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第235章 十胜十败论?狗屁!他们都投啦!

第235章 十胜十败论?狗屁!他们都投啦!


南宋,临安,皇宫。

    “说说吧,你们对赵朔的《灭宋令》怎么看?”

    宋国皇帝赵昀面色沉凝地向他的五个宰相看来。

    郑清之,右丞相兼枢密使。

    史嵩之,左丞相兼枢密副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

    乔行简,平章军国重事。

    魏了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真德秀,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说实话,自从宣缯被赵朔腰斩于午门后这近三年来,是赵昀过得最为舒心的一段日子了。

    虽然窝阔台下旨,诸汗长子西征,赵朔伐宋,但赵朔对宋的征伐,这不是还没开始吗?

    史弥远一死,郑清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了宋国的首相。此人为人清介,不是贪权的人。

    为了安抚史弥远一党,赵昀将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提拔起来,成为了仅次于郑清之的宰相。

    但是,史嵩之的威望,怎么能和史弥远比?

    别看史嵩之还有“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的职司,似乎大宋精兵都握在他的手中。

    但是,大宋自有制度在,史嵩之对前线下令,没有郑清之这个枢密使的允准,是调不动一兵一卒的。再说了,史嵩之本人和他的家眷,不是在临安吗?京城的兵马,史嵩之连影响都做不到。

    史弥远的党羽梁成大,被赵昀赶去提举千秋鸿禧观了。

    再加上赵昀提拔了两个“理学大家”真德秀和魏了翁进宰相班子,他终于掌握了南宋万里江山八千多万子民的大权,国家大事一言而决,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不过,随着赵朔的《灭宋令》一发,赵昀的好日子也眼瞅着要到头了。

    “陛下勿忧!”

    魏了翁虽然年近六十,却声若洪钟,道:“蒙古军虽然势大,但臣认为我大宋有十胜,赵朔有十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定是我大宋!”

    赵昀眼前一亮,道:“哦?魏爱卿何出此言?快说说,到底赵朔是哪十败,我大宋又是哪十胜?”

    “其一,赵朔将精兵强将,付于长子赵赫西征。我大宋,却是全国精兵强将为一体,与赵朔相抗。此为一胜一败也。”

    “其二,我大宋有长江淮河之天险仗恃,江南之地又水网密布,不便骑兵奔驰。正所谓北人擅马,南人擅船。赵朔的优势在于骑兵,我大宋的优势在于水师。赵朔这是以己之短,击我之长,此为二胜二败也!”

    “其三,赵朔的头上,还有个蒙古大汗窝阔台呢!如果我大宋子民投降赵朔,岂不是效忠胡人朝廷?赵朔虽有一统汉人之愿,却没有登基为天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为三胜三败也!”

    “其四,我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赵朔号称与汉人蒙古人共天下,实则不过是武夫共天下罢了。武夫毫无廉耻,心怀叵测,如何托以重任?此为四胜四败也!”

    “其五,自古出兵,哪有将兵力以实告知全国的道理?无不夸大数倍,外慑敌国,内震不臣。赵朔所谓十五万八旗军,十四万府兵之说,已经不能再少了。由此可见,赵朔得意忘形,以为必胜,连虚张声势都不愿做了。自古骄兵必败,正如海陵王之旧事。此为五胜五败也!”

    “好!”

    魏了翁话说到这里,真德秀已经高声赞叹:“当初金海陵王率六十万大军南征我大宋,号称百万,何等的气势汹汹?骄傲自满之余,还写了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结果,还不是被我大宋大败于采石矶?功败垂成?”

    就连乔行简都微微点头,觉得赵朔有些托大了,道:“当初曹操一统北方,同样志得意满兵伐江南,却在赤壁兵败于曹刘之手。”

    魏了翁得了二人的鼓励,越发慷慨陈词,道:“其六,赵朔拥有大宋宗室血脉,却直到今日,没有认祖归宗。陛下敬天法祖,人尽皆知。如此不孝之人,怎是陛下的对手?此为六胜六败是也!”

    “其七,按照赵朔的《灭宋令》所言,他在根本之地,只留下了四个万户,而且是色目万户,这怎么够?”

    “蒙古内部本就不和,窝阔台被赵朔术赤等人所逼,下了《罪己诏》。赵朔灭宋之后,窝阔台还如何制他?如果窝阔台趁他灭宋之际,忽然发草原大兵挠其后背?赵朔恐怕有身死国灭之忧。此为七胜七败也!”

    “是啊!”

