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新洲大学
推荐阅读: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 吞噬星空之支取天赋 吞噬星空从酿酒宗师开始 斗罗,我的分身固拉多 重生印度当警察 人在大竹峰,开局休妻田灵儿! 斗破:我只是一个炼药师 聊天群:开局获得赛亚人血脉 金铲铲求生,只有我有海克斯强化 LOL:我职业打其他游戏不行?
1640年6月24日,初夏的阳光洒在新洲大学的青瓦飞檐上,这座融合了中式传统与实用主义的学府,在始兴城东郊的山坡上显得格外醒目。
校门是一座三开间的牌楼,匾额上书“新洲大学“四个遒劲大字,两侧立柱刻着校训——“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穿过牌楼,是一条笔直的青石大道,两侧栽种着冷杉与松柏,绿意盎然。
大道尽头是学校的核心建筑之一——明理堂,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三层楼阁,底层为礼堂,上层则是图书馆与天文台。
明理堂前的广场上,一群毕业生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正三三两两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校园东侧是格物院,一栋回字形布局的建筑群,设有物理、机械实验室,窗棂上镶嵌着从东平琉璃厂生产的透明玻璃,确保室内光线充足。
西侧的农工院则更为朴实,砖木结构的厂房内陈列着蒸汽机模型、纺织机械与改良农具,几名来自新华重工的高级工程师正指导学生调试设备。
北面则是医学院,白墙灰瓦的院落里飘着淡淡的草药香,解剖室与诊疗室的门前挂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楹联。
“听说,今天的毕业典礼,罗*统领(只能这么称呼了)和李*统领都会到场。”一名身形瘦高的学生低声说道。
“不止呢!”旁边一个圆脸学生兴奋地说道:“据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一半先生和大匠都会来。而且……”
说着,他故作神秘地左右看了看,然后小声说道:“在大会上,校长还要宣布新设立‘化学工业’和‘冶金工程’两个学系!”
“是吗?”一个扎着面相敦实的学生立时露出浓厚的兴趣,“化学工业是不是跟道士搞得炼金、炼丹那种情形?”
“哈!张兄,你可别拿那些江湖把式来跟咱们‘格物院’做比较!”圆脸学生嗤笑一声,“我依稀听过一些理论,说这个化学是建立在原子论和定量实验基础上的,可不是炼丹炉里的求仙药丸。”
“哦,原来如此。那我们大学新增两个学系,是不是下个学年的招收名额会大幅增加?”
“那是一定的。”那名瘦高个学生笑着说道:“犹记得,在大学刚刚建立时,仅招了三十二名学生,第二届也只有八十多名。到我们这届时,招生人数便扩大至一百五十人。去年那一届,人数更是超过两百人,达到两百四十人。今年的话,估摸着至少会达到三百人吧。”
“嘿,那咱们大学的学生数量要不了两年怕是会超过一千人了!”
“那可不!不过,可惜的是,咱们已经毕业了,恐怕再也无法体味大学的时光了。”
“无妨!此番毕业,正当我辈大展宏图之始。”
“说得好!毕业离校在即,望诸位皆前程似锦,扶摇直上九万里!”
“哈哈,大家同勉!同勉!”
