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只要童贯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
推荐阅读:共生面板,我在修仙界种田长生 练气千年,方知是封神! 遮天:我,昊天,人族第一帝! 秘诡世界:我靠谎言成神 刚出人皇幡,我就成了旧日之主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诸天恐怖从蛊开始 鲸落封神 谍战:红色掌柜 你们才不是魔物娘!
宣和三年十一月的一天,参知政事王黼步履轻快地拿着一份前线送回的捷报,来到延福宫向皇帝报喜。
“官家,喜事啊,京东东路捷报……”
王黼的语气,并不像年初的时候、梁师成前来汇报方腊覆灭消息时那般振奋抖擞。事实上,从这次汇报的人选也看得出来,此番捷报的重要程度,也是远不如年初灭方腊的捷报的。
所以梁师成都懒得亲自特地找机会报喜,只让自己的干儿子王黼按正常政务通报流程即可。
赵佶听到捷报的消息时,也没有特别兴奋,反而只是稍稍愣了一下:“怎得是京东东路?不是河北路么?童贯还没发起进攻?”
王黼略微尴尬了一下,他很清楚,自从今年秋收结束后、朝廷进一步调集民夫往河北筹措军需,官家就天天等着童贯组织完成、发起进攻的好消息。
但童贯就是一拖再拖,反复诉苦,表示不能现在就往前线集结那么多大军,还要再等,等粮草军需运输到位,才能发起进攻。因为河北前线的军需物资和粮草的亏空非常严重,跟账面上显示的数字完全对不上。
如果坚持今年冬天就发动进攻的话,大军恐怕会十死无生,完全无法形成战斗力,因为军队连饭都吃不上。
宋辽之间百余年的和平,导致河北武备仓储极为废弛。去年之前童贯没关心过这个问题,今年夏天以来,他总算有时间也有机会去一线巡视了,最后看到的结果却是触目惊心。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河北不知道养出了多少个平账仙人!
很多供给边军的粮仓、以及地方州府的常平仓,打开核验之后,连账面上存粮的两三成都不到!这要是直接开打,不等大军饿死,肯定就先哗变了。
最终,童贯好说歹说,希望皇帝将进攻日期从今年冬天延后到明年初夏——春秋季农忙是不能打仗的,因为涉及到几十万人,肯定要征调河北地区大量的民夫来提供后勤运输。要是春耕的时候进军,百姓没法种田都来转运物资,不用一年河北就崩了。错过了冬天,就必须等到夏天,至少是熬过三月份农忙高峰期。
如今,童贯还在跟皇帝扯皮、哀求,身在东京的赵佶还没充分意识到前线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一听到前线有捷报,总是幻想期待童贯给他创造奇迹,以为童贯克服了困难。
结果听说是京东东路的捷报时,才不免有些许意外和失望。
王黼也理解官家的心情,所以等官家稍稍适应了一下后,他才缓缓说明:“是京东东路安抚使张叔夜来报,梁山贼宋江已被击溃,青州等处已被官军收复。被裹挟从贼的青州将领秦明、黄信等反正。
张叔夜督统莱州知州赵子称、莱州兵马都监呼延灼、登州平海军指挥使呼延庆、济南府马军指挥使关胜,协力破贼,歼敌五万,斩俘贼将若干……”
毫无疑问,张叔夜的捷报里又注水了。宋江一共也就两三万人,还逃走了至少一万五千人去高丽(但张叔夜自己也不知道逃了那么多。因为赵子称在向张叔夜上报战果时就已经注水过一次了,夸大了歼敌人数缩小了突围人数。)
但张叔夜却直接说歼敌五万,把被裹挟的无辜百姓多算了好几倍。
赵佶听得有些发困,王黼提到的灭贼名单、以及反正的原官军将领名单,他一个都不认识。
所以听王黼念了一会儿后,赵佶略显不耐烦地打断,并主动追问:“那个叫宋江的呢?有斩、俘宋江本人么?还有那个叫吴加亮的。”
王黼表情略微有些尴尬,稍稍停顿了一下,才委婉解释:“宋江与吴加亮两大贼首倒是不曾斩获,张叔夜所能调度的兵马毕竟有限,济南府与登莱等地累计出兵不过六七千人,面对将近十倍之敌,只能是徐徐削弱,始终难以包围全歼。
所以有一些余孽逃到了登莱周边的海岛上藏匿起来,需要多给一些时日才能清剿干净。”
赵佶听了这个解释,总觉得有注水空间,就补问了一句:“那宋江真有五万之众么?张叔夜既是说歼敌大半,斩获有多少?俘虏有多少?”
王黼一愣,他没记住具体数字,又仔细看了看,心算加起来后才小心汇报:“总计斩俘也有近万人了……”
所谓近万人,最多也就大几千了。
赵佶脸色微微一沉:“总计还不到万人,如何敢说将五万之贼歼灭大半?”