    赵昀高兴地点头,道:“如果窝阔台出兵,掏了赵朔的中都,那可就太好了。”

    魏了翁道:“其八,赵朔的首相乃是耶律楚材,一个契丹人,有何学问?北方文宗赵秉文,仅仅被他授予了一个礼部侍郎之职,大材小用。”

    顿了顿,他向其他几位宰相看来,道:“如今我大宋朝堂之上,却是众正盈朝。从庙算上来讲,我大宋必胜,赵朔必败!此为八胜八败是也!”

    “嗯。”

    这话诸位宰相爱听,连郑清之都微微点头。

    魏了翁继续道:“其九,赵朔口口声声,与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却声称对我大宋坚守的城池,缙绅之家尽数斩杀男丁,守城军士十中抽二而杀。如此残暴,乃是率兽食人之辈也!民心向背,可想而知。此为九胜九败是也!”

    “其十,赵朔要取消缙绅之特权,夺地主之田地。佃户衣食,皆赖于缙绅,凭什么二者平等?那些缙绅之家的土地,乃是先祖一代代辛劳,积攒下来的。赵朔凭什么强夺?他们必然誓死相抗。小民无知,缙绅才是天下的根本。赵朔舍本逐末,此十胜十败是也!”

    “说得好!缙绅之家,才是天下的根本。想当初的汉光武帝,都和地方豪强妥协!”

    “赵朔得罪了普天下的缙绅,还想得天下,简直是白日做梦!”

    “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此战的胜利,必然属于我大宋!”

    郑清之、乔行简、真德秀纷纷附和。

    公允来讲,大宋这几位宰相,没有一个是纯粹的废物,也称得上大宋的英杰了。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得民心者得天下。

    什么是民心?

    当然是缙绅之心了。

    百姓愚氓,还不是那些缙绅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在士绅的鼓动下,他们必定和赵朔舍命相抗。

    赵朔凭什么征服大宋?

    所以,这三位宰相都大为振奋。

    魏了翁更是洋洋自得,似乎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已经能与三国年间对曹操提出“十胜十败”的郭嘉相提并论。

    恐怕此次宋国此次大胜之后,他的这番话,会在史书之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唯有史嵩之没有附和。

    他虽然是史弥远的侄子,但是确实军政皆能。大宋现在的这五个宰相里,史嵩之称得上第一能臣,而且是断崖式的领先。

    还有最关键的,史嵩之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分外看不起那些“理学大家”,最看重的是“实事之功”。

    他对魏了翁的十胜十败论,简直嗤之以鼻。

    其一,赵朔才把一成的兵马给了赵赫,这就影响赵朔麾下大军的战力了?更别提这么长时间过去,赵朔恐怕早就把兵员补齐了。

    其二,谁说赵朔的水军不能打的?根据最新的情报,赵朔的海军正红旗,不但能行驶到南方的大洋,还不知从哪里捕了很多鲸鱼,

    宋国的水军,做得到吗?

    其三,赵朔头顶上有个窝阔台算什么?说直白一点的,窝阔台得叫赵朔姐夫。历代的宋国皇帝,对金国皇帝称兄,称伯,称叔,称臣,还送上大量的财帛女子给金国。什么屈辱的事没干过?影响大宋皇帝,统治亿万子民了吗?

    其四,赵朔与武夫共天下怎么了?成吉思汗和草原战士们共天下,还不是灭国无数?

    其五,人家赵朔出了多少兵,就说多少兵,这怎么就得意忘形了?这是去浮夸求真实,有什么不对?

    倒是宋国号称雄兵过百万,到底有多少水分?又震慑了谁了?

    其六,赵朔没有认祖归宗,那很显然,就是不想如同汉光武帝一般,承继前朝。

    他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与大宋完全不同的朝代,这是所图甚大好不好?

    其七,窝阔台这时候攻打赵朔,那就是蒙古分裂之局。其他四系,说不定马上就会联手灭了他。就算赵朔大军回转,他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啊!简直是给了赵朔封狼居胥的借口!

    窝阔台是嫌自己的汗位太稳当了吗?

    其八,完全不值一提。史嵩之认为,如今大宋的宰相班子里,别说什么真德秀、魏了翁了,就是什么郑清之和乔行简,都不算什么厉害人物。

    这大宋朝堂上能称得上宰相之才的,只有他史嵩之一人而已。

    其九,赵朔号称和蒙古人、汉人共天下,这次征伐宋国,已经是够仁慈了。要知道,蒙古人当初可是杀光了党项人的男丁,不管他们归降还是不归降。

    到了高丽之地,甚至直接车轮放平!

