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兵圣 > 第327章 分家

第327章 分家


平心而论,王信并不想天天忙碌。

    如果不是因为倭寇和胡虏之患,王信认为自己大概率会混吃等死。

    以自己目前创造的条件,加上林如海他们这个圈子的推动,自己当个总兵没什么问题。

    关键林如海与贾政两人的性子不强势,不会强人所难。

    那么自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会很舒服。

    总兵是二品,根据朝廷规定,儿子能担任四品通事舍人,子承父业,起步就是四品的武官,哪怕能力不足,一辈子混个吃喝不愁没问题。

    儿子一点本事也没有,吃了一辈子老本,他的儿子还能当六品白名舍人。

    还有什么不满的?

    这就是当将领的好处,只要不造反,保底是三代人。

    儿孙两代人随便努努力,延续个四五代并不难。

    汉朝宗亲到了刘备那一代,刘备都得编草鞋去了,何况自己只是个总兵。

    这也是大周的基本盘。

    如大明卫所将领数次为大明力挽狂澜,其中出了多少文武精英,连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和戚继光也出自军户将领家庭。

    至于百年后怎么办。

    凉拌。

    自己还能管一百年后的事?

    只要不是大清就行。

    大清以少治多,必然打压主体发展,也是事物的必然。

    并且现在是太平时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一个当兵的,去谈什么治理国家,只会惹人厌烦。

    最大的麻烦其实太上皇和皇帝。

    为了不落个贾赦他们一样的结局,自己必然得多想一想,手里的筹码越多,应对的底气也越足。

    林如海的思路没错,直奔主题,掌握京营军权,无论是哪边都得顾虑。

    四大家落败的原因,不是所谓的欺男霸女,放贷杀人等,而是四大家彻底失去了兵权,在皇帝面前没有了筹码,当然被新君用来杀鸡儆猴。

    主要责任在王子腾。

    还有运气也不好,林如海这样关键的人物竟然病逝了。

    林如海希望通过自己掌握兵权,那么很多事就不同了,在朝廷的底气也会变足,而成为京营的实权总兵,自己的地位在圈子里也会更加重要。

    但是还不够。

    京营总兵太多了,头上还有四个提督,提督上还有五军都督府.

    那么如何安置大同西军呢。

    王信一边思考,一边仿佛在看着空中的什么确认似的。

    不再犹豫,王信问向严中正和曾直,两人一文一武,帮助王信分担许多事,“如果我回京,举荐赵雍升为参将,接任大同西军,你们怎么看?”

    严中正和曾直互相看了一眼。

    军权归于兵部,军权是什么?包括了人事任命。

    任何武官的升迁和调动,以及罢免,皆掌握在兵部,除了唐以前,如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人事权和财权都在节度使手中,只没有当地的行政权。