新洲大学创立于1636年,与东海岸英属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哈弗学院同一年建立,成为整个新洲大陆唯二的高等学府。
但是,与哈弗学院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所不同的是,新洲大学却是以近代科学为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诸多课程的设置也更具科学实用性和前瞻性。
大学的基础学科包括数学(代数、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物理(力学、光学、热学)、生物学(解剖与植物分类)、矿物(分类和采掘)以及化学(基础实验)等。
在应用技术上,则以机械工程、冶金工艺、农业改良、天文、航海测绘等几个方向。
当然,也有部分人文社科,主要有新华律法、经济学、简易会计、华夏历史和世界历史。
反观这个时期的欧洲国家,尽管他们创办的大学历史极为悠久,甚至最早可以追溯至11世纪。
但这些大学延续至今,皆为古典大学,主要以神学、法学以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
与数百年前的大学相比,虽然大学的治理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整个时代的发展速度。
这个时候,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课程之外。
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乃至后来的牛顿、莱布尼茨等诸多科学家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而经过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大学也被认为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此时,大多数欧洲的大学也被描述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而且,这些大学也不是普通平民子弟所能轻易进入的。
自然,女子也是没有资格入学的。
但在新华,包括新洲大学在内的两所高等学府(另一所大学为新洲管理培训学院)却不拘于身份和性别,更没有宗教限制,只要能通过高等学堂入学考试,皆会获准入学就读,并且还享受政府的生活补贴,学习这个世界上最为先进,也是最为系统的前沿科学。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新华政府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从大明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家地区移民,而且还不遗余力地鼓励移民多生多育,并为此竭力提升国内医疗卫生条件和妇幼保育条件,在短时间内便将人口快速提升至二十余万。
若是加上归附和收纳的地方土著居民,新华所控制的人口更是超过三十余万。
凭借这般规模的人口和日益加快的工业发展步伐,新华基本上算是在新洲西海岸站稳了脚跟,并且具有向西属美洲殖民当局发起挑战的实力。
但是,如何将这些集聚的人口捏合成一个稳定而又充满向心力的民族国家,就极大地考验新华当政者的智慧和耐心。
在国民教育和民间宣传基调上,新华政府一直都强调三个原则,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语言,试图将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万千移民全都塑造成新洲华夏人。
不过,无数的移民在跨越浩瀚的太平洋来到新洲大陆后,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多多少少仍会寄托于母国,或者曾经生养他(她)的故乡。
甚至,不乏有数量众多的大明移民心中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待大陆安定祥宁后,自己可以带着赚来的财富重返故乡,以求得落叶归根。
对于第一代移民,中枢政府会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对新洲******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而移民群体中大量三观还未确定的少年和幼童,以及在新洲本土出生的第二代,才是穿越众最为看重的基本力量,他们才是***未来主体国民构成的核心,也是新洲未来最为稳定的基本盘。
任何民族**的建立和成型,都是从不断提升百姓的认同感,并逐步建立共同的**观、共同的文明、共同的历史,以及共同的语言,以此减少族群区别和隔阂等种种手段来达成的。
而实现上述目标,在新洲本土进行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便是一种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快捷的手段。
新洲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凡治下之民年满六岁,皆需接受四年的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新华国民的综合素质,为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提供初具文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还能借此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强行灌输到新华的下一代的脑海里,让所有新的一代新华人,从小就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新洲大学作为新华高等学府体系的先驱,其建立也远不止是一所普通学校的创办,而是一场文明的重塑和科学技术传播的系统工程。
这座矗立在新洲大陆西海岸的学术殿堂,承载着穿越众诸多重要的历史使命。
首先,它是科学火种的培育基地。
在这个欧洲大学仍被神学和哲学统治的时代,在大明诸多书院以及国子监仍以儒学、经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传统教育背景下,新洲大学率先将数学、物理、机械、化学,乃至农学等近现代科学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之中。
那些在欧洲被教会压制的科学理论,在大明部分迂腐文人斥为奇技淫巧之术,却在这里成为学子们每日研习的内容。
天文台的望远镜不仅观测星象,更象征着新华人探索未知的勇气。
医学院的解剖室打破传统禁忌,彰显着求真务实的精神。
另外,它也是继中小学教育后,民族融合的最后催化剂。
