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堂辩群臣!
推荐阅读:迢迢仙凡路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猎魔人:基里曼大师拒绝女术士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我在俄国当文豪 县令起步,我在仙朝当天官 柯南之死神盯上我 我在诡异都市当剑豪 傲世琼霄 异世纪福音圣男
看到这个阵仗,就连定国公徐文壁都身体颤抖了一下,他偷偷看了一眼身后的苏泽,这才稍稍安心,然后迎上了兵部尚书霍冀。
寒暄中礼貌又带着生分,而剩余的兵部官员都“无视”了苏泽,也没人上来接待他。
这一次苏泽踏足兵部,整个兵部的态度就和前几次截然不同。
果然,变法是一条孤单的道路。
所谓变法,就是打破原本的利益分配,势必会触碰到当权派。
武监就触碰到了兵部的利益,兵部自然要将苏泽视为敌人。
而这种敌意,不会因为兵部官员和苏泽的私交而改变。
每一个人都是很难背叛自己的利益,在掌控权力的同时,也会被权力本身支配,霍冀这个兵部尚书,也必须要为兵部的利益而战。
苏泽也确定今天的辩论没有侥幸。
一行人就这样来到了兵部节堂,这一次的安排就和上次不一样了。
兵部官员的座次都在上首,定国公和苏泽的位置在下首,而且只有椅子没有桌案。
徐文壁的脸色有些难看,兵部这态度,是不吝啬撕破脸了。
苏泽倒是坦然,众人落座后,兵部尚书霍冀寒暄了两句,就宣布这次辩论开始。
这一次皇帝为了避免刺激兵部,连内廷太监都懒得派了,反正定国公徐文壁也会如实汇报。
紧接着徐文壁宣读了皇帝的口谕:
“本次兵部堂辩后,兵部和定国公各上奏疏,详议武监之事。”
这道圣旨就算是皇帝的发令枪,等徐文壁宣读完毕,兵部尚书霍冀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
“陛下圣谕,议定武监章程,关乎国本,兵部上下不敢怠慢。首要一事,经费几何?户部度支艰难,去年东胜卫军费、京营整饬开支甚巨。此‘武监’一开,营建、师儒、薪俸、学子廪饩、军械耗用…桩桩件件靡费何止巨万?此款从何而出?莫非仍要挤占兵部边饷,抑或指望内帑?”
徐文壁瞥了一眼身边的苏泽,果然让苏泽说中了,兵部上来就捡起了最大的武器,钱从哪里来。
兵部众官员的目光也自觉掠过了徐文壁,他们也知道这位定国公就是摆设,真正来谈判的是苏泽。
苏泽站起来拱手说道:
“霍部堂所虑极是。培养国之干戚,非寻常育才可比。”
“陛下爱才心切,体恤边臣劳苦,更念及武备乃社稷基石,陛下亲任监正,武监生乃天子门生,武监入学后后的常例所需,皆如国子监廪生之制,全由内帑支付!”
这句话说完,兵部官员们纷纷议论开,显然他们也没想到,皇帝竟然这么大方,愿意将武监生的学费都给付了。
但是很快霍冀又抓住到了苏泽的问题,他又问道:
“武监营造的费用呢?”
苏泽说道:
“武监和国子监一样,都是为国抡才,这笔钱自然应该国库来出。”
兵部议论纷纷,显然对这个结果不满意。
不过苏泽也不用他们满意,霍冀上来就抛出财政问题,就是为了拖延武监设立。
现在皇帝既然同意了出资,这个问题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至于营造费用看起来很大,实际上现在武监可以用国子监的校舍,整饬下先将就用一用就是了,相比每年都要支出的学费,这笔钱可大可小,完全可以先把武监办起来。
而且苏泽还有一个筹款的办法,他准备单独写在奏疏里。
兵部官员们的脸色也严肃起来,霍冀的眼神微动,他也感受到了皇帝的决意,那霍冀也要考虑自己的站队了。
徐文壁神色激动的看着苏泽,刚刚还气势汹汹的兵部官员们,在苏泽这一番出击下,气势上泄了半成,果然抱紧苏泽的大腿就对了!
