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从超女开始调教华娱 > 第132章 132:电影圈也来了个年轻人啊,压力

第132章 132:电影圈也来了个年轻人啊,压力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不能出错。”

    “没人送材料,我也没有办法啊。”

    ……

    不能赌!

    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新的‘阻断球’。

    但梁昌寿(黄小明)刚才喊了好一会,都没人送来‘电子管收音机’……

    镜头拉远,给了院子里众人一个全景,所有人都很失落。

    就在此时,背景音乐从悲伤转到了希望,观众似乎感觉到要发生的事情了。

    镜头缓缓推到栏杆边上,院子里,一个老人家颤颤巍巍的送来一个铜的烟袋锅……

    梁昌寿激动的翻下栏杆来到大爷面前,接过烟袋锅仔细打量,然后真诚的说道:“大爷,这是铜的,我们不能用。”

    杜兴汉(王千源)从梁昌寿身后走了出来,他的目光越过俩人,看向院子门口。

    镜头随着他一路向前,出现了令人无比感慨的一幕:京城市民拿来了各种物件,院子里和巷子里,挤满了热心的人民……

    “同志,这是大典筹备处吗?”

    “叔叔您看,这个能用上吗?”

    “同志,这些捐哪里?”

    “同志,我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这是我们实验室仅存的一块铬。”

    “……”

    杜兴汉向着巷子里走去,一句台词没有,但泛红的眼眶和翘起的嘴角,已经给观众传达了所有要讲的话。

    来到巷子里,杜兴汉激动的喊道:“大家不要挤,慢慢往里走。”

    ……

    收集好了材料,林治远和梁昌寿俩人,开始现场制作阻断球。

    早上5点03分,钢制的小球做好了。

    此时。

    距离最终验收环节,只剩53分钟。

    林治远等人带着阻断球和焊接设备,坐上纠察大队的车子,直奔广场。

    黄博的画外音也响起。

    “时间不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抓紧爬上旗杆,用焊接的方式换掉阻断装置,以保证国旗在升起来时,不论什么风力都不会失空。”

    但由于封锁,到达广场两公里之外时,只能下车。

    林治远提着设备疯狂的奔跑着。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开国大典了,到时候会有二十万观众看,全国会有四万万同胞看着,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着……”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千小心、万小心,还是出了纰漏,如果按动按钮时出了问题,那后果不敢想象。”

    “不可能,我也绝不能让任何问题出现。”

    “无论如何,我都要保证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

    画面中,林治远和穿过巷子、跑进门楼,进入了一片开阔的广场,晨曦微亮,地平线那边是墨蓝色的天空,一轮红日隐藏在地平线之下蓄势待发、即将东升。

    面对这样的场景,影厅内的众人只感觉心潮澎湃,内心的激情已经燃烧,最后化为浓烈持久的掌声。

    “好!”

    “拍的好。”

    “太棒了……”

    参与《前夜》的所有主创,都露出了发自肺腑的笑容。

    成了!

    冯小钢揩了下眼角,长舒一口气,心里五味杂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许离了华宜我能混得更好呢?”

    32岁的黄博拍了拍34岁王千源的肩膀,这俩人都是出道多年才在今年爆发了一次,王千源看了看黄博,两人同时笑出声。

    黄小明激动的抓着大腿,“太爽了,这电影看得过瘾,票房应该不止一个亿!”

    不久后,

    林治远爬上旗杆焊接好了阻断球,国旗顺利的升起、回收。

    验收,通过了。

    画面变黑,出现一行字:

    【十月一日,下午三时】

    镜头一转,黄博站在了TAM城楼上,周总理的真实原声出现,“现在,请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讲话!”

    随后,教员的湖南话响彻整个广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前夜》到此结束了,这是一段聚焦开国大典幕后人员的小故事,展现时代洪流下默默付出的一群普通人的故事。

    看惯了千军万马的大场面,突然走进普通人的世界,似乎更有了代入感,情感的触动也更为深刻。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我们谁又不是个普通人呢?

    正因为如此,包括冯小刚、黄博、王千源和黄小明等在内的主创人员,没有一个怀疑这部电影的未来前途。

    在场的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手写新闻稿。

    新浪记者写到——《前夜》的主旋律羁绊让我动容,我一个大男人数次热泪盈眶……编剧精彩的讲故事手法、导演细腻的拍摄手法、演员们精彩绝伦的演技,共同造就了《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她,绝对值得你买票走进电影院!

