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北府江山 > 第456章 设

第456章 设


熬了一个冬天,一开春,拓跋曜就开城投降了,还特意向毛德祖投降。

    不是他深明大义,而是平城的粮食牲畜都被吃尽了。

    毛德祖率先入城,占据皇宫,控制府库,沈田子慢了一步,便将火气撒在魏国勋贵身上,长孙、叔孙、达奚、丘穆陵、贺兰、叱干、勿忸、纥奚全都被一网打尽。

    女眷分赐诸军,财物被洗劫。

    还有粟特豪族安氏、康氏,杂胡豪族侯奴氏、侯伏氏。

    粟特人世代经商,累积了巨量财富,助拓跋珪复国,汉军杀回,自然不会放过。

    沈田子连这些豪酋的鎏铜门柱都拆了,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一把火烧光……

    刘广之和毛德祖实在看不下去了,申斥了几句,方才消停了一些。

    但,其他诸军对城中鲜卑富户的劫掠依旧没有停止。

    拓跋珪施行的计口授田,当然不可能一视同仁。

    不管北魏如何效仿汉家制度,本质上仍是胡国。

    鲜卑人占最肥沃的土地,其他杂胡匈奴丁零占次等土地,吃剩下的才分给北地晋人。

    这也导致鲜卑人普遍富足。

    仇富是所有人的本性,最先动手的不是汉军,反而是城中的匈奴人和杂胡,趁乱烧杀,汉军制止时,才发现有这么多漏网之鱼,便也开始动手起来……

    到四月,魏国残存的宗室和一船船的金银钱帛送入长安。

    只是比起林邑国,魏国的财货实在少得可怜。

    魏国家底本来就不丰厚,立国二十年,比不上立国两三百年的林邑。

    熬了一冬,牲畜战马也被吃尽了。

    刘道规封拓跋嗣十一岁的长子拓跋焘为长乐侯,放在长安城中,其他拓跋氏分送成都、广州、长安、交趾等地,削为奴户。

    征服者对被征服者不用仁义。

    如果不是为了安抚阴山南北的六七万鲜卑奴户,刘道规连侯爵都不想给。

    灭亡魏国后,毛德祖、刘广之、胡藩率十四万大军屯于蓟城,直接威胁辽西的北燕。

    北燕之所以能在夹缝中求存,一是因为与柔然的联姻,二是魏国精力放在中原,其三则是冯跋的个人能力。

    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多次下书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明言对“堕农者戮之,力田者褒赏”。

    将一个垂亡国度带入正轨。

    但北燕终究是小国,只有辽西和部分辽东,六郡之地,人口一共也才五六十万。

    能主动投降最好,免得大动干戈。

    不投降也无所谓,大汉不是北魏,在四十万虎狼之师面前,北燕与柔然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只要刘道规愿意,再起四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难事。

    “陛下,北燕送来国书。”

    才半个月,北燕就有反应了。

    国书写的极其谦卑,说什么冯氏一族本就是汉民,世代将门,五胡乱华,为保祖宗方才加入燕国,如今大汉复兴,他冯跋亦与有荣焉,但辽西乃化为之地,国中胡人众多,心思不一,让刘道规给他五年时间,徐徐图之,为表诚意,北燕去天王尊号,降为燕国公……

    刘道规被这封国书逗乐了。

    冯跋诚意是有,但还是舍不得权位。

    “不知陛下欲如何回复?”殷仲文提笔询问。

    刘道规思索一阵后道:“不回复!”

    “不回复?”

    “不错,他自降为燕国公是他的事,徐徐图之也是他的事,我们只管进兵,步步紧逼。”刘道规深知做买卖的门道。

    占据绝对优势时,不必急着透露心中底价,让对方自己去猜。

    封恺道:“既然如此,可再调王仲德部入蓟城,凑成二十万大军,一来震慑河北,二来威慑北燕。”

    “不是威慑,一事不烦二主,今年秋收之后,大军伐燕。”刘道规纠正。

    只有真打,才有威慑力。

    北燕国主虽是汉人,但本质上仍是慕容部鲜卑为主体的胡国。

    对付胡国,用不着客气。

    并州有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的二十万人马,足够了。

    刘穆之苦着一张脸,“粮草……”

    “大军就地屯垦,王镇恶缴获的几十万头牛羊,不用运回长安,全部送往前线,江淮、荆襄抓紧转运,若还是不足,各军就地筹措。”

