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198章 绝望才是明末的底色

第198章 绝望才是明末的底色


“陛下要动施阁老?!”汤豫心中一惊。

    一般来说,元辅是确定的人选,而次辅则并没有明面上的规定,只是由内阁成员里面除去首辅以外资历最深的人被尊为次辅。

    在黄立极出任首辅的时期,施来凤则是次辅;而元辅改换,朱燮元入阁以后,元辅、次辅的位置就归属了这两人,施来凤被边缘化。天启年间的内阁已经大换血,就只剩下了他与李国棤两人。

    之所以还留着他们,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两个能力还不错,年纪在内阁里面也不算大。朱由检时代,内阁已经被降权处理,虽然保留了荣誉,权力却被剥夺了大半。

    在皇帝懒政的时期,政出内阁,内阁成为了治理国家的机构,所以阁臣权势滔天;皇帝自己处理政务的时候,内阁就恢复了他们原本的供以咨询的职责,类似于汉唐时期的博士官,内阁原本也只不过是博士官罢了。

    大明的权利制衡手段之中,常用的一点就是以下制上,只是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的就出现了权力的失控,毕竟管人的总比被管的权力更大,就像汉代和武周时期的酷吏,能让王侯将相都为之战栗,也催生了各种乱象。

    其实,朱由检还不打算换掉施来凤,方才说的也只是口嗨罢了,没有传出去;有好传出去了也无所谓,就当是敲打一下施来凤就好了,或许是兔死狐悲,让他有了危机感。

    这厮竟然都敢对皇帝的锦衣卫伸手了,也就是汤豫糙中带细,没有答应施来凤联姻的要求。要知道,这对于武将来说可是有巨大的诱惑力的,即使皇帝表现出了对武将的重视,也依旧没有办法改变大明官场之中重文轻武的惯性。

    就当朱由检觉得汤豫这老小子政治敏感性还不错的时候,他接下来的话让朱由检绷不住了。

    他扭扭捏捏地说道:“陛下恕罪,这臣发妻早逝,这一双儿女是臣这十几年来一手拉扯长大,实在是割舍不得。臣的女儿性子烈,便是臣强逼,也怕她冲撞了陛下和诸位娘娘。

    所以,陛下之恩典,臣不敢贸然应下,还需要询问臣的女儿的意见方可答复。”

    “好哇,原来你也是女儿奴!”朱由检眼睛一下子瞪大了,孙世绾也不由得对汤豫侧目。

    此时此刻,恰似彼时彼刻,但汤豫的做法更加的难得,她爹孙传庭性子本就那样,认死理,决定的事情八头牛的拉不住,有时候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但汤豫不一样啊,他可能被打压地太久了,以至于现在发迹了还保持着谦卑,多少是有点怕皇帝的,却还能鼓起勇气,绞尽脑汁找借口来拒绝皇帝,这对于他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朱由检倒没有生气,他只是随口这一说,他不缺美色,甚至会因为忙不过来而发愁。他关注的点在于,不希望施来凤朝他的亲卫下手,嗯,虽然锦衣卫已经成了文官的形状,各级指挥塞满了文官的子弟,但不妨碍锦衣卫名义上还是皇帝的亲军。

    施来凤的动机,未必就是为了渗透皇帝的班底,也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舒心,提前布局,但不管他出于好意还是恶意,亦或者是出于本能,这件事都必须给他搅黄!

    皇帝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架空的,文臣武将结党结社,相互联姻,师生门第将关系网编织得盘根错节,而皇帝则代代与平民结婚,虽然没了外戚,但也没了与朝中大臣的姻亲关系、血脉联结。

    父亲的忠臣未必是儿子的忠臣,出于大义维护的君臣关系未必牢靠。原本朱元璋设置的九大塞王制度,被朱允炆、朱棣叔侄联手撕碎,皇帝再也没有了掌兵的宗亲。

    当然,深究下来谁也靠不住,最好皇帝自己很能打,如果不能,就只能依靠两位的手段去实现统治的目的,包括不限于大义、拉一派打一派等手段。

    儿女事了,谈回正事,朱由检吩咐道:“你去南镇抚司找几个懂火器的工匠,去看看郑芝龙铺子卖的火器,质量、价格如何。

    若是物美价廉,不妨让兵部从他那里采买一些;若是他们不配合,就把铺子给封了,不必害怕得罪郑芝龙,他还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事跟咱呲牙。”

    “臣遵旨!”汤豫连忙应道,心满意足。他跟皇帝汇报此事,就是为了得到一个许可嘛。他哪里知道皇帝是怎么看郑芝龙的,他不是怂,只是有分寸,不乱来。

    皇帝的爪牙不是随意当的,他还是有点家传绝学在身的,学会了他老祖汤和的苟道绝学。自他入锦衣卫的那天起,就告诫自己,绝对不能步了纪纲的后尘,虽然他养了十几年的大象,也没办法学纪纲嚣张跋扈。

    户部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基本将第一批军功券兑换完毕,大家这才完全相信了这一次朝廷不耍赖了。

    这也导致了年底兑换的第二批军功券更加抢手了,是利润不太多,但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别小瞧了“稳赚不赔”这四个字的魅力。如今还是储蓄要花钱,白银放地窖都有可能会被白蚁啃掉的年代。

    今年夏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产,北直隶不仅没有收上来多少税,还要朝廷往里面贴钱赈灾。徐光启推行的番薯收获了第一茬,其实现在采收有点着急了,番薯的个头还没有长到最大的时候,但是百姓们需要这批番薯作为口粮的补充。

    北方种植番薯还是不太顺利,番薯个头普遍小,纤维粗,表皮厚,吃起来还有点苦涩的味道。一般来说,对于不熟悉并且带有苦味的东西,百姓们会下意识地将其归属于有毒一类。

    北直隶的番薯亩产三到四石,也就是三四百斤,而关中一带推广试中的番薯产量更低,亩产只有二百斤左右,两地番薯的产量都没有与传统五谷拉开明显的距离,徐光启预想的亩产数千斤并未实现。

    不过,关中一带的百姓种植的积极性反而高,虽然产量感人,但是这是在秧苗、麦苗都枯死的情况下长起来的救命粮食,并且种植番薯对于劳动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不要像种植稻子、麦子一样辛苦伺候。

    在灾年的时候,百姓甚至是饿得连种地的力气都没有的。

    他们不是一下子饿死的,而是知道自己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将粮食分开,每天只吃一点点,掺杂着草根、树皮等一切看似可以食用的东西,每天都处于饥饿的状态下,他们每天都萦绕在一种淡淡的绝望之中。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314/2837568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