子共商国事,恐怕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与妥协之中,最终一事无成,眼睁睁看著这艘破船沉没。

    非常之时,必用非常之法。

    小叔子走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霸道之路,一条孤独而又无比艰难的荆棘之路。

    今日这番厚赏,在她看来,并非什么安抚人心的蜜枣,而是一种宣告,一种姿态。

    皇帝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人,尤其是告诉那些真正为国操劳支持新政的臣子们:

    朕,信赏必罚,绝不亏待任何一个有功之人。这既是对她张家的安抚与回报,更是对天下人心的凝聚与感召。

    正思忖间,忽闻殿外传来太监特有的亢通传声:「陛下驾到!」

    张嫣心中一暖,那份早已存在的理解与支持之上,又添了几分亲情的感动。

    她连忙敛容起身,快步迎了出去。

    朱由检并未乘坐御辇,也未带任何嫔妃,只带了王承恩一人,且让其守在了殿外。

    他独自一人,身著一身明黄色的常服龙袍,缓步踏入了慈庆宫的正殿。

    那鲜亮的颜色在这素雅寂寥的宫殿里,显得格外醒目,也带来了一丝旁人无法带来的生气。  

    「臣妾,恭迎陛下。」张嫣敛衽就要行大礼。

    朱由检却快走了几步,伸出双手,亲手将她扶住,声音温和,不带一丝朝堂之上的威严:「皇嫂不必多礼。今你我叔嫂,只叙家常,不讲君之仪。」

    一声皇嫂,瞬间便将那层君臣之间的隔阂轻轻地拂去了。

    张嫣心中熨帖,顺势起身,引著朱由检落座。

    朱由检坐下后,并未立刻谈及今日的封赏之事。

    他的目光环视著殿中的陈设,仿佛在寻找著过去的痕迹。

    「朕记得,皇兄生前最喜坐在这窗下看书,一坐便是一下午。」他指著窗边的坐榻,言语间满是追忆与怀念。

    「是啊,」张嫣的眼眶微微一热,声音也变得柔和起来,「先帝爷还说这里的日头最好,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最是舒坦。」

    叔嫂二人一同追忆起天启皇帝生前的点点滴滴。

    从他痴迷木工的趣事,到他对客氏、魏忠贤的纵容与依赖这些旁人无法介入的共同回忆,如同一条温暖的亲情纽带,让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温馨。

    在追忆的间隙,张嫣看著眼前这个眉宇间带著几分无法掩饰的疲惫,却依旧英气逼人的年轻帝王,主动开口了。

    她的语气充满了关切与认同:「陛下今日在朝上为臣妾与张家加恩,这份心意臣妾心领了。只是陛下如此行事,想必也是为了向天下臣工表明心迹,让那些支持新政的忠臣,能安心任事,无后顾之忧吧?」

    朱由检闻言一怔,他没想到,张嫣竟能一语道破他内心深处的另一层用意。

    他看著皇嫂那双清澈而充满智慧的眼睛,不禁有些惊讶,随即便化为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点了点头,声音里带著一丝难得的轻松与坦诚:「皇嫂明鉴。朕确实有此考量。欲使人尽其忠,必先使其无所忧。赏罚分明,方能驱策天下英雄。」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张嫣的笑容愈发温婉,她继续说道:「陛下所虑,深合帝王心术。只是,臣妾尚有一惑。」

    「皇嫂请讲。」

    「自陛下登基,所行之事,无一不是在挖那些士绅权贵的根基。此举虽能充盈国库,强兵富国,却也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陛下就不怕,他们阳奉阴违,甚至—暗中掣肘,使新政难以为继么?」这才是她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执行层面的凶险。

    朱由检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他没想到,这位久居深宫的皇嫂,竟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力。

    他没有回避,而是沉声答道:「皇嫂所言,正是朕日夜忧思之处。朕知道,朕走的是一条险路。但大明这艘船早已千疮百孔,若再用温和的法子修修补补,只会加速沉没。唯有痛下决,刮骨疗毒,方有线生机。」

    「至于读书人,」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天下读书人并非铁板一块。有只知空谈、维护家族私利的,自然也有心怀社稷、渴望一展抱负的。朕要做的便是砸碎他们固有的藩篱,给那些真正有才干、肯实干的人,开辟一条不看出身,不重门第的晋升之路。宋应星,便是朕竖起的一面旗帜。「

    「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在朕的朝堂上,文章写得好,不如事情办得好!谁能为国富强,谁能为民解忧,谁就能得到朕的重用!至于那些只会引经据典,阻挠新政的所谓清流,朕,一个都不会留!」

    这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霸气。

    随后,皇帝话锋一转,语气又变得温和真挚,主动提到了她的家人:「今日朝上之旨,除了这层公心,亦是朕的私心。皇兄皇嫂当年扶持之恩,朕没齿难忘。至于国彦,」他提到了张嫣的弟弟张国彦,「朕让他入锦衣卫任一闲职,并非不信他,恰恰是为了保全他,保全张家。」

    张嫣微微颔首,接口道:「臣妾明白陛下的苦心。国彦性子单纯良善,朝堂险恶,非他所能应对。让他在一个安稳的位置上,远离是非,富贵一生,是陛下对他,对张家最大的庇护。这份家人的情谊,任何封赏都更让臣妾安。」

    她早已想通了这一层,此刻说出更是为了让朱由检知道,他的这份苦心,她懂,也心领了。

    叔嫂之间,再无隔阂。

    所有的话,都点到了实处,所有的心意,都了然于胸。

    朱由检那颗因终日算计,时刻防备而紧绷的心,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他看著眼前的皇嫂,心中满是感激任慰藉。

    张嫣缓缓起身,郑重地对著朱由检,深深地福了一礼。

    她的声音,带著无法抑制的哽咽,却充满了力量:「陛下以一身肩负社稷安危,行常人所不敢行之事。臣妾虽为女流,不能为陛下分忧于朝堂,却愿在宫中,为陛下祈福,愿我大明在陛下手中,重现汉唐盛世!先帝在天有灵,定会为陛下今日之所为,感到欣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紫禁城的琉璃瓦,镀上了一层温暖而辉煌的光。

    朱由检筝了慈庆宫。

    张嫣独自一人俏立于宫门口,久久未动。

    她望著他筝去的背影,那身明黄的龙袍在寂寥的宫道上依旧显得有些孤单,却又透著一股足以撼动天地的坚定。

    张嫣的心中再无一丝忧虑任愁思,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任认同。

    她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正以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却无比正确的方式,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帝王之路上,艰难却又义无反顾地守护著这个庞大的帝国,践行著他对皇兄,对天下,那份沉甸甸的承诺!


  (https://www.shudi8.com/shu/751038/2837554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