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议

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议


京营问题拖到今日,清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朝廷有没有魄力的问题。

    如果单个御史进京营,那就会遇到上上下下的阻力,如果真的查出大事来,甚至可能和张百户一样“暴毙”。

    但如果是所有御史进京营,边上又有边军随着准备镇压,那清查京营其实没什么含金量。

    御史拿着京营的兵丁名册,跑到军营里去点名,再核对一下士兵的户籍信息,差不多就能查个七七八八出来。

    有的御史甚至都不要点名,拿着领取军饷的名册,核对一下笔迹,就能将冒领的空额士兵找出来。

    二月二十三日的时候,有关京营的问题报告已经汇总完毕,送到了皇帝和阁部大臣手上。

    结果自然是触目惊心的。

    京师三大营七十八卫所,累计在册兵员十七万人,真正在营中的士兵不到七万,连个零头都不到。

    剩下的十万人,只是账册上的“幽灵士兵”,只会出现在每个月支取军饷的时候。

    至于剩下的问题,什么卫所军官侵占屯田啊,接受附近百姓投献土地逃税,欺压周围村庄摊派兵役之类,更是每一个卫所都有的问题。

    更触目惊心的案子也有,有的卫所军官将卫所当做自己的独立王国,世代奴役卫所士卒,将他们视作奴隶。

    还有的卫所军官干脆搞起了劳动力买卖,将卫所的士兵卖出去做苦工。

    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案子也有,不过这些也都是个例,毕竟京营卫所在京师附近,天子脚下,这些卫所军官也就是吃空饷的米虫,真正大奸大恶的也有,但毕竟也是少数。

    京营清查完毕了,现在摆在朝堂诸公面前的,就是如何处理京营的问题。

    按照苏泽的奏疏,日后京营的兵额就以本次在营的人数为准,京营直接缩编到七万人。

    这是最容易处理的事情,只要重新制定兵丁名册就行了。

    京营犯事的军官如何处置,这是第一个棘手的问题。

    京营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军官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京营上下都已经形成了吃空饷的潜规则了。

    如果要处理,那京营在职的军官要如何处理。

    京师三大营,有官品的军官差不多是一千多人,如果算上总旗小旗这类基层的士官,那总人数接近万人。

    吃空饷这件事是人人有份,追查京营所有军官都脱不了干系。

    把这些军官全部都革了?

    这么多人,如果都革除出京营,会对京师安全造成极大的冲击。

    第二个棘手问题,是京营节省下来的预算要怎么处理?

    这可是十万人的军饷!折合下来是一年一百万银元的巨资!

    这一百万两是什么概念。

    这是开征商税之前,大明财政收入的近十分之一,这笔钱足以养活大明所有的边军。

    嘉靖年间因为宫灾,重修紫禁城用了三百万两,这件事被群臣骂到了今天。

    抗倭战争合计用银千万两,但是那些钱都是持续支出的,如果是一年一百万银元的流动资金,可以支持大明再打一次抗倭战争。

    这样的一笔巨款,自然成了争议的焦点。

    这两个棘手问题,皇帝也觉得头疼,他下令由群臣共议,自己则躲进了皇宫中。

    处理京营已经够麻烦了,皇帝也懒得再收拾这个烂摊子,交给群臣去收拾去了。

    皇帝可以推给外廷,内阁没办法再推。

    京营的事情牵涉甚广,阁部怎么商议,都不能得出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内阁最后只能下令,要求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可以上书讨论京营事项。

——

    武监。

    “轻点!”