    这不是和汉人共天下,什么是和汉人共天下?

    其十,最为可笑。

    的确,隋唐年间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因为战乱之后,人少地多,才毫无阻力。

    现在南宋人多地少,不知有多少缙绅会誓死抵抗。

    但是,赵朔怕他们抵抗吗?

    他灭的国多了,正好让那些对他不满之人,直接来个一网打尽。

    还有,百姓的确愚氓得多,但缙绅的影响也没士大夫想象中那么大。没听说过那句诗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所谓“十胜十败”简直毫无道理,不过是大宋君臣的自我安慰罢了。

    当然了,史嵩之是这样想的,却不会开口说出来。

    他只是向着魏了翁微微点头,道:“魏相公舌辩滔滔,史某人佩服。不过,可惜啊,您在这里说得再好,也不能退赵朔的大军不是?不如,您前往蒙古一行,觐见蒙古大汗窝阔台,对他也说上这十胜十败的道理。劝他出兵,挠赵朔之后背?”

    “呃……”

    魏了翁当时就有些含糊,道:“此去蒙古,路途遥远,而且所经之处,又大都是赵朔的地盘。就算我不畏艰险,乔装改扮,这身子骨恐怕也支撑不住啊!”

    “哦,怕身子骨支撑不住。那我给你说个近的,魏相公可作为使者可往中都一行。对赵朔说说这番十胜十负的道理,劝他罢兵休战。也免了天下黎民百姓的一场刀兵之劫,堪称功德无量。”

    “那就更不行了。赵朔此人虽有宗室血脉,但几代人身在草原,胡风甚重,是不讲道理的。当初宣相公劝他登基,却被他腰斩于午门之外,殷鉴不远啊!”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可就不好办了。”

    史嵩之这才图穷匕见,道:“那魏相公就去河南汴梁吧。那里有全子才将军率领的五万大军。你把这番十胜十败的道理,说给我大军将士们听,让他们奋勇作战,保卫我大宋旧都,这总做得到吧?”

    “呃……”

    史嵩之把话说到这个地步,魏了翁还没办法拒绝了。

    毕竟,当初靖康之变后,大宋名相宗泽就是在无兵无饷的情况下,纠集义军守卫汴梁。

    大家都是宰相,人家宗泽还比他年纪大。

    怎么?宗泽去得他魏了翁就去不得?

    “此言有理!”

    事到如今,赵昀也觉得应该派魏了翁去汴梁了。

    毕竟,那是大宋旧都啊,其政治意义十分重大,总不能轻易落在赵朔的手中吧?

    如果魏了翁守住了汴梁,当然是最好。如果魏了翁守不住汴梁,那大宋为了汴梁,死了一个宰相,当能鼓舞天下军民百姓的士气,也算大宋朝廷对天下军民百姓有个交代了。

    他说道:“史相公此言有理,魏相公你就走一趟汴梁吧!不用你守一年半载,只要守三个月即可。三个月之后就可以率军突围,孟珙也会从襄阳出兵接应。如果事有不谐,朕自然会赠魏相公以王爵,让你极尽哀荣!”

    “呃……既如此,老臣领命!”魏了翁稍微犹豫了一下,就躬身答应。

    他说出这番“十胜十败”之论,是真的心里相信。

    在他看来,汴梁城有五万大军驻守,难道还守不了三个月?就算到时候突围不成,获得王爵的封赠,自己这把年纪了,也算够本了。

    事实上,史嵩之要魏了翁去汴梁,一方面是看不上魏了翁,想把他踢出朝堂,另外一方面也觉得有魏了翁坐镇汴梁,能鼓舞军心士气,守上几个月,为大宋赢得更多的时间以及声望。

    君不见,当初宋国破汴梁,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吗?

    难道,有魏了翁的坐镇,汴梁连几个月都守不住?

    不过,正在这时——

    蹬蹬蹬~~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宦官董宋臣急匆匆跑入殿内。

    “不好啦!大事不好!赵朔兵分三路,攻入我大宋之河南!各城守军不战而降,整个河南包括汴梁在内,已经全部落入赵朔的手中。”

    “这……这怎么可能?你再说一遍!”

    赵昀从龙椅上直立而起,简直不敢自己的耳朵。

    “对,再……再说一遍!”

    刚提出了十胜十败论的魏了翁,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已经完全傻眼!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502/2837564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