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北府江山 > 第458章 终

第458章 终


到彦之之败,对大汉而言是一个教训。

    也让刘道规意识到汉军已经疲惫,大汉要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高句丽不是小国,也不是柔然这种游牧国家,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华夏的一个旁支,以农耕立足,建造城池。

    想在短时间内灭亡他们,基本不现实。

    高句丽也非常清楚中原王朝的脾性,竟然将俘虏的两千汉军送了回来,还上了一道请罪书,说是高句丽只求偏安海东之地,无意争夺辽东,更不会威胁中原,从今往后,愿为大汉的藩国……

    “好个高句丽。”刘道规杀心越发炽烈。

    这分明是韬光养晦之计。

    但跟北魏和柔然不一样,高句丽不拘小节,能屈能伸,威胁更大。

    刘穆之苦口婆心道:“今日之高句丽已非汉魏时可比,大汉虽强于高句丽数倍,然其远在极东苦寒之地,沿途泥沼遍地,我军征伐不便,愿陛下熄雷霆之怒,暂缓东征之事,鲜卑、匈奴、杂胡,国之大仇也,终为人患,虽收慑爪牙,却并未归心,氐秦殷鉴不远。”

    东晋八十余载,始终没能解决南下侨人和江东土人之间的隔阂与地域之争。

    大汉刚刚收复河北,胡人虽然被杀怕了,但除了羌氐,其他匈奴鲜卑杂胡并不是真心归顺。

    刘道规笑道:“朕不是苻坚,刘兄大可放心,高句丽居四塞险地,依山筑城,大汉连年征战,士卒疲惫,百姓疲敝,不宜大动干戈,传令,北疆各州只留王仲德、沈田子、胡藩、刘广之诸部两万精锐备战,其他诸郡各回本郡休整。”

    “陛下英明!”刘穆之脸上的皱纹终于舒展开。

    与高句丽的大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高句丽的这道请罪书,就能看出其对大汉了如指掌,而大汉对它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

    贸然出战,只会让自己撞的头破血流。

    眼下当务之急是经营河北,同化诸族。

    打铁还须自身硬,大汉现在处于亢龙之势,虽然如日中天,但隐患不少。

    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弱。

    国家越大,千头万绪,内部矛盾越大,治理的难度倍增,国小,反而能同仇敌忾。

    如今的高句丽呈潜龙入渊之势,占据辽东的天时地利人和,强与之争,即便能灭了它,大汉也会被耗的油尽灯枯。

    当然,大国若能治理好,先解决内部矛盾,便可所向披靡。

    “传诏天下,无为而治,政事务求宽简,罢前朝苛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刘道规揉了揉额头。

    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究火候。

    天下纷乱这么久,也到了专注内务的时候。

    道德经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朝孝惠吕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吕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按道德经所言,无为而治后面跟着的是“节欲崇俭”。

    治国就是治吏,无为而治是抑制食肉阶层,避免他们的手伸进民间。

    刘道规以身作则,又颁布“节俭令”,禁大兴土木,禁佛、禁酒、禁五石散、禁奢华,禁宴会,凡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的处以“罚金四两”。

    号召文武百官以身作则,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上面被节俭令限制住了,民间的活力也就逐渐起来。

    至元武三年,关中、淮泗、江左、荆襄人口迎来一波小爆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孩童。

    就连那些奴户也愿意生养。

    人口增长,大汉也就充满了活力。

    到元武七年,大汉非但没有因轻徭薄赋而国库空虚,反而因为民间充满活力,人口增多,自发开垦荒田,永嘉之乱持续近百年的战争疮痍得以弥合。

    收上来的田赋持续增长,仅关中,每年积余五十石粮食。

    增长最多是依旧是江淮,每年一百七十万石。

    还有山丹、河套、松漠三大牧场,每年出栏牲畜二十万头,优良战马四千余匹。

    大汉的国力也迎来一个小高峰。

    而这些年虽然国内在无为而治,虎卫军和府兵一直没闲着,战马充足,每年都会小规模出征漠北。

    元武二年在舆图上划定的五个都督府,竟然完成松漠、漠南、狼居胥三个,而占据这些水土肥沃的草原,便彻底掌控了燕山以北、狼居胥山以东广大区域。

    每个都督府下辖一千虎卫军精骑,三千羌氐义从军。

    西域没派一兵一卒过去,大部分国家便已经归降,请求恢复西域都护府,设置戊己校尉。

    以前是靠刀兵征服,自从中国一统、国力上升后,不动刀兵,周围的小国也会主动请求内附。

    到元武十四年,大汉彻底将柔然蚕食,漠北都护府设立,刘义武为漠北都护,并在金山山脉南麓修建了一座军城,作为漠北都护府的治所。

    还将在各都督府修建了佛寺,定下法令,不崇佛礼佛者,皆为蛮夷,是为贱户,其他民户、奴户可以随意欺压。

    法令一下,从中原迁徙过去的僧人们在汉军的护卫下,到处宣扬佛法。

    还别说这一套非常管用,佛法中的轮回之说,这一代受苦下一代转生为人上人,在牧民中大行其道。

    大大减轻了漠北都护府的统治压力。

    刘道规下诏,将狼居胥山封为佛山,每年六月必须上山礼佛,令每户必出一壮男为僧,终生不娶,侍奉佛祖。

    “陛下,高句丽正式将都城迁至平壤!”孟干之满脸喜色的前来禀报。

    高句丽以前的都城在丸都城,晋咸康八年(343年),被慕容恪攻破,但后来高句丽又重建此城,位于丸都山,是典型的山城,易守难攻。

    但为了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以及占领长白山脉以南肥沃温暖的土地,高句丽禁不住诱惑,最终迁都平壤。

    “这一天,朕等很久了。”

    这么多年,刘道规一直没有忘记辽东大地上这个宿敌。

    高句丽躲在深山之中,刘道规一时半会拿它没办法,毕竟长安距离辽东太远,虎卫军一去一来,消耗的粮草数以百万计。

    但迁都平壤之后,正好形成了汉武帝攻伐卫满朝鲜时的局面。

    与河北隔海相望。

    “何必父皇出征?儿愿代劳。”刘义兴不忍刘道规远征。

    “不必了,这一次非朕去不可,汝当谨记,国家大患,一在辽东,二在士族豪强,外面的隐患,父皇亲手拔除,国内隐患,你切莫忘记,你的子孙也不可忘记,两汉之所以强,便是以为每一代皇帝都在抑制豪强,魏晋之所以弱,是因为放开了他们。”

    刘道规孜孜不倦的劝道。

    治理国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本质上还是利益分配。

    士族豪强壮大,上窃国家神器,下掠平民百姓,以至于山林河泽都成了他们的私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样的国怎么可能长久?

    刘道规怕子孙后代忘记,特意写了一篇《帝范》,没有什么权谋心术,只有汉朝抑制豪强的各种手段。

    刘义兴道:“父皇的帝范,儿每日都会重温。”

    “善,长安就交给你了!”

    从元武七年开始,大汉的治权便交到太子刘义兴手上,刘道规只捏着兵权。

    父子二人各司其职。

    不过刘义兴在军中也有自己的班底,岳父朱龄石,太傅毛德祖,还有段宏、韩茂等等诸多旧部。

    “父皇戎马一生,到老还要操劳……”刘义兴眼中闪着泪光。

    刘道规哈哈一笑,“谁说朕老了?你我父子还未创立一个盛世出来,如何敢老?即刻传令长安诸军,随朕东征高句丽——”

    全书完——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738/2837541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