霍冀沉默,兵部侍郎曹邦辅表态,他问道:
“既言‘育才’,当以何育之?兵书战策、韬略方略,博大精深,当聘何等贤才为师?所授课程、所用教材,如何审定?若任草莽不学之辈充任教习,误人子弟事小,若灌输些无君无父、悖逆祖训的歪理邪说,岂不祸及京畿?”
又中了!
徐文壁对苏泽的敬佩更深了,兵部果然拿“教务”这件事开刀了!
苏泽不疾不徐的说道:
“曹侍郎所忧甚是。养正育才,其责匪轻。武监教务大纲、教材编撰、师儒延请,确需缜密规划。”
“此等费心劳神之琐务,非在下一介‘教习长’所能全揽,亦非国公所长。鄙意,此等学务细事,当由兵部遴选饱学之士、知兵之员牵头,会同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兵科官员,悉心拟定,呈陛下圣裁御览。”
兵部众人倒是有些意外,苏泽倒是没有在教务拟定这件事上多做纠缠,要知道苏泽在武监挂的职位就是这个“教务长”。
曹邦辅对苏泽十分的熟悉,见到苏泽“退后一步”,反而皱起眉头来,显然苏泽还有后手。
果不其然,苏泽又说道:
“然,有一请霍部堂、曹侍郎体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纸上谈兵赵括之流,绝非陛下所期。故延聘之教习,无论出自兵部、都督府或军中宿将,除熟稔典籍外,必得允其曾亲历行伍,通晓战阵实务,能操练兵马,善施号令。所授课业,亦须包含真机演训、实地操练之项。此标准,乃武监育人根本,万望诸公慎之又慎。教材无论何人撰写,最终亦需陛下亲定。”
果然!
曹邦辅就知道,苏泽从来都是以退为进的。
在让出了教材编订的权利,却将教官的选任权力收到了皇帝手上。
这也确实是苏泽的作风。
无论教材是什么,和武监生接触最多的,必然还是武监的教官。
而苏泽提出的,要求有实战经验才能担任教官,避免纸上谈兵,兵部也没办法反对。
曹邦辅一时语塞。
兵部接下了最繁重的编教材的工作,苏泽却牢牢抓住了“选任教官”这个核心权力,兵部只得到了名份上的好处,偏偏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对。
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连续上场,都在苏泽手里吃了瘪,兵部这边的士气更低了。
紧接着,兵部又开始挑刺。
一名官员站起来说道:
“苏翰林所说,武监最忌纸上谈兵,可武监所学的,终究还是纸上的东西。”
苏泽立刻说道:
“这也是苏某要说的,武监和国子监不同,武备军事终究是要实战的,最忌讳纸上谈兵,也最要因地制宜,培养战场上切实可用的人才。”
“苏某构想,在武监设置‘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分别根据实战进行授课,同时也要辅以军事训练。”
这名官员追问道:
“如何在武监军事训练?”
苏泽说道:
“武监,自然要和军营一样,教官就是武监生的长官,进入武监后,就要和当兵一样遵守军纪,接受军事化的管理。”
“在研习兵法之外,也要进行体能训练,适当时候可以在京营进行模拟军训,或者实战对抗演练。”
苏泽又简单将军训和实战演练的方法说了一遍,这下子兵部官员也沉默了。
苏泽设想十分的周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法培养,就算出不了杰出的将领,至少也是合格的军官。
又有官员站起来提问,从学制设置,到具体的规章制度,苏泽都迅速给出了回答,兵部这边更泄气了。
苏泽内心微笑,他穿越前的各国基本上都用的这套军校体系,自然是十分完备,别说是兵部这些文官,他写信和戚继光讨论的时候,戚继光也是大为拜服,夸赞苏泽有孙武之才。
兵部这边的气势越来越低,这时候武选司郎中王沐恩站起了起来。
兵部武选司郎中,也被称之为“武选郎”,这是和吏部文选司郎中一样,是含权量最高的几个六部郎中。
世袭授职,就是武选司的职权。
所以王沐恩可以说是整个兵部上下,最反对武监的官员。
他急匆匆的说道:
“苏翰林以上所言,生员学成,能否效力,效力何方,效几何力?终究需兵部铨选授职!若所学非所用,所用非其才,岂非空耗国帑?更况,百户、千户、指挥使世职承袭,关乎世袭罔替,《大明会典》铁律,皆由兵部核验。武监所授,莫非欲代行铨选之权?!”
