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都重生了谁还打网球啊 > 第171章 与德约科维奇的首战

第171章 与德约科维奇的首战


当墨尔本的朝阳刚漫过罗德拉沃尔球场的穹顶,BJ复兴路的  CCTV5演播厅已经亮起了全部灯光。

    主持人胡利正对着镜头整理领带,他身后的大屏幕被分割成四个画面:左侧是顾诚在训练场的最后热身,右侧是德约科维奇的赛前祈祷,下方两个小窗分别显示着双方的交手记录(0次)和赔率变化(顾诚  1.85  vs德约科维奇  1.95)。

    很显然,对于这场比赛,外界更倾向于第一次踏入澳网公开赛的顾诚能够拿下比赛的胜利。

    但,双方的赔率其实相差不大。

    之前的一号种子德约科维奇不是没有机会。

    “各位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  202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四分之一决赛的直播。”

    胡利的声音透过卫星信号传向全国千万台电视,“这场比赛被外媒称为‘网球进化的十字路口’——中国选手顾诚将挑战现世界第一德约科维奇,新与旧的碰撞,即将在这片硬地上揭晓答案。”

    解说嘉宾童欣的面前摊着三张战术图,其中一张用红笔圈出顾诚的反手区域:“根据前三轮数据,顾诚的反手成功率比正手低  22个百分点,但他的发球有  43%瞄准对手反手位。

    这是典型的‘以攻代守’。德约科维奇的战术很明确,就是要把顾诚从网前引下来,逼迫他进行底线相持。”

    演播厅的实时数据屏上,观众互动投票正在刷新:51%的观众认为顾诚会赢下首局,33%支持德约科维奇,剩下  16%选择“不好说”。

    胡利指向这个数据:“很明显,大家都意识到这场比赛的悬念有多大。注意看顾诚的抛球训练,他的手臂摆动幅度比去年小了  15度,这正是为了提高发球速度做出的调整。”

    此时的罗德拉沃尔球场,场地工作人员正在用测湿仪检查地面。

    数值显示  18%的湿度——这对顾诚的发球有利,干燥的空气能让球速更快。

    而德约科维奇的体能教练正在给他的水瓶里加电解质粉末,这种橙色液体能在高温下维持肌肉耐力,墨尔本的午后气温已经升到  32摄氏度。

    主裁米尔金娜拿着一枚镀金银币走向网前时,全场的欢呼声突然降了半个调。

    这枚印有澳网百年纪念图案的硬币,将决定谁先发球——在职业网球中,首局发球权的重要性相当于足球比赛的开球权,尤其是在双方实力接近时。

    顾诚站在网的左侧,阳光刚好照在他的侧脸,睫毛在脸颊投下细碎的阴影。

    他的球拍斜靠在肩头,拍线的张力比  ATP平均值高  3磅,这能让截击更精准,但也更容易断线。

    德约科维奇站在右侧,蓝色运动服的领口别着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徽章,这是他每次比赛的幸运符。

    “顾诚选正面还是反面?”米尔金娜的英语带着塞尔维亚口音。

    顾诚抬起头,目光掠过硬币上的网球图案:“正面。”

    他的声音比平时稍低,因为紧张而有些沙哑。

    德约科维奇突然笑了笑,用流利的英语说:“你知道吗?我第一次在这里夺冠时,也是猜的正面。”

    这句话让顾诚愣了一下。

    他没想到这位网坛传奇会主动搭话,转播镜头捕捉到他耳根泛起的红晕。“我看过那场比赛录像,”

    顾诚的回答带着一丝腼腆,“你的反手直线至今没人能复制。”

    “但你的发球,”

    德约科维奇的眼神扫过顾诚的球拍,“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像‘出膛炮弹’——古利克森的比喻很贴切。”

    他刻意加重了“炮弹”两个字,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战。

    看台上的贝克尔突然对古利克森说:“诺瓦克在心理博弈,他想让顾诚意识到自己在被研究。”

    而嘉宾席的麦肯罗则在笔记本上写下:“对话时长  27秒,德约科维奇的心率稳定在  85次/分钟,顾诚  102次——经验差距在这里。”

    米尔金娜举起硬币,指尖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准备好了吗?”她的手臂在空中停顿半秒,然后松开手指。