    此时此刻,厅内所有人都在鼓掌。

    冯小钢激动的招呼《前夜》的演员们起立,黄博、黄小明等人乐呵呵的站了起来,几人一起向后排的观众和媒体人鞠躬。

    其他篇章的主场人员,一个个都很羡慕。

    羡慕他们,成功了。

    沈青也起身,为他们送上祝福。

    冯小钢和沈青抱了抱,小声的说道:“谢谢!”

    沈青一愣,拍拍冯大导演的肩膀:“冯导客气了,你拍的很棒。”

    冯小钢顿时感觉暖暖的,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他在王家兄弟那边很难见到,“玛德,他们只把我老冯当赚钱工具……”

    接下来。

    到了第二个篇章《相遇》。

    这一次,压力来到了李扬,以及张嘉译、张译、高园园、景恬等人,隔壁的范小胖和宁皓,也在翘首等待。

    ……

    下午一点。

    首映宴一结束,各大媒体记者和影评人就赶回了公司或者家里,开始撰写、完善观影文章。

    大概两点出头,新浪发出了第一篇文章。

    【人在京城,刚从电影院出来,我敢保证《我和我的祖国》是今年最期待的电影,没有之一!】

    吃瓜网友:“啥?那么牛逼的吗?”

    一时间。

    张靓影的粉丝,沈青的粉丝,高园园的粉丝,黄小明的粉丝,范冰兵的粉丝,胡军的粉丝,都在转发这条新闻。

    虎扑和天涯等第,已经有看过首映礼的粉丝在分享观后感。

    “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走进电影院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第一次见识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沈青的编剧真的绝了。”

    “他用同一个主题,拍了五个小故事,有的让我心潮澎湃、有的让我无声哭泣、有的让我热血上头,有的让我开怀大笑……”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明天,周六,《我和我的祖国》八点开始公映,我会带着家人一块去看。”

    有半信半疑的网友发帖问:“吹得那么好,没收钱吧?”

    还有人说:“吹牛逼也不打草稿,我不信能有张一谋的全员大胸好看,我准备把钱攒着去看《满城尽带黄金甲》。”

    ……

    沈青也没心思休息了。

    他和张靓影深入的交流了30分钟马术,便提上裤子出了门——实在是睡不着,明明早就知道电影会红,但他就是担心。

    这种感觉,和第一次发专辑时一样,心里忐忑无比。

    几个电话,把黄博、王千源、黄小明、陈梁、黄轩、萧景腾几个在京城的人摇了过来,寻了个地方吃起了火锅夜宵。

    临近一点几人出门,此时的京城天空飘着一朵一朵的雪花,大家一合计,便去了黄博在四环附近租的房子。

    他家有暖气,还有一个麻将桌。

    这一打就战斗到了清晨六点。

    或许是年轻,也或许是肾上腺素的作用,大家就是不累,就连34岁的王千源都精神抖擞。

    大家便跟着沈青去楼下的早餐店喝豆汁~

    没几人爱喝,都是尝尝。

    萧景腾喝了一口,差点没把隔夜饭吐出来。

    “哈哈哈,豆汁打人事件!”

    “老板,你怎么卖客人馊掉的豆浆?”

    “嘿,这才是地道的老京城味儿。”

    不过,沈青在京城这么久,其实也没见过多少本地人喝这个,大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爱喝,倒是游客必点这玩意。

    临近八点。

    中影国际影城门口,坐了一排二流子。

    沈青戴着帽子和口罩坐在电影院门口,看着人们走进电影院,听到有人讨论《我和我的祖国》,他就乐呵的不行。

    黄博:“如果我再火一把,能不能成为一线明星呢?”

    王千源:“你的演技没问题,机会也很好,我非常好看你。”

    沈青:“少幻想,认真拍戏就行……一起去看看电影院上座率多少!”

    ……

    另一边。

    张一谋起了个大早,去奥运大厦逛了一圈,看见桌面上沈青送给他的电影票,想了片刻拿起它出门去了,“行,就去看看你拍的如何。”

    当走进影厅,张一谋被震撼到了。

    350人的厅内,密密麻麻坐满了观众,不仅有青年人,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

    当他看完了《前夜》,心里已经无比震撼了。

    说不出哪里很好,但他就是喜欢看!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当看完了张译、高园园和景恬主演的《相遇》部分,张一谋心里的那个答案呼之欲出了。

    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时,张一谋盯着鸣谢名单,忽然笑出声:“电影圈也来了个年轻人啊,压力到我这儿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能顶得住吗?”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0816/2837574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