这句话问的尖锐,气氛更紧张起来。
徐文壁紧张的看着苏泽,虽然兵部集火的目标不是他,但徐文壁掌心冒汗,如果不是苏泽在旁边,他早就撑不住要逃跑了。
苏泽胸有成竹的说道:
“王选郎所言极是!苏某也没有要违逆《大明会典》的意思!”
“武监所授,绝非要僭越铨选祖制。世袭军职,关乎社稷根本,武监生亦需依《会典》向兵部申请勘验袭替,此乃天经地义!”
“但!”
一个“但”字,节堂的气氛快要凝固,徐文壁拉了拉领口,试图多呼吸一些空气。
“然,兵部授予的是‘位’,一个百户之‘位’,该有何等禄俸,何等田产,自有规制。陛下设立武监之意,是为大明练就实能实干的军官!故,武监所考者,乃是‘能’!是领兵、练兵、临阵、运筹之‘实才’!”
“鄙议:武监生两年肄业,学考并行。其最终考核成绩,当由学中师儒、监丞、教习长等公议确定排名。此排名,并非授职!而是用于……”
“决定其袭替世职后的‘差遣安置’——即,实际职司去往何处,统辖何兵,承负何责!”
“例如,同为百户之位。成绩最优者,可自请去往九边要冲,或入京营标兵效力,更有机会参与新式火器营操演;中者,分派各卫要职;末者,则留任原卫所承祖职。”
“考绩列前者,可优先择选有晋升之望、能建功勋之实差;后者则承乏补缺。如此,世家子弟袭位,既合国法;其才干高低,亦得‘实差’厚薄以彰之。”
“此谓‘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功名出于勤勉,前途系于才具。既可激励武监生奋力向学,又可确保所出人才皆适实任,不负国恩!此方为办武监之本意。”
“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厅堂内一片死寂。兵部官员脸色极为难看,却又无法立刻反驳。
兵部保住了世职认证的传统权力(面子),但实打实的“差遣”——也就是军官的真正权力、建功机会,其分配权被武监内部的成绩排名攫取了。这无异于掏空了兵部对军官实际前途的控制力。
霍冀面沉如水,显然在衡量这方案的份量。
武选司郎中王沐恩脸色最难看。
这场辩论不是话术上的争辩,双方争的是解决方案。
苏泽能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自己不能拿出更好的方案,那皇帝肯定会支持苏泽。
王沐恩甚至后悔,为什么自己要向苏泽提问,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问,将这个问题继续模糊化。
很显然,苏泽对兵部的出招都有了预判,也都想好了解决的方案,可兵部却对苏泽的意见没有更好的反驳意见。
总不能和言官一样,都用一句“祖宗之法”来压苏泽吧?
就算这样,在辩经上想要辩过一名翰林庶吉士?
霍冀沉默良久,手指轻叩桌面,目光在苏泽平静的脸和徐文壁紧张的脸上扫过。
霍冀也明白,继续辩论只会输得更惨。
他需要时间来针对苏泽的种种方案挑刺,于是霍冀说道:
“苏翰林高论,实启茅塞。然兹事体大,牵涉祖制国典,非一言可决。兵部需,需,详加研议。今日之议,权且至此。”
“按照陛下口谕,议后再各自上书,奏陈圣裁吧。”
这下子徐文壁对苏泽心服口服了!
隆庆皇帝给他的口谕,本来是给徐文壁和苏泽一个兜底,其实就是“实在斗不过朕撑你”的意思。
可徐文壁没想到,这反而成了兵部的遮羞布,霍冀提出要会后奏请圣裁,其实等于承认今天辩论失败。
兵部无法在大义和实施细节上驳倒苏泽,只能停止辩论,再商议对策。
徐文壁下定决心,在武监的事情上,他一定要和苏泽保持一致,以后苏泽在武监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等从兵部出来,苏泽对着徐文壁说道:
“定国公,堂辩的奏疏就由下官起草吧。”
徐文壁忙不迭的说道:
“苏翰林尽管写,本公只要署名就是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118/2837564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