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词条:朕乃崇祯,千古一帝! > 第118章 重塑辽东防线

第118章 重塑辽东防线


新政架构跃然纸上,首当其冲便是重磅,废除延续明朝二百四十年的内阁制度!

    改设为政务院,下分吏政、民政、财赋、工建、教化、外务六司。

    立军机处总揽兵权,由勋贵、边将、科道官共议。

    廉政院扩为三院十六道,增设市舶、盐铁、屯田诸廉政使。

    另设资政院,由致仕老臣与地方耆老组成,凡政务院提举之策,均需资政院半数画押方可施行。

    政务院管行政和大策略,军机处掌兵,廉政院彻底成为大明各行各业头上的一把钢刀。

    而资政院是朱由检妥协的结果,现在明朝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国内产能,都无法做到任何形式的改革。

    那么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级必然会存在。

    且力量雄厚,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与其跟这些人为仇为寇,还不如给他们来一套黄老爷招式。

    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设立资政院,便是请客。

    皇帝都允许你们这些人入朝为官盯着政务院,形成四柱撑起朝堂。

    你们还敢说皇帝对你们不好?

    而且地主和资本阶级为什么会嚣张,无非就是上面没办法直接管他们吗。

    现在都给我进体制内,时时刻刻被廉政院盯着,想什么时候宰就什么时候宰。

    而以上四个大部门都没有执行的权利,最后执行全由六部来做。

    虽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政务的执行效率,但大大减少了贪腐程度。

    有能力贪腐的没法下手,好下手的没能力。

    但执行和立政分成两段,却有一个大问题存在,那就是上面不知执行之难,很容易造成各种昏政庸政面子工程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还是倪元璐提出了一个办法。

    政务院首揆五年一任,不得连任,而政务院之官员,均由六部之人晋升。

    对应的科举也进行了初步改革,往常的八股取士改为六科取士,只要你能在六科之中有任意一项突出,就能入对应的六部为官。

    而且范围也从每次科举录取数百人,变成了六科各五百,共计三千人。

    同时从乡试开始,便尽可能把读书人拉拢到极致。

    你院试完就考不上了?

    没事,可以报考附近县城的公务员,当小吏,当教化司的老师,这不都是出路吗。

    乡试可以考府衙,会试可以考布政使司。

    没必要死磕京官。

    这个时代读书人多金贵啊,明朝至死养了数百万的读书人,却只用了不到一万的

    将民间读书人的反对声音压到最小。

    这样一来,大明官场晋升渠道明确无误。

    院式出来的公务员,照样可以从小县城做到省城。

    最终的行政中枢内绝对是有行政经验的实官。

    裙带关系在这种体制下,影响减少到了最小。

    当然,不光是政务院。

    军机处为官需有边疆履历,廉政史任满须外放州县,资政院每年半数席位由地方推举。

    如此既可防权臣当道,又可以让大明朝廷的血液不断流转。

    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帝必须百分百掌握廉政院,廉政院必须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否则整个大架子都是空谈。

    这么一个勉强合格的行政架构,几乎掏空了朱由检的脑袋。

    又有之前的铺垫,现在只需要砍几颗狗头就行了。

    将奏本随意递给身边的王承恩。

    朱由检摆摆手,“念,让众卿也商议一番。”

    王承恩接过奏本,刚看到第一句话手便止不住的颤抖。

    “这……陛下……”

    “朕让你念!”声音并不大,却带着不容质疑的帝王威仪。

    王承恩只能硬着头皮将奏本内容念出来。

    殿外不知何时已是乌云密布,惊雷轰隆隆炸响,仿若殿内王承恩的话语。

    初夏暴雨打得琉璃瓦噼啪作响。

    朱由检望着丹墀上溅起的水花,恍惚看见另一个时空中煤山那株歪脖老树。

    只不过树影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杆龙纹大纛,纛下簇拥着一个个严整的军阵。

    奏本并不算短,王承恩念了足足两刻钟才念完。

    而自倪元璐以下,根本没人发出声音。

    朱由检还是太看得起明朝官员了。

    能在这个场合出班反驳的大臣本就不多。

    有能力的大臣和保皇派在昨天就跟倪元璐通过气,不会反驳。

    有心跟他对着干的,早在李自成围城时就被砍了。

    剩下的就算有敢反驳的,也被一连串封赏和朝堂压力压住。

    上千名官员憋了半天,硬是只憋出了一句,“陛下英明。”

    朱由检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他还真想有几个能出来的,那样就可以来个杀鸡儆猴。

    但没人反驳也是好事,朱由检拂袖起身。

    “拟诏。”

    “即日起停内阁票拟,设立政务院。”

    “倪元璐领首揆,黄得功入军机处,郑成功兼领海事司。”

    “政务院建立后,由政务院草拟,六部执行,新建剩余各处。”

    “不得有误!”