    李如松倒吸一口凉气,当着班上的同学,还是忍着没叫出声来。

    给他上药的夏忠孝小心翼翼的处理了伤口,像是个小媳妇一样叮嘱道:

    “班正,报纸上伤口要保持干净,才不会被微虫感染,这几天你可要当心点。”

    李如松挥挥手,表示自己知道了。

    这次挂职的过程,对武监生来说就是一场离奇的幻梦。

    所有人都兴冲冲的去挂职,想要在京营有一番作为。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京营已经烂到不成样子。

    有的自诩聪明的,也就跟着摆烂,也不再出操训练,反正只要自己不惹事,挂职结束之后,卫所也会给自己一个好的评价。

    有的不想惹事的,每日就做好自己的事情,既然京营演戏那他也演戏,只要不练得太狠,也总能装装样子。

    也只有夏忠孝这种憨傻的,一直到最后都执着练兵,最后挨了黑手,最后成了朝堂揭开京营黑幕的突破口。

    而李如松的经历又和他们不同。

    因为身份的原因,李如松从挂职开始,就得到京营的特别对待。

    配合他演戏的,也是京营好不容易选出来的精兵。

    当然,这所谓的精兵,也是相对而言。

    不仅仅是李如松,例如骑兵一班班正朱时泰这类的,京营也花了大钱陪他们演戏。

    上司和煦,下级听话,同僚说话又好听。

    李如松认认真真练兵,等到最后京营哗变的时候,他还十分的不理解。

    他所在的这支神枢营骑兵小队,最后反而也成了“叛乱部队”。

    李如松被士兵裹挟出营,然后撞上了戚继光的大同骑兵。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李如松练了不到一个月的兵,又哪里是大同这些边境实战厮杀过的骑兵对手。

    李如松被战场生擒,自己还坠马受伤。

    好在这个大同骑兵的军官是李如松教官的老战友,武监教官去捞人,御史清查后也发现李如松是被蒙蔽的,他这才被释放回到了武监。

    因为这件事,李如松几乎成了武监内的笑柄,所以他只能窝在宿舍内养伤。

    “班正,那大同铁骑真的这么厉害?”

    夏忠孝的优点就是没心没肺,这段挂职的经历已经被他抛诸脑后,他现在更想知道,能让班正吃瘪的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厉害。”

    李如松回想起大同骑兵冲锋的场景,身体都不自觉的发抖。

    这才是真正的精锐啊!

    这支骑兵也是按照《骑兵操典》训练的。

    选用的都是最上等的战马,骑兵全部穿着铁板胸甲。

    武器则是一把马上可以单手激发的短铳。

    这种短铳不追求射击精度和装填,骑兵作战正常冲锋一次就只使用一次,也就是冲到敌人面前贴着脸发射。

    在镇压京营的时候短铳没有装填实弹,但是已经吓得李如松练的骑兵逃窜了。

    除此之外,所有骑兵还都配备马刀,这是在短铳射击之后,骑兵用来作战的武器。

    李如松就是被对面骑兵砍中战马,才摔下马背受伤的。

    这次作战,李如松看到了真正的精锐。

    他忍不住想,这样的骑兵,如果在辽东会怎么样?

    恐怕女真人见到就会落荒而逃吧?

    夏忠孝又问道:

    “对上步兵科那王八阵如何?”

    李如松开始思考起来。

    武监不仅仅有骑兵科,还有步兵科和炮兵科。

    骑兵科两个班之间有矛盾,但是在面对其他科的时候,骑兵科又能一致对外。

    而炮兵科的人数比较少,操练项目和骑兵步兵也不太一样,第一年炮兵科有很多算学的内容,和两科的冲突不大。

    骑兵科和步兵科的矛盾就大多了。

    在配发新式火枪后,步兵科的线列轮射战术引起了军中讨论。

    步兵科内出现一种论调,未来是步兵的时代,骑兵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这种论调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是当茫茫多的步兵举着火枪列阵的时候,那是让所有敌人都绝望的阵型。

    怕是只有远程火炮才能击溃这样的步兵列阵吧?

    骑兵科和步兵科也有过几次兵棋推演,结果虽然互有胜负,但是一想到步兵的装备造价和训练难度,骑兵科的学员们不免焦虑。

    骑兵太贵了!

    一个骑兵的成本,已经是步兵的十倍不止了。

    这还是钱粮的成本,如果算上培养周期,这个倍率就更夸张了。

    步兵科的论调,如果同样的投入下,装备新鸟铳的步兵列阵,可以完胜同样投入的骑兵。

    而且步兵训练和补充都比骑兵容易太多,所以骑兵是没有未来的。

    这个论调在武监传播开,竟然有不少支持者。

    而这一次大同铁骑,让李如松有了新的思考。

    骑兵没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甚至因为新武器和新操典,还会让骑兵在战场上更加闪耀!

