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200章 威慑失败,乱贼四起

第200章 威慑失败,乱贼四起


八月,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自春夏起,大旱不雨,赤地千里,河流断流,农田干裂,秋粮播种后因缺水难以生长。

    陕西延安府秋无收,民掘草根、剥树皮为食,饿殍遍野。蝗蝻自西来,蔽日遮天,禾苗殆尽;山西大同府,斗米价银三钱,人相食。

    由于京畿百姓家畜多为建奴所掠,朝廷调集耕牛困难,只得让淘汰下来的战马拉犁,没有租到牛马的百姓甚至只能以人力拉犁,累死病死者不可计数。

    然而,京畿地区同样受旱灾影响,秋收仅为常年的三成左右,百姓辛苦一年,看着这颗粒稀疏的作物,只能欲哭无泪。粮食减产又导致了市场恐慌,粮价飞涨,好不容易降下来的粮食价格又窜到了每石一两银子以上,并且仍在上涨。

    与此同时,蒙古土默特部撕毁盟誓南下劫掠,延绥防线形同虚设,北虏一直突袭到了西安城下;察哈尔部趁着大同镇兵力空虚袭击大同军堡,破关墙一处、小型军堡三个,抢走三万石粮食自西而去。

    西面,林丹汗重新出现在大明的视野之中,他在与西海蒙古斗争之中落败,率领万余部众南下,被孙承宗率兵击溃,林丹汗中弹,当场战死,剩余七千部众跪降。孙承宗养不起这么多人,又下不定决心将他们屠杀。

    西南,白杆兵抽离的恶果浮现了。云贵川等边界地带由于管理界限模糊,三方官吏、卫所相互推诿,又发生了零星的土司叛乱事件。

    但这事比较奇怪,当地的土司是万万不敢承认自己造反的,坚称自己是大明忠臣,作乱的只是山林里的野人,不是他们土司部落的人。秦良玉趁机上奏要求返乡,考虑到西南确实需要一根定海神针,朱由检于是批准了她的诉求。

    秦良玉收拾好朝廷出具的给她丈夫平反的文书,拉上大量的赏赐和在京士兵给家里面寄的钱财书信,带兵浩浩荡荡地回去了。

    朱由检雁过拔毛,还是留下了三千白杆兵,作为独立一营纳入京营的编制,暂时由马祥麟的媳妇张凤仪带领。自打秦良玉横空出世,女将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秦良玉返程没有搭船,走的是秦汉古驿道,从陕西路过,然后走古蜀道回家,路上顺便支援一下洪承畴,帮他收拾一下不成气候的土默特部的牧民。

    之所以不走海路,是由于海上也不太平了:苏州府崇明县六月遇大潮飓风,七月又遭大潮,八月还连续遭遇三次海啸,淹死百姓千余人,咸潮损坏庄稼,半个县颗粒无收,秋天海上运兵的风险太大了。

    并且,袁崇焕无法无天的性格终究还是捅出了篓子。郑芝龙一开始是想用钱财来贿赂袁崇焕,好让他行个方便,结果袁崇焕眼皮子哪有那么浅,觉得他就是打发要饭的。

    于是,郑芝龙派遣自己的弟弟郑鸿逵扮作海盗袭击了福建水师。然而,被袁崇焕大力输血了一年多的福建水师已经不是吴下阿蒙,总兵官陈继盛也并非等闲之辈,虽然是被偷袭,仍旧指挥若定,双方数百条船在舟山海域进行了一场大战。

    这本来只是郑芝龙为了敲打、逼迫袁崇焕服软的一次行动,岂料郑鸿逵平时嚣张惯了。此前他们大败俞咨皋、又将朝廷水师堵在港口的经历,让他极其看不起官军水师;而他哥受招安的举动,也让他感到不满。

    朝廷包藏祸心,招安郑芝龙的时候,给他的是总兵官的高位,但对于他的那些手下,却连个偏将都不肯给,只给了几个千户、百户的职位糊弄他们,总兵是营兵的编制,千户是卫所的编制,这是纯纯的不安好心。

    虽然郑芝龙不断地想表举自己的手下,奈何相关奏疏都被朱由检拿来“煲粥”了。招安是一回事,给个台湾岛给郑芝龙,是因为那地本来就不是朝廷实控的;但要给这群海盗发俸禄?没门!除非郑芝龙舍得把自己的宝贝儿子送进宫来,给他儿子做伴读。

    明知道是朝廷挑拨离间之计,郑芝龙却无可奈何,没办法,他只能继续用他原本的那一套来称呼自己的手下。这下情况就更怪异了,其他人都是什么船主、先锋,到他这里就“总兵大人”了,那他们到底还是不是一伙的?

    郑鸿逵不去管朝廷是怎么想的,只觉得朝廷也忒抠门了:他大哥应该封王,而他们也能捞几个世侯当当才对。结果朝廷一不给实利,二不给名头,那么他们招安的意义何在?还不如当海盗那会儿自在呢!

    至少那时候他们想打官军随便打,不必顾及朝廷的颜面,绑票行业也是他们船队的支柱产业,现在也都搞不了了!他哥让他给官军来下狠的,结果他狠过了头,他想把新建起来的福建水师整个吃掉!

    起初,郑鸿逵占了偷袭的便宜,击沉了福建水师的几艘大鸟船,直到最后双方罢战,也还是官军水师的损失更大。但问题是,郑鸿逵太轻视官军了,他旗舰打头阵,突入了福建水师阵中,然后他还敢跳帮,结果就被陈继盛锤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陈继盛玩舰炮确实生手,但若论肉搏,他们这群人可是拿着劣势装备、并且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都能跟建奴打得有来有回的,这些个东南“白斩鸡”也敢跟他们玩肉搏?若不是陈继盛关键时刻说要俘虏,郑鸿逵怕是要被剁成肉酱了。

    失陷了头目之后,郑鸿逵的队友很好地发挥了“海盗风度”,一窝蜂散掉了,压根就没有来营救他的想法。这跟建奴就很不同,建奴是继承了部分猛安谋克制度的,下面的人压根不敢抛弃自己的头目。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大明还要依靠钱来维持军纪,而建奴则走向另一面,是依靠残酷的军纪来维持他们的高组织度的。若非明军还占了个“保家卫国”的情怀影响,那韧性是真的比不过建奴。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314/2837567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