    千官叩首,高呼万岁。

    被朱由检视为最大变数的改革,就这样草草执行。

    哪怕圣旨都写好了,朱由检还是有些不相信。

    他总觉得,这件事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就能成的。

    只是现在还没显现出来而已。

    朱由检当然可以强压下来,但他实在不愿。

    不管怎么折腾,损伤的都是中原底蕴,他还要靠着中原,去外面折腾呢!

    胡思乱想一番。

    在众人重新平身之后,本次大朝会最后一个论点也到了。

    黄得功从武将队前横跨一步,捧着奏本大声说道。

    “陛下,臣有本奏!”

    朱由检点头,“何奏?”

    “臣请重开辽东防线,重立关宁、宣府、蓟州、辽河四军,以御建奴!”

    说是上奏重塑辽东防线,其实这已经是个事实。

    张世泽郑成功两人猛追猛打,别说之前的辽东防线了,就算是重建建州三卫的其中一卫都可以。

    现在上奏无非就是拿个名义,给后面的战区制做基础而已。

    倪元璐和黄得功都没想过,会有人反对。

    朱由检想都没想,正要点头应下。

    谁知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引得朝中众臣一阵骚乱。

    “什么!?重塑辽东防线!?此乃祸国殃民之道,黄闯子你居心何在!?”

    “一个关宁军便拖的我大明财政入不敷出,黄闯子你居然要设立辽东四军!!?”

    “不可!万万不可!”

    “黄得功你枉负天恩!”

    “陛下,臣请斩黄得功!”

    惊雷劈落天际时,左都御史甩开搀扶的翰林,踉跄着撞出文官队列。

    三梁朝冠歪斜着挂在白发间,补服下摆拖过金砖,在积水中洇出暗红血渍似的痕迹。

    “陛下!”

    老臣扑跪在丹墀前,雨水顺着皱纹流进嘶哑的喉咙,“万历四十六年加派辽饷,每亩不过九厘!天启年间翻作三倍!至崇祯二年,单是山陕两省”

    他突然剧烈咳嗽,袖口一抹竟是猩红点点。

    身后户科给事中顺势膝行上前,竹骨奏疏在雨中抖得哗啦作响,“崇祯三年至十七年,辽东耗银六千四百七十二万两!平均每杀一建奴要花六千两白银!”

    “杀不完的!”,给事中枯枝般的手指直戳黄得功鼻尖,“黄闯子你可知辽阳城外白骨塔?三十万民夫运粮,活着回来的不足三成!关宁铁骑吃着人血馒头。”

    “你现在居然要让陛下设立辽东四军,你可想过我大明要饿死多少人,才能喂饱这些个丘八吗!?”

    “放肆!”黄得功豹眼圆睁。殿外玄甲卫齐刷刷亮出弩机,寒芒穿透雨帘直指文官队列。

    “让他说。”

    朱由检的声音轻得像片雪花,却让满殿剑拔弩张的气氛骤然凝固。

    王承恩注意到皇帝搭在龙椅上的手背青筋暴起,暗黄缎面被抓出五道凹痕。

    朱由检实在是没想到,文官反对的理由竟然是被辽响压怕了。

    不过想想也是,从努尔哈赤起势开始,大明花在辽东的钱一年比一年多,最后却一点效果没有。

    文官也该怕。

    左都御史浑浊的眼珠转向御座,突然重重叩首,“老臣斗胆问陛下,去年太原府饿殍载道,知县为何克扣赈灾粮?因为要凑够蓟州镇半月的豆料!去岁河南蝗灾,为何迟迟不灭?因为征调的民夫全在往山海关运火药!”

    “一派胡言!”王家彦忍不住出班怒斥。

    “万历朝放弃宽甸六堡,结果如何?建奴两年内连破抚顺、清河!天启年熊廷弼三进三出辽东,沈阳辽阳怎么丢的?”

    “诸公今日要弃辽东,明日建奴就能饮马黄河!”

    “别忘了前些日子建奴都打进河南了!”

    “那又怎样!?”