在校园里,来自大明、朝鲜、日本,乃至西裔的学子同堂求学。
他们同处校园,消弭了出身的差异,共同的学业,又创造了彼此交流的空间。
在“格物致知”的校训下,不同背景的年轻人逐渐形成共享的知识体系与社会价值观,为进一步构建“新洲华夏人”这一全新民族认同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国家发展的智力引擎。
大学课程设置与新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农业系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的持续改良和粮食增产,机械系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经世致用”的创学理念,使得新华高等教育不再是大明书生那般空泛而谈,也不是欧洲神学教士那般虔诚宗教,而是成为推动新华工农业生产进步的切实力量。
即将设立的化学工业与冶金工程,正是为了应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然,还有隐藏的一点就是,穿越众希望在有生之年,将他们脑海中带来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尽可能地赋予下一代,从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殖民时代,能将这个国家和民族推向世界之巅。
“……在这片新大陆上,新洲大学犹如一座耀眼的灯塔,不仅照亮知识的海岸线,更指引着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精神航向。”
科教卫生部副部长兼新华自然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洲大学校长余启铭的声音在毕业典礼的现场回荡。
他回顾了学校四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两个学系、三十二名学生,到如今的八个学系、六百多名在校生,学校设施也从最初的两排砖瓦房、几间实验室,扩展至目前整个校区占地一百三十余亩,四栋教学楼的规模。
台下年轻的教师们不住点头,他们还记得建校初期,连像样的宿舍都没有,只能白天在教室里上课,晚上挪开座椅、摊开铺盖睡在地板上的艰难岁月。
“当大明王朝仍在持续培养传统儒学家和诸多科举状元时,当欧洲的大学继续教授出一个又一个神学家时,我们新洲大学的毕业生却成为一名名教师、工程师、农艺师、医师,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你们,将是一个崭新文明的缔造者!”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特别是那些即将毕业离校的学生,兴奋得振臂高呼。
罗振辉**随后发表了讲话。
这位年届五十的新洲**身着简朴的立领青衫,言辞间却充满力量:“……新洲大学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更为高深的知识,更在于进一步塑造灵魂。”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得‘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又具备‘经世致用’的实践能力的全新一代新洲人!”
他环视台下年轻的毕业生们,目光殷切:“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成长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你们也是肩负重任的,因为国**和民**的未来将由你们亲手缔造和建设。”
“……记住,无论你们将来成为教师、工程师、农学家,还是****,都要牢记一点,知识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国**的强盛,民**的崛起!”
“……”
——
夕阳西下,毕业典礼的喧嚣渐渐平息。
校园里,三三两两的人群开始离去,但那些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讨论声,依然在初夏的微风中轻轻回荡。
在校园的另一端,余启铭正陪着罗振辉、李显清参观新建的化学实验室。
“这些玻璃器皿是从东平琉璃厂特别定制的?”李显清仔细端详着一套蒸馏装置,轻声问道。
“是的。”余启铭点头,“为了指导学生进行化学试验,我们还从新华重工、东平联合化工两家企业聘请了数名专家、工程师,待下个学年开学后,就会抽空过来授课。虽然,部分工程师在理论上稍微弱一点,但在实验操作上却相当精熟,都是我们当年培养的宝贵人才。”
罗振辉轻轻抚过光洁的实验台面,微微点头:“教育是百年大计。今天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将来都会以百倍回报社会。”
他转向余启铭,“小余,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不仅要主持部委和科学院的一大滩事,还要办好这座倾注我们所有心血的大学。这座大学除了要传授我们‘带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内核。”
“我明白!”余启铭郑重地点头,“我会投入我所有精力,努力将这座大学建成为世界第一流高等学府,并为我们新华各项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关于如何在学生中塑造具有新洲特色的民族内核,我们也会展开研究和讨论。目前而言,我们打算修订部分人文课程,增加更多关于华夏文明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内容。”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都明白,他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从而拥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嗯,你们的想法很好。”李显清说道:“我们要通过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意识相结合,除了利用当前的传播手段和组织形式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教育。”
“我们希望,新洲大陆能够在两代人之内完成从‘移民群体’到‘**共同**’的身份转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所有人努力,并为此付出相当之大的心血。”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2220/2837544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