    骑兵的机动性,也决定了骑兵是进攻方最好用的兵种。

    在被俘之后,李如松也和这支骑兵的军官进行了交流。

    戚帅在大同也在军改。

    改革的方向就是精练士兵,裁撤多余的冗兵。

    在保证几个关键棱堡的驻军,戚继光训练更多的骑兵,并且以剿匪的名义,派往草原进行实训。

    每一个棱堡和驻点,都会维持一个可以主动出击的骑兵营,保证每一个驻点的机动性。

    李如松也开始思考起来,如果辽东也用这样的办法?

    驻点用步兵炮兵防御,等时机到位的时候,骑兵则出寨巡逻作战,定点清楚驻点附近的女真人。

    那这样一来,一个驻点就可以覆盖保障周围的大片村落。

    李如松也想到自己来辽东之前,和父亲讨论的辽东问题。

    辽东的土地肥沃,就是一年耕种一季,也能产出大量的粮食。

    但是随着女真叛乱,原本辽东的汉人人口不断流失。

    汉人人口流失,女真就更加猖獗。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口流失导致安全局势恶化,安全恶化人口加剧流失。

    如果用这个办法,恢复辽东的安宁,那随着人口迁入,辽东的局势就会安定下来。

    而只要汉人人口占据上风,女真就再没有为患的土壤了。

    夏忠孝听完了李如松的描述,也是两眼放光,他叉腰说道:

    “等老子练出精锐骑兵出来,一定要捅这些步兵的屁股!”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宿舍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结束了这个话题,李如松说道:

    “那几个同学,大家都去见过了吧?”

    众人纷纷点头。

    李如松说的同学,就是那几个家里是京营军官的武监同学。

    这次京营大案,这些同学被牵连。

    他们本人没有参与京营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家族在京营世代为将,犯事的亲戚和朋友不少。

    骑兵科二班就有三个这样的同学,他们从京营回来后就十分的低落。

    李如松身体不方便,就让其他同学去宽慰这些同学。

    “苏教务长说了,这次京营的案件不会牵连到武监,让他们安心。”

    夏忠孝说道:

    “班正,这话我说了,但是家族遭遇这样的事情,还是很难转过弯来的。”

    李如松说道:

    “你去告诉那些蠢货,他们家族蒙羞是前人的事情,前人败坏了前人的祖业,这事情和他们无关。”

    “他们如果还想要重振祖业,那就好好在武监读书,等读出来了,害怕缺少建功立业的机会吗?”

    李如松紧接着又说道:

    “我听一班的朱班正说了,勋臣正在上书,想要在京师也编练新军。”

    “编练新军!”

    这下子夏忠孝的眼睛也亮了!

    “小声点!”

    李如松接着说道:

    “如果要编练新军,必然要从我们武监调军官过去。”

    李如松又说道:

    “但是新军的规模应该不会太大,朝廷会以精兵为主。”

    “最后到底是去指挥骑兵,还是指挥骡马,就看大家的造化了。”

    骑兵营的课程,不仅仅是指挥骑兵作战,还有骡马后勤补给的课程。

    正如李如松说的那样,如果编练精兵,那军官竞争就会很激烈了。

    夏忠孝脸色惨白,如果让他去指挥骡马还不如让他去死。

——

    二月二十二日,二十多名勋臣上书,请求朝廷用裁撤的京营预算,编练新军。

    这份奏疏,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本已经混乱的朝局更加沸然。

    京师五品以上官员,一边激动一边痛苦。

    激动的是,这么大的一笔预算,自己也有上书建言的权力,就算是被采用一点,那也能在皇帝和重臣们心中挂上号,政治回报难以想象。

    痛苦的是,这样一份奏疏要怎么才能写好。

    沈一贯推开报馆大门,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申时行。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118/283755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