    “建奴无非是为了钱粮而来,且不论周王及南京史尚书已然将建奴赶跑,就说建奴本就不耐炎热,只能趁春秋时节南下,便不可能成气候。”

    王家彦怒极反笑,刚想驳斥。

    却被礼部右侍郎施邦曜幽幽开口打断,“王部堂怕是忘了,李自成去岁在西安称帝,张献忠上月刚入川蜀,等辽东四镇建成,怕是流寇早把太庙牌位劈了当柴烧。”

    文官队列响起窸窣附和。

    某个角落传来冷笑,“关宁军养寇自重又不是秘密,当年袁崇焕.”

    “袁督师的头还在旗杆上挂着呢!”黄得功突然暴喝,惊得施邦曜连退三步。

    这位沙场悍将竟当殿扯下朝服,古铜色胸膛上十几道箭疮狰狞可怖,“看看!这是崇祯二年遵化中的鞑子箭!这是前些时日在喜峰口挨的流矢!”

    不等文官有反应,黄得功又转身砰地跪在御阶前,“臣请陛下想想土木堡之变!瓦剌不过数万骑兵,就能长驱直入俘虏英庙!如今建奴控弦之士二十万”

    “黄帅好大的威风。”刑部尚书张忻阴恻恻插话,“按《大明律》,武官不得干政,再者说”他故意拖长音调,“辽东苦寒之地,哪比得上中原膏腴?”

    “张部堂不妨把话说明白。”倪元璐蟒纹补服掠过跪着的群臣,苍老身躯挺得笔直,“建元禄十年,倭寇在辽东登陆七次,嘉靖三十八年,朝鲜使臣过鸭绿江遭建奴劫杀,万历二十三年.”

    “元辅何必翻旧账!”工部屯田司郎中突然梗着脖子嚷道,“就说眼下!京营月饷已欠了一个月,南京史尚书昨日还来讨要三万件夏甲!钱从哪来?从江南加赋?从陕西征丁?”

    “鼠目寸光!”久未出声的朱由检突然拍案。

    鎏金镇纸跳起来砸中蟠龙柱,惊得檐角铜铃乱响。

    年轻皇帝缓缓起身,十二旒玉藻在雷光中泛着青芒。

    “正统十四年,也先破紫荆关用了几天?”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用了几天?天启七年,皇太极破长城用了几天?!”

    每问一句便逼近文官队列一步,最后几乎贴着施邦曜的白发,“施卿博古通今,可记得这些数字?“

    老臣嘴唇哆嗦着吐出:“十十五日.七日九日”

    “从山海关到北京多少里?”朱由检猛地转身,龙袍广袖扫落香炉,“六百三十里!建奴轻骑两日可至!”

    他突然抓起黄得功的佩剑,“沧啷”一声寒光出鞘。

    群臣惊呼中,剑尖划过金砖溅起火星,“当年放弃大宁卫,结果永乐爷修的防线退到长城!放弃开平卫,鞑子就能年年来宣府打草谷!今日放弃辽东,明日要不要放弃蓟州?后日要不要放弃黄河?!”

    惊雷炸响在太和殿顶,闪电照亮皇帝赤红的眼眶,“江南的银子,陕西的粮,湖广的兵,哪样不是大明子民的血肉?诸卿要朕剜肉饲虎,问过开封府还未瞑目的二十万百姓吗?!”

    “陛下!”施邦曜被压的跪地,严重满含热泪,“老臣族弟崇祯七年任金州卫经历,城破时被做成人彘摆在衙门口!可可天下已如沸鼎,再不扑灭流寇”

    “谁说内忧外患不能并除?”朱由检掷剑入地,剑柄雕龙正对龙椅上的十二章纹,“陕西民变根源在土地兼并,河南蝗灾起于河工贪腐,湖广水患源于卫所屯田崩坏,这些病灶,难道靠裁撤边军就能痊愈?“

    “万历朝加派辽饷,七成进了谁的腰包?天启年修缮边墙,五千两银子一里的城墙,为什么皇太极的马蹄一踏就碎?!”

    暴雨如天河倒灌,却浇不灭皇帝眼中的火焰,“诸卿要省银子,好啊!廉政院上月查抄江南通敌浙商三十一户,贪腐官员六十,得银八百万两!兵部清退吃空饷的军头,省出九万石粮草!光禄寺裁撤宫廷用度,岁省二十八万两!”

    雷鸣渐息,朱由检的声音愈发清晰,“这些银子够养十个辽东镇!但朕今天把话说明白……”

    “月初飞狐岭大战,当时朕身边有个小旗官,肠子流出来还在喊'不能让鞑子过去'。”

    “朕记得他叫马二柱,保定府清苑县人,家里只剩个六岁妹妹,临终前攥着朕的铠甲说‘求皇爷别放弃辽东,俺不想让俺妹妹给建奴当奴。’”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128/2837576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