    手下将领的升迁调动,由节度使说了算,加上财政权,可见节度使权力有多大。

    自宋以后,不可想象。

    大周承袭明制,而明亡于土木堡,所以大周之初,和大明一样,由勋贵掌握兵权,不过大周可没有朱元璋,把勋贵势力削弱一番,因此大周的勋贵势力强大得多。

    但是发展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事就是必然的。

    勋贵子弟不堪用、文官崛起.乃至兵部收拢兵权等,可以看到,太上皇年轻的时候还是做了许多事的。

    兵部收拢了兵权,又不能彻底掌握下面的将领能力如何,到底谁可以用等等。

    其实还是听取下面主官的建议。

    如王信有举荐和建议的权力。

    大同西军各将的功劳,品级小的,王信可以直接向兵部举荐,兵部一般不会拒绝,而品级高的,那么王信只能向兵部建议,采不采纳要看兵部怎么决定。

    但是大周贪腐成风。

    举荐之前需要向兵部和各级衙门输送银子去走动关系,每个品级需要多少钱有个大概的数,已经形成了规矩。

    这就是买官。

    买官不是白身花钱买个几品官做,而是升官的人,需要花钱来落实。

    如前明一样。

    勋贵和卫所将领承袭爵位和职位,先要掏出一笔钱。

    勋贵向太监掏钱,卫所将领向衙门掏钱。

    王信不收下面将领的孝敬,下面将领也能收他们下面人的孝敬,各自的俸禄实打实到手,所以才能保证清廉,因为可以活得下去。

    而王信赚的钱,用来给军官和士兵补发朝廷拖欠的军饷,包括采购部分军备。

    实际上就是债务的转移。

    原本是朝廷拖欠每个士兵,大同西军先行垫付了,变成朝廷拖欠大同西军。

    以前在扬州这么干,有林如海兜着,他是当时的财神爷,各个都指责他手指缝里漏出来点油水,没有谁不给他面子。

    后来到了京城,自己成为了正经官兵,不再是民兵将领身份,许多事就变了。

    不过靠着三年平胡的承诺,张吉甫大手一挥,特事特办了一回。

    这次呢。

    严中正和曾直脸色凝重,皆皱着眉头。

    “如果胡人还在的话,倒是好办了一些。”曾直直言道。

    王信摇了摇头。

    曾直是辽东大户子弟,那边是东平郡王的地盘,在边地谁不闹出点动静,也就是养寇自重。

    程咬金三板斧,管用就行。

    而且这套的的确确好用。

    戚继光就是做的太好,以至于朝廷敢撤了他。

    辽东那边,朝廷也撤了李成梁一回,而且还不敢太过分,留下了他的儿子继续在辽东掌权,结果最后还是因为寇情严重,重新放了李成梁回辽东。

    严中正笑了笑,“将军要是打算这么做,早就这么做了。”

    “那怎么办?”

    “何况是接任大同西军的人选,将军是因为欠缺了资历,功劳是足够升任的总兵,按道理而言,大同西军的主将应该是总兵身份。”

    曾直脸色冷静,很肯定的语气。

    “赵雍只是游击将军,与将军虽然只差了一级,实际上差多了,将军想要让赵雍接任,恐怕朝廷那边很难通过。”

    到底是大户子弟,对很多事门清。

    说的没错。

    严中正无话可说。

    王信也点了点头,如果自己离开大同西军,兵部的确可能从外头派个人来掌领大同西军。

    “分家吧。”

    曾直提议道。

    王信一脸意外,严中正也露出好奇的目光。

    “关外是一部,关内是一部,无论接替将军的是谁,都无法轻易掌控大同西军。”曾直越说越清晰,有了完整的计划。

    “让汤平负责关外,赵雍负责关内,张灿带领骑兵驻守归化。”

    王信明白了。

    汤平驻守威远关,背后又有周家的关系,加上聚众昌,他在关外的地位会很稳,哪怕是张文锦要动汤平都不容易,何况是新来的人。

    只要保住了关外,谁能挡住贸易?

    张文锦都不行。

    而关外又不在朝廷控制之中。

    赵雍是除了自己之外,大同西军中职位最高的将领,他负责关内,有整个大同西军的将领支持,地位同样稳定,新来的接替者斗不过他。

    又不是节度使,赵雍的升迁同样在兵部手中。

    自己没有人事权,新来的接替者也没有人事权,大家都束手束脚。

    那为什么还要分个张灿出来呢。

    王信内心感慨。

    大户子弟就是大户子弟,眼光方面的确是平民子弟很难追上。

    至少曾直已经看出,大同西军随着扩张,到了今日的地步,已经有了隐隐的山头。

    扬州营出身的老兵最早跟随自己,大多数都升了官,军中三分之一的校官都是这帮老兵出身,他们并没有排挤新人,但是他们之间感情极好。

    他们感情好了,别人就感受到冷落。

    有了自己人,就有了“外人”,于是外人也自动抱团。

    一边是以汤平为主,一边以赵雍为主。

    但也不是泾渭分明。

    比如刘通,刘通同样跟随自己早,与汤平和赵雍的关系都很好。

    一定要分的话,张灿背后就是原来河西小营的那帮人。

    其实哪个军中会没有山头问题,大同西军的山头问题目前很平和,没有到矛盾那一步,大多数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出来。

    只能说曾直嗅觉太敏锐,看出了一些苗头。

    按照他的划分,的确很符合自己的利益,虽然自己并不需要。

    无论是赵雍,还是汤平,或者张灿,王信深信不疑。

    “就按照这么办,不过你们二位,是愿意留在大同西军,还是愿意跟我回京营?”王信笑了笑,“我虽然打算回京营,但是最终会如何,我也不确定。”

    两人毫不犹豫。

    “我跟将军回京。”

    “我也是。”

    曾直的选择不奇怪,他是个外人,在大同没有根基,留在大同没必要。

    王信看向严中正,“如果你想要带兵的话,这次是个机会,我可以向朝廷举荐你留在大同西军,一定帮你求个都司。”

    严中正是千总,都司等于连升两级。

    王信向来不敢承诺这些无法确定的事,但是为了严中正,王信可以全力以赴,动用所有关系,不敢说百分之百,九成把握没问题。

    严中正仍然摇了摇头,“我还是愿意跟着将军。”