王黼这次倒是对答如流,显然刚才回看的时候已经把相关细节都把握过了:“是因为沿海作战,宋江决战反扑时狗急跳墙,用了火攻和凿船,其火船全部葬身大海,凿船也被赵子称和呼延庆防住了,贼军溺毙于大海者极多,据说蓬莱外海漂尸数里。”
赵佶不懂军事,被这么描绘了一番后,用他那艺术家的画面感自行脑补了一下,倒是立刻相信了。
火攻和潜水凿船,这种打法确实不容易俘获敌人。烧死淹死的都掉海里了,死不见尸。
把这些道理都想通之后,赵佶也就不再纠结军功真实性的问题,只当这些都是真的,剩下的就是处理封赏和后续部署的事儿了。
他很快想到,这两方面似乎都不太好处置。
首先是封赏方面的难题。
毫无疑问,张叔夜又立了大功了,但张叔夜主要是调度之功,真正实打实的军功还是赵子称、呼延庆和关胜三人立的。张叔夜未必要直接再升一级官,而剩下三人是必须升的。
可是,具体怎么升呢?
赵子称可是宗室,在升到知州之前,赵子称的身份和功劳,对他的快速发迹是有好处的。可到了知州之后,他的敏感身份就开始渐渐变成阻力了。
大宋朝是对宗室管理比较宽容,相比于后来禁锢程度高得多的明朝,大宋允许宗室从事各行各业。
但哪怕是做官的宗室,也几乎没有做到路一级的。
原因也很简单,路再往上就是朝廷中枢。掌握了一路政治资源的人,想要割据甚至做些大逆不道的事情都有可能了。既然赵子称姓赵,正常情况下皇帝就不会放任他做到路级长官。
所以赵佶思前想后,最终也只能是结合实际需要,把那个看起来挺靠谱的远房侄儿,又增加了一些差遣。在原本莱州知州的基础上,再让他权知登州政务,事实上统筹登莱两个州的全部工作。
这样赵子称至少不是路级高官,但能同时统筹登莱全局,其中登州事务的权力是“权”加上去的,算是一项临时差遣,也是为了服务于后续继续清扫山东半岛沿海的海贼余孽,
二来也是继续帮朝廷沟通宋金海上联络,
三是进一步全权处理高丽人是否有破坏宋金之盟、如果有的话,也要帮朝廷敲打高丽。
不过,赵佶也很快考虑到,让他那个侄儿执掌山东半岛上绝大部分事务,仍然显得有点过于放纵了。
监视高丽也好,打击海寇也好,联络金国也好,这三桩事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只需要海军配合,不需要陆军。
既然如此,为了把宗室掌兵权的危险降到最低,赵佶很自然就想到了尽量削去赵子称的陆军兵权、同时给他更大的海军建设权限。
这样的决策思路,也不能怪赵佶大意,而是这个时代的皇帝和执宰显然都是百分百的纯陆权思维,哪里有人会重视海洋和海军?只要赵子称没有成建制的强大陆军,朝廷就会想当然觉得他没有威胁。
此次讨伐宋江获胜的功臣里面,关胜是济南府的,战后仍然要放在济南府,之前战时临时配合赵子称作战,只是因为张叔夜的差遣,战后决不允许他再被赵子称控制。
秦明、黄信都是青州军官,阵前幡然悔悟重归朝廷、夹击贼寇,也可以留任原职,再加金帛赏赐笼络其心,让他们向着朝廷,别去多想赵子称的恩情。
于是最终,赵佶自以为非常有政治制衡手腕地做出了如下部署:
关胜在济南府,就地从马军指挥使升为济南兵马副都监,也就是掌管整个府厢军的副职,比原先又升了半级。
同时授予武官阶官“武义郎”,此阶在武官五十三阶中排名第四十一阶,从七品。(可以参照一下,历史上韩世忠打完方腊时,因为被别人抢了功劳,所以阶官只有从九品的承节郎,在五十三阶中排五十一,比关胜现在新授的阶官还低十阶)
秦明仍为青州兵马都监,黄信为副都监,额外赏赐黄金和绸缎,并任秦明阶官为第四十七阶的忠训郎(从八品),黄信的阶官为第五十阶的保义郎(正九品)。
这两人毕竟是从过贼又回来的,阶定得太高朝廷面子不好看,所以只能给实利赏赐不能给太多虚名。他们的阶官也肯定要比打败他们的关胜低才对。
其余呼延灼、徐宁等人,因为军功不明显,这次就没有调整阶官待遇。但他们的实际兵权,可以由赵子称后续奏请微调,以酌情扩大带兵权限。
最后还有收复了临淄的岳飞,因为没有上报“生擒秦明”的功劳,在张叔夜的战报上就显得比较微不足道了。最终岳飞的升迁并没有经过赵佶亲自批示,而是在兵部就直接处理掉了、中书批复同意,直接走流程。
岳飞的实际带兵权限,被升到了营级副职,加了武官阶官“承信郎”,这个阶官更是要排到五十三阶里的倒数第二阶,也是从九品。
不过也别小看这个阶官,原本历史上,岳飞打到靖康二年、赵构称帝之前,也只不过是个承信郎,现在至少是提前六年当到了承信郎。
作为一个武官的最初起步也还是可以的,何况岳飞将来的情况是典型的重实权而轻阶官,职务待遇低配了。
另外,因为岳飞级别太低,没有被皇帝注意到,他仍然可以被赵子称调动到麾下做事,呼延灼和徐宁也是。
相比之下,关胜、秦明和黄信这三人,就在皇帝的提防和微操下,暂时被划出了赵子称可以指挥的序列,未来一段时间都只能算是赵子称的“同僚”而非下属,这一切都是为了削弱赵子称在“陆军”方面的权柄。