    硬币旋转着上升,气流让它发出细微的嗡鸣,像一只振翅的蜜蜂。

    顾诚的视线跟着硬币移动,瞳孔微微收缩——他的视觉捕捉速度比常人快  0.05秒,这能让他更早判断硬币的正反面。

    德约科维奇则保持着平视,仿佛只是在看一片飘落的树叶。

    硬币在空中转了  11圈后开始下落,金属边缘切开空气的声音清晰可闻。

    当它在硬地表面弹起时,全场观众的呼吸声仿佛被放大了十倍。

    第一次弹跳是反面朝上,第二次旋转后变成正面,最终稳稳地停在白色的边线旁——正面的网球图案正对着顾诚。

    “正面,顾诚先发球。”米尔金娜的手势干脆利落。

    顾诚握紧了球拍,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德约科维奇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动作带着前辈对后辈的尊重,也藏着“放马过来”的暗示。“希望你的炮弹能突破我的防线,”塞尔维亚人笑着说,“不然会很无聊的。”

    “我的截击也在等你。”顾诚的回答比刚才坚定了许多。

    当两人回到各自半场时,转播镜头给了硬币一个特写:阳光穿过金属表面,在地面投下破碎的光斑,像极了这场比赛的未知走向。

    童欣在  CCTV5的解说席上突然说:“注意德约科维奇转身时的脚步,他在测量顾诚的站位距离——这就是细节,他连对手的习惯性站位都记在心里。”

    场边的风速仪显示  3.2米/秒的侧风,这对发球的精准度是个考验。

    顾诚弯腰系紧鞋带,鞋带的结比标准打法多绕了一圈——这是他防止打滑的小技巧。

    德约科维奇则在底线处拍了拍球,每一次弹跳的高度都控制在  60厘米左右,这是他进入比赛状态的标志性动作。

    电子记分牌的灯光突然全部亮起,红色的“GAME  1”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当值球童们单膝跪地,将六个黄色网球在身前摆成扇形——这是澳网的标准摆球方式,间距精确到  30厘米。

    米尔金娜看了眼腕表,时针刚好指向当地时间  11点整。

    “Time  to  play!”她举起右手,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球场。

    顾诚的抛球手缓缓抬起,德约科维奇的重心下沉,看台上的荧光棒浪潮突然静止——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巅峰对决,在硬币落地  27秒后,终于迎来了第一记发球的呼啸。

    当值主裁米尔金娜检查完球网张力时,罗德拉沃尔球场的空调系统突然调低了两度。

    这种细微的温度变化本是为了避免球员汗水过快蒸发,但此刻却让看台上的荧光棒浪潮凝固了半秒——全场  23771名观众同时屏住呼吸,连雅拉河吹来的风都绕着球场打了个旋。

    顾诚站在右侧发球区的石灰白线上,运动鞋的橡胶底在硬地表面蹭出细不可闻的声响。

    他的抛球手悬在右肩斜上方  15厘米处,指尖还残留着昨晚缠拍时的胶带胶痕。

    ATP官方数据显示,这位  16岁的中国选手在本届澳网的一发得分率高达  89%,但此刻他的喉结在做第三次吞咽动作——德约科维奇的站位比录像里靠后了整整半步,恰好在他最擅长的内角发球盲区外沿。

    塞尔维亚人的蓝色头带吸走了额角的汗珠,他的拍面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转播镜头捕捉到一个细节:德约科维奇的左手食指在拍柄上多绕了半圈,这是他应对强力发球时的标志性握拍调整。

    看台上的贝克尔突然在嘉宾席前倾身体,他对身边的古利克森低语:“诺瓦克在计算抛物线,他知道顾诚的抛球高度会比平均低  12厘米。”

    电子记分牌的数字从“00:00”跳成“00:01”时,顾诚的抛球动作用了  0.8秒——比德约科维奇快  0.2秒,但弧度更平。

    球拍在击球瞬间的啸叫突破了  85分贝,测速仪的红色数字定格在  237公里/小时,这记发球擦着中线立柱的白色漆面向左偏折,落在德约科维奇的反手位边线外  3毫米处。

    “OUT!”线审的喊声被淹没在海啸般的惋惜声中。

    顾诚弯腰捡球时,看台上的周明远老人突然站起来,帆布包上的  2008年徽章晃了晃。“和  2011年温网决赛那个球一模一样!”