    王信有些理解严中正的选择。

    如果严中正只是个千总,在大同西军很普通,何况严中正虽然是京营,但不是河西小营出身,来到大同西军时间也短。

    跟在自己身边,意义就不同了。

    而王信也需要严中正这样一个副手。

    “好,你们两个继续跟着而我。”

    王信很满意。

    “严中正把大同西军最近的事务整理一遍,曾直你先放下别的事,去催一催聚众昌,已经到了年关,今年的军费何时送来,我等着犒赏全军。”

    打仗卖命,光喊保家卫国不行。

    因为士兵们要吃饭,他们有家人要养活。

    可打胡人最亏。

    因为胡人太穷,还不如内地的土匪。

    所以剿匪或者内地作战,多少能捞一些战利品,就算朝廷的犒赏拖了又拖,士兵们也能分一分战利品,不至于空手而归。

    而在大漠的话。

    家缠万贯,带毛不算。

    士兵们除了美美的吃上几顿还能得到什么呢,他们要的是能换钱的东西,如金银珠宝,绸缎首饰之类,这种才方便带回去换钱。

    老规矩。

    朝廷的犒赏什么时候下来,王信不清楚,士兵们的犒赏,大同西军先发了。

    给不了多,只能说有。

    精兵每人二十两,民兵也有,每人十两。

    光这笔犒赏就需要十五万两银子。

    牲畜总计死了三成,幸亏有归化城这座城池提前准备,否则病死累死一半才是常态,牲畜就是如此娇贵,远不如人抗造。

    根据记载。

    大明北征过程中的牲口,尤其是运输用的驴、骡、牛的死亡率是灾难性的。

    普遍在三到五成以上,恶劣条件下超过七成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这个记载符合汉军远征匈奴的记载,十四万匹战马出塞,归来不满三万匹。

    大同军镇这次北征生胡,规模小,战事也不持久,所以总体上牲畜伤亡还能在接受范围之内,否则真是裤衩子都亏没了。

    王信的确能理解各路周军为何不愿意北征胡人。

    主要是没钱。

    他们养兵都需要自己筹钱,自己养家丁,自己给家丁弄精良装备,包括去凑战马物资等等。

    打一次胡人,多年的积蓄就空了。

    特别是牲畜马匹。

    犹如自己。

    聚众昌这几年给的军费,还有朝廷调拨,几年积攒的家当,如今不说消耗一空,也去了七七八八。

    短时间里,大同西军没有支撑下一场战争的底蕴。

    除非朝廷拨款钱粮,以及补齐装备,调来牲畜马匹等。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大同西军不止有口号,更有钱粮的落实到位。

    也是王信必须要特立独行的原因。

    否则只花钱买官一件事,大同西军从上到下,得拿出多少银子才够?

    如此还打什么仗。

    只能和别的军队一样去喝兵血。

    民兵每个月八钱银子?

    做梦吧。

    能不饿死就行了。

    更不提王信只参将的身份,就养活了三千精锐。

    养寇自重?

    王信选择带出强军。

    如果大周太平无事,自然就无自己的用武之地,此路不通去当个闲人。

    反之。

    大周诸事越多,那么也就需要自己这样一个干事实的人,此路也就走得通了。

    “将军!”

    “听说你要走!”

    汤平气势汹汹的闯了进来。

    王信正在火炕旁与薛宝琴下棋。

    薛岩带着自己的决定,急着赶回京城,因此留下薛宝琴,交给她哥哥薛蝌,开春后容易上路,到时候两兄妹可以跟着自己一起回京城。

    归化城到京城路程一千里左右,考虑路途情况,薛岩到京城大概需要半个月。

    然后等贾政他们在朝廷上的推动,还有派人和朱伟接触,等到结果出来,估计要到明年开春。

    王信不着急,见招拆招。

    等着聚众昌的军费,先等来了汤平。

    好凶。

    薛宝琴大眼睛一亮,等着看好戏的模样。

    “你不是去了你老丈人家么。”

    王信头疼。

    “我就是听我那老丈人说的,老子凶了他一顿,娘的,敢盼着将军离开大同,没良心的老东西。”汤平破口大骂,“将军如果离开,我也跟着走。”

    仿佛当初在扬州。

    好些年过去,有的人早就发生变化,有的人还是原来的人。

    汤平依然是那个一言不合拍拍屁股要走人的性子,丝毫没有因为官位变高就舍不得起来。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5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