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猜想 惊疑 押题
陈叙在号舍内睁开眼睛,倾听着考场中的所有声音。
他发现,这一切在表面看来似乎并无破绽。
譬如说,考场走水。
走水这种事情,虽说不算常见,但也从不稀奇。
毕竟是要持续九天八夜的漫长考试。
在某些场次里,一部分考生为了能够将答卷做得更加完善,甚至会夤夜做题,挑灯夜战。
但考生们又毕竟都是血肉之躯,倘若耗神太过,自然也免不了疲劳犯困。
如此打翻烛台,引来火灾,都算是“合情合理”。
当然,引发火灾的考生,通常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此外由于贡院的建设结构,似这等单个号舍内的小范围火灾,一般也都会被即时扑灭。
要说影响到整个贡院,形成大范围火灾,却基本不太可能。
陈叙感到古怪的第一个点,正是因此而起。
首先,这次火灾不是由于某些考生“挑灯夜战”引起。
毕竟第二场考试的答卷都已经收走了,连题都没得做,谁还会再“挑灯夜战”?
依照陈叙的感应,这场火灾实际上是来自于某个号舍内风灯的掉落。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天南道贡院的风灯,竟是糟烂至此,居然会在夜里忽然掉落?
乡试开始前,贡院内的所有设施,难道不应该被仔细检查一遍,并核对修缮么?
而就算是由于相关人员的疏忽,致使风灯未被检查到位,引来了此次火灾——
理论上,这火灾也不该大肆蔓延才对。
是的,陈叙在仔细倾听时,能够明确数出来,此番受到火灾波及的考生总数竟达到了十二人之多。
不要以为“十二”这个数字相比起整个万人考生的规模而言,似乎不算什么。
可实际上,这种号舍内的火灾,哪怕只是两人、三人受到波及,都算是多的。
它没有被及时扑灭,这便算是第二桩古怪。
最后,钧天钟响起来了。
看似一切混乱都被消弭,就连原本笼罩在贡院上空的无形压力,都似乎是被尽数扫开了,这俨然是好事——
可是,这真的是好事吗?
陈叙其实没有什么明确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臆测,但他就是觉得不好,不对。
七月初六,上弦月斜挂天空。
贡院内,所有的混乱声音都消失了。
巡考兵丁们列着队从一排排号舍通道中奔走而过,口中发出声声低喝:“肃静,都肃静!”
“火灾已灭,今夜无事,都好生歇息!”
余下,未受到火灾波及的考生们则不由得纷纷生出庆幸之感。
不少人轻轻吐息,又长长松一口气。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微妙心理。
同科对手里,倘或出现某些个别的倒霉蛋,那么其余不那么倒霉之人,反而要觉得自己幸运。
而人一幸运,情绪都要变好。
可是还是那句话:这一切,真的好吗?
陈叙隐下了心中的猜疑,镇定心绪。
他将所有警惕都藏在内心深处,又重新闭上眼睛,合衣浅眠。
不论如何,在考试还能继续的时候,总要先将这场考试考完。
而陈叙不知道的是,他的猜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应验了的。
同一时刻,便在贡院内陡生混乱,甚至有人因为火灾而丧命时,元沧江底,那巨大幽影甩动长尾,忽而发出了满足的长吟——
它的长吟无声。
可每每当它昂起头颅时,江底的暗流便会狂暴翻卷,冲撞加剧。
轰轰轰!
这是无声的混乱,却又好像是要将整个世界都闹得天翻地覆。
元沧江的水位,这一夜,则又在无人知晓处,下降了三分。
翌日,七月初七。
乡试第三场考试,终于到来。
第三场,实际上也是整个乡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场。
因为这一场考的,是策论!
清晨,朝阳从云层后方一跃而出。
阳光洒落贡院的重重屋宇时,各个号舍内,皆有考生的隐约叹息声响起。
策论的题目被发下来了!
这一场的考题更少,共计竟只有三道。
其中一大两小。
也就是说,真正的策论大题,实际上只有一道。
可还是那个道理:科举考试,题量越小,往往就代表着题目越难。
依照从前惯例,乡试第三场,其实应该是三道大题,三题同等难度,同等比重。
这看似更费心神,但实际上,三题同等比重,也就等于说是容错率更高。
毕竟每个考生经历不同,天赋不同,侧重也有不同。
考生们很难面面俱到,样样擅长。
如此一来,三道同等比重的考题,考生但凡碰到某一道自己擅长的,便算是幸运。
换句话说,三道大题,你总能碰到一道你可以写得好的罢?
若是一道题都写不好,那这考试也不必考了。
可如今,三道大题变成一大两小,就注定了考生要将绝大部分重心都放到那一道大题之上。
而今次乡试的大题一经发下,即便是陈叙,竟都怔在当场,不由自主陷入沉思。
如莫怀璋、宁思愚、宋承业等早早成名的天南道才子,亦同样如此。
至于坐在陈叙斜对面的罗文焕,他更是在翻开试题时,陡然瞪大眼睛。
然后,罗文焕的呼吸就粗重了起来。
他的眼睛睁大,眼角不知何时竟是因为激动而生出了道道血丝。
罗文焕为何激动?
因为、因为这道题,在今次考试之前,他家中长辈,曾为他押中过!
考前押题,这是所有关心晚辈的师长都会做的事情。
不算什么稀奇,更无可指摘。
只是绝大部分情况下,押题都很难命中。
可罗家这一次,竟偏偏命中了!
罗文焕敢对天发誓,这绝不是泄题,而切切实实就是被猜中了考题——
或者说,是被猜中了考题的一部分。
此番乡试前,罗家某位长辈就曾对罗文焕提过:“北疆大旱,已持续四月有余。
今次乡试,出题或有可能与其相关。”
当时罗文焕还质疑:“乡试出题,不该有如此明确指向罢?
再说了,北疆大旱这等问题,又怎么可能是我等秀才所能解决?
即便是乡试场上,以此出题,也着实太过了。
会试、或殿试,倒还有些可能。”
那位长辈却说:“指望尔等以策论商谈如何完整解决北疆大旱,那自然是不可能。
但如果,仅仅只是与北疆大旱相关的,单一某个角度的策论呢?
为何不可能,如何不可能?”
曾经的争论以罗文焕退败告终。
他是晚辈,是学生,不论如何年少成名,师长的话都只能老老实实听着。
他想起自己曾经点灯熬油,冥思苦想如何破题的那些日子。
想起那些吃过的苦头,翻遍的书典,以及自己熬红的眼睛。
罗文焕忽然就激动得浑身颤抖。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082/283755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