不过这种朝廷制度也就管管天下秩序还存在的时候。真要是到了天下大乱,这些名分上的东西就没有约束力了,到时候还得看谁真正有号召力。
都已经要宣和四年伐辽了,天下也没几年可太平了。宣和七年金兵就打到开封了,再往后就是靖康元年。
或许是赵佶也意识到,自己那个远房侄儿明明立了大功,自己却还要在陆军兵权方面削弱他、制约他,赵佶自己心里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所以赵佶最终选择了在阶官和爵位方面重重补偿了赵子称。
赵子称此前的文官阶官是从五品的中散大夫,如今升到了正五品的中大夫。
爵位也从秀州开国县公,升到了秀州开国郡公,又提升了整整一级。但食邑和食实封并没有增多。
低兵权、低职官、高阶官、尤其高爵位,这也算是赵家宗室大臣的升迁特征标配了。
……
朝廷对讨平宋江之功的处置意见、人事任命升迁赏赐,最终在宣和三年十一月完成全部决策流程,
并在同年腊月行文送到登莱,即刻落实。
在最终的朝廷文件里,除了上述人事安排,还有一些政务层面的放权——这些放权也不是白来的,而是之前赵子称报功时,想方设法暗示求来的,为此还夸大了登莱地方的种种困难,朝廷只是捏着鼻子认了。
比如允许赵子称在登莱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让他可以在登莱自由发展海贸、并且朝廷授权他自行收取商税,用于扩建登莱的水军力量,以彻底清剿宋江等残余海盗,并且保障宋金海上沟通航线、威慑高丽的亲辽倾向。
当然,这只是一个临时授权,并没有正式在登州设市舶司。如果有市舶司的话,就得再派提举官过来专管了,不适合战时的快节奏响应需求。
这项授权,理论上等将来宋江余孽海盗全部被灭、宋金联手灭辽完成后,就是要裁撤的,也就不至于让赵子称形成割据的尾大不掉。
同时,登莱二州的正常田赋丁税,也是要继续按原有比例征收并上缴朝廷的,这一点并没有特权豁免,也避免了地方上财权自主、形成唐朝藩镇的局面。
反正北方海贸不如南方发达,登莱地区原先也没什么海商商税,这一块的潜力被严重低估了,朝廷才没有重视。
同时,为了更好地监视赵子称,避免他为国立功的过程中实在太出格,朝廷在其他友邻州府的人事安排上,也做了一些调整。
比如,青州收复之后,因为慕容彦达被宋江杀了,青州知州出缺。最后朝廷在一番筹划后,选择了让现任的两浙路廉访使刘豫调任青州知州,要求于宣和四年正月到任。
没错,就是那个历史上后来成了大汉奸、伪齐傀儡皇帝的刘豫。
历史上刘豫最后当汉奸之前的官职,是济南知府,这一世却提前数年变成了青州知州。而青州和济南府相邻,所以这个蝴蝶效应倒也不算严重。
当然,原本历史上刘豫到山东做官,是因为他得罪了临安小朝廷里很多人,被人穿小鞋了。这一世靖康之耻都还没发生呢,刘豫等于是提前四年来了山东,所以朝廷的任命动机也有所变化。
这一世,主要是因为刘豫之前在平方腊后担任两浙路廉访使,纠察了不少江南平叛官员的钱财问题,其中也弹劾了赵子称在杭州战后私占无主之地、违规多捞战利品等问题。
只是赵佶乐于看到他这个有大功的远房侄儿贪财,所以既接受了刘豫的材料,但又不对赵子称做出处罚。
但经此一事,赵佶和朝中执宰也算看明白了,这个刘豫是不怕得罪人的,在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问题上,确实敢打敢冲,也跟赵子称不对付。
所以,既然赵子称权摄登莱两州全部军政事务,同时把刘豫这个跟赵子称不对付的家伙放到隔壁的青州、卡在赵子称和关胜秦明等人中间,扎一颗钉子监视赵子称,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于是乎,虽然任命动机跟原本历史上差了很多,但结果却是非常相近,总而言之刘豫这个未来的大汉奸,还是被放到了青州,从旁监视赵子称,避免赵子称往青州和济南府渗透发展势力,确保把赵子称的势力封锁在多山贫穷的山东半岛上。
赵子称在接到他本人的任命时,当然也同步知道了那些周边人事信息。
他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对于朝廷要把关胜、秦明、黄信从他的势力集团里剥离出去,再插个钉子进来,赵子称也完全没有任何反应,还是该吃吃该玩玩。
他只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皇帝伯父不希望他操心西边的事情,那他就不操心好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098/2837575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