    他对身边的年轻人说,那年德约科维奇就是用同样的站位化解了费德勒的发球局。

    重赛的抛球高度比刚才低了  3厘米。顾诚的左肩下沉幅度比平时大了  5度,这是机械工程师“发球机器”在动态模型里标注的“隐藏启动信号”。

    球拍在触球前的  0.03秒突然改变角度,拍面与地面形成的锐角比标准平击发球小了  11度——这是《运动生物力学》特刊分析的“非线性发力”典型特征。

    球离拍的瞬间,德约科维奇的滑步已经启动。

    他的右脚尖在地面划出半道弧线,膝盖弯曲角度精确到  110度,这个姿势让他的防守范围扩大了  15%。

    当球带着强烈的侧旋冲向边线时,他的反拍像铁片般绷直,击球点比常规防守高了  20厘米——这是古利克森反复强调的“对抗旋转的黄金触点”。

    回球如银色闪电擦过球网,顾诚突然向网前窜出。

    他的脚步频率比  ATP平均值快了  0.1秒,球鞋在地面留下交错的擦痕。

    当球即将越过网带的瞬间,他的东方式握拍突然偏转  15度,拍面像折扇般旋出半圈,这正是童欣在视频里解析的“致命截击”前奏。

    “砰!”球落在德约科维奇的正手死角,看台上层的橙色区域突然爆发出浪潮般的欢呼。

    穿  LED灯牌的年轻人跳起来时,电池盒撞在栏杆上发出闷响。

    转播画面立刻切到慢动作回放,顾诚握拍手指的发力顺序被用绿色箭头标出——食指在触球前  0.02秒突然加压,这让球的旋转轴产生了诡异的偏移。

    Reddit网球板块的实时讨论区瞬间涌入  5000条留言。

    “发球机器”的动态模型正在更新:“截击时拍头速度达到  72公里/小时,比德约科维奇快  9公里!这种力量根本无法防守。”

    而在虎扑“老炮儿聊天室”,有人贴出温网的动图:“看看德约科维奇当时怎么应对的,他会调整站位的。”

    德约科维奇的发球抛球带着完美的弧线,高度比顾诚高  12厘米。

    当球拍在最高点触球时,整个球场仿佛安静了半秒——这是“精准制导导弹”式发球的典型特征,测速仪显示  198公里/小时,但落点误差不超过  5厘米。

    球落在顾诚的反手位内角,刚好在服务线与边线的交界处形成一个刁钻的角度。

    顾诚的移动却出现了违背物理规律的诡异。

    他的右脚明明还在原地,但身体却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向左滑动,球拍如同有自主意识般提前半秒对准了来球路线。

    当球即将落地的瞬间,他的正手突然从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挥出,回球沿着边线飞行,擦着德约科维奇的脚边钻进死角。

    看台上的贝克尔猛地坐直身体,他的记事本上“手冢领域”四个字被圈了三次。

    这个在漫画中被描述为“能将所有来球引向自己最佳击球点”的神秘技术,此刻在现实中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运动生物力学》杂志的主编在嘉宾席上推了推眼镜,他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凌乱的线条:“神经反应速度超出常规  0.2秒,这根本不符合已知的运动科学。”

    德约科维奇盯着球落地的位置,眉头微微皱起。

    他走向球网捡球时,脚步故意在刚才的落点处顿了顿——那里的球印比正常击球深了  1毫米,这说明回球时的拍面角度极为刁钻。

    转播镜头捕捉到他手腕的细微动作,正在调整握拍力度,这是他准备应对多拍相持的信号。

    微博“终极预测”投票的实时数据出现波动:25岁以下群体的顾诚支持率突然上升  3%。一位名叫“网王考据党”的用户发了长文:“这不是简单的预判,看他的脚腕转动角度,完全是漫画里的‘绝对领域’再现!德约科维奇的数据库里没有这种打法。”

    而在塞尔维亚网球论坛,有人贴出德约科维奇训练时的视频:“他研究过所有非常规技术,包括那些街头网球的怪招。”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982/2837570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