    就地筹措,就是自己想办法。

    其实就算刘道规不下这道命令,士卒们也会劫掠当地胡人。

    现在是春天,二十万大军和几十万奴户屯垦,到了秋天,足够军用。

    各郡折冲府也会运粮北上,支持本郡的府兵。

    河北运河与中原相通,从枋头顺利漕渠利漕渠直抵幽州,让大汉的后勤补给成本大大降低。

    刘道规按兵不动,冯跋也不动。

    不过北面的柔然却按捺不住,牟汗纥升盖可汗率七万骑兵南下至弹汗山,号称控弦之士十五万,设立王帐,招抚北逃的鲜卑诸部。

    此地位于平城东北面四百里处,曾是鲜卑雄主檀石槐的王庭,檀石槐据此南制汉地,北慑草原,一统鲜卑诸部。

    柔然大军至此,毫无疑问,是在响应冯跋,顺便扩充势力,兼并阴山以北的部落。

    鲜卑、柔然同出于东胡。

    汉军在河北大开杀戒,无数人胡人北逃,柔然人趁机过来捡漏。

    “好大的贼胆!”刘道规不怒反喜。

    柔然躲在漠北,汉军攻打他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如今主动南下设立王帐,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刘穆之道:“柔然来势汹汹,不宜再起大战。”

    “放心,没有完全把握,朕不会出兵,传令王镇恶、沈田子诸部,退回平城,将兵力收缩至长城以南,放弃长城以北。”

    战国时,赵秦在代郡修筑了长城,东起于代郡,经云中、五原,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长约一千三百里。

    眼下汉军因粮草匮乏,无力远征,还要消化新占领的河北诸州,所以刘道规示敌以弱,吸引柔然人南下。

    趁着空闲,尚书台将并、冀、幽三州重新规划。

    永嘉之后,河北胡国翻来覆去,郡县早就乱了,胡人遍地,汉民稀少。

    刘穆之、高珣、刘怀肃根据当下形势,在贺兰山以东增设灵武郡,以灵武、硕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为朔州,州治设在云中盛乐城,并以汉代三受降城为基础修建城池。

    这三地都在黄河北岸水土丰美之地。

    掌握这三地,便掌控了整个河套地区,并且随时可以进攻阴山以北的漠南。

    形成以攻为守的局面。

    再以代郡、雁门、上党、常山郡设置代州,州治设在平城,牢牢占据拓跋氏的“龙兴”之地。

    常山原属冀州,都位于太行山以东。

    剩下的太原、西河、雁门、乐平、新兴五郡为仍为并州,治所在晋阳。

    上党郡则划归司州,河东郡遵循汉朝旧制,划归司隶校尉,由朝廷直辖。

    河北的脊梁在并州,并州脊梁在上党。

    重新规划之后,变成了层层递进的局面,朔州的门户雁门掌握在代州手上,代州南面屏障归司州管辖,东面门户上谷郡在幽州手上。

    这么设置,避免了割据一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之局面。

    五胡乱华根源在并州,刘道规的不得不在并州多花些心思。

    朔州和代州实际上是两座军事要塞,是大汉进攻草原的前出之地,为了强化军事用途,尚书台拟议不设刺史,只设都督。

    以王仲德为朔州都督,镇云中,沈田子为代州都督,镇代郡。

    兰陵王刘义武为并州刺史,坐镇太原。

    王元德为冀州刺史,镇邺城,胡藩改任幽州刺史,镇蓟城。

    王镇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朔、代、并三州诸军事,准备北征柔然之事,毛德祖为征东大将军,都督幽、冀、青三州诸军事,筹备收复辽东之事。

    除了这些州郡,尚书台还提前一步,在燕然山设了漠北都护府,下辖瀚海、松漠、金山、漠南、狼居胥五个都督府,以及浚稽、燕然、金微、坚昆、松漠、柔玄、怀冥七郡。

    并根据古籍,将漠北的山川水域,重新命名。

    五都督和七郡全部设在大河或者大湖之畔。

    尚书台甚至还在匈奴王庭龙城的旧址上规划了一个周国,说是将来册封皇子过去。

    “尚书台此番用心了。”刘道规当着满朝文武称赞不已。

    虽然这些地区没打下来,但并不妨碍先规划起来。

    舆图开疆也是扩张,至少敢想,也敢谋划。

    刘穆之拱手道:“臣等商议数日,漠北都护府建成之后,迁徙羌民、氐民以及北府精锐镇之,便可一举解决草原之患。”

    羌人氐人基本同化,在大汉的地位仅低于纯正汉民,远高于鲜卑、匈奴、乌桓、杂胡等族。

    而且羌氐没有统一王系,已经从心底认同大汉。

    按尚书台的意思,这些都督府和郡县不一定真要落实,而是将这些地图纳入华夏的治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算大汉这一朝做不到,也为后来人照亮前路。

    说不定后世会出现一位雄主,最终将这些区域囊括进华夏版图之内。

    就像周朝一样,原本国土只有黄河流域,后来大封诸国,国境瞬间向周围拓展,逐渐形成了华夏。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非但漠北,辽东、南疆、西域、羌地亦可提前规划一番。”

    “臣领旨!”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开国君主的气质,往往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质。

    刘道规喜欢开疆拓土,下面的文武官吏也受影响。

    几次灭国之战,上至朝堂文武,下至黎民百姓,都从中尝到了甜头,乐此不疲。

    虎卫军和府兵双重军制,奠定了大汉对外扩张的基础。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738/2837541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