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兵圣 > 第337章 第一个孩子

第337章 第一个孩子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信带着王英来到河西营,王英虽然听过河西营的名字,但是入营却是第一次,忍不住东张西望,打量这鼎鼎大名的地方。

    “很好奇?”

    王信穿着常服。

    公服穿的最不舒服,感觉被束缚,官服也不方便,只有穿着常服的时候,王信才觉得轻松些。

    不过王信也清楚。

    许多人就喜欢这身皮。

    王英老老实实的说道:“河西营的将士日子最舒服,我和下面兄弟们经常聊,不光是我们,别处也在说,谁不知道河西营。”

    “那你可说错了。”

    王信带着王英随处逛逛,非常的随和。

    王英纳闷道:“属下说错话了?”

    “河西营的日子可不舒服,操练严格,军纪也多,而且经常打仗,冒着生命危险,所得不过是一家老小温饱而已。”

    王信脸色有些难过。

    王英大着胆子,认真打量了自家总镇一眼,想要确定对方是否真的如此想。

    “我脸上有什么?”

    这几日接触总镇,王英已经有些熟悉总镇的性子,对军纪方面非常看重,没有什么轻犯的说法,不能犯就是不能犯。

    但是也很随和。

    王英忍不住说道:“总镇为何认为养活一家老小很容易呢。”

    “吃饱饭是天经地义的。”

    王信笑道。

    王英怔了怔,没想到总镇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坚持说道:“吃饱饭不容易啊。”

    “军队打胜仗,百姓好种地,家家有耕田,户户有书读,人人吃饱饭,立志去从军,如此这般,吃饱饭应该不是问题。”

    “.”

    王英哭笑不得。

    这样的理想社会,只有读书到迂腐的书呆子口中才轻而易举。

    总镇会是书呆子吗?

    王英不认为。

    “不要想太多,保存自身的同时,做好自己的事,知行合一。”王信提醒道。

    有天生坏胚子。

    也有天生良善之人。

    后世环境影响下,更有人生百态。

    王信相信还是有很多能接受自己想法的人,把这些人一一找出来,哪怕他们有时候不能理解,甚至并不喜欢,但是能忠心耿耿的跟随自己。

    如汤平、赵雍、刘通.

    他们每个人性格不同,自己的要求,他们的反应也不一样,但是有一样是统一的,那就是对自己忠心耿耿,不怀疑自己。

    “知行合一?”

    王英呆住了。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明知道什么是对的,既然有了机会,如何不去尝试一番呢,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王信脸上露出自信。

    一个人很难。

    但是一群人就不难了。

    哪怕遇到了挫折和问题,一群人齐心协力的时候,所有难题都不会让人沮丧,只会激发大家的斗志。

    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有各式各样的群体,王信要把这群人聚拢起来到自己身边。

    王英内心触动,期盼道:“如果右路军都能过上河西营的日子,属下认为将军是对的。”

    “会的。”

    “只要我还是总镇,我就会坚持下去。”

    王信毫不犹豫的说道。

    总镇都能做到这一步,自己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王英有些感动,更有些激动。

    河西营的表现,谁不清楚呢。

    如果自己能带领这样的河西营才更有意思,而不是整日里斗鸡摸狗,一点也提不起心气,哪里像个武官。

    先看着好吧,自己也不傻。

    王英下了决心。

    王信则把河西营交给了王英。

    没有亲信,自己培养亲信,河西营只剩下老弱,那就重新练一支出来。

    至于整个右路军,一口吃不成胖子。

    吃大锅饭容易砸锅,先用河西营建立一支自己的铁杆,有了好处和效应,然后再来吸收别部,一步步吸收完,整个右路军也脱胎换骨。

    河西营的编制是一千五百人。

    相当于半个营。

    “将军。”

    史平已经回来京城,带着他的家室。

    现在的史平更加沉稳了些许,没有了年轻人的傲气,担心道:“把河西营交给此人,万一”

    不光是史平,连严中正也有些忧虑。

    “其实最好是交给你。”

    王信看向严中正。

    严中正连忙摆手,认真道:“属下不合适。”

    “你的确不合适。”王信竟然直接认可,接着说道:“都知道你是我的人,让你来重建河西营,很多人都会提防,倒是那王英最合适。”

    “他要是倒向李威怎么办?”

    严中正心里也有些顾虑。

    他是知道王信把筹码全用在了接下来的河西营。

    辛苦重建的河西营,万一那王英不可靠,等于给别人做嫁衣。

    “我相信王英。”

    王信果断道。

    严中正不禁和史平对视了一眼,既然将军这么有信心,两人也不再多劝,将军这些年看人还没有出错过。

    与严中正不同,曾直前来不是为了王英的事。

    笑不出来的曾直,忧心忡忡,上前提醒道:“最近各处怨声载道,对将军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将军是否想想办法?”

    这些年里。

    自己也逐渐有了帮手。

    严中正的大局观不错,加上对军队的了解,成为自己的副手,然后是曾直。

    曾直是举人出身,又是辽东大户子弟,对官场熟悉,接人待物更是手拿把掐,一文一武各负责一方面的事务,下面还有郑昂薛蝌他们这帮后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外面是一排亲卫,这两个月辛苦了石敢当,自己每次劝不动他,直到史平回来,石敢当才愿意轮休,终于给他自己放假。

    “有人不满是正常的,他们要是满意了,士兵们就该受罪起来。”

    王信一脸冷笑。

    “他们倒是可以忽略,但是上头也不满,将军还是多去见见政老爷,探一探上面的主意,别事到临头还不知道,到时候我们就被动了。”

    曾直也没指望说服将军改变,提出自己的主意。

    只要上头不改变主意,下头再多的不满也动摇不了将军的位置。

    其实曾直认为将军这么做不要紧,但是不应该把兵部的那份也索要了回来。

    东军衙门里,朱胜功父子有求于将军,将军如果实在不在乎的话,可以做的过分些,把东军衙门的那一份也要回来。

    朱伟父子目前不会对将军怎么样,朱胜功就毫不犹豫给了将军面子。

    至于右路更好说。

    将军不拿,下面人也别想拿,只要将军能重建一支河西营,彻底立住脚跟,就算他们不满也只能憋着。

    唯独上头如果不满的话,将军的位置就不稳了。

    “是准备去见见政老爷。”

    王信点了点头,贾政已经派了周瑞请自己去贾府见他。

    看来自己最近在右路军做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已经让他坐不住了。

    当自己的岳父,当然要多帮帮自己。

    王信一点也没有负担。

    河西营的事情解决,王信回去了京城。

    通州到京城只是数十里,骑马赶路也就一天的时间,王信身边亲卫多,没有再去渡口乘坐,免得饶命,至于包一艘船,王信也不想费钱。

    沿途经常能看见灾民。

    是本地百姓还是灾民非常好确认。

    浑身脏兮兮的,带着大包小包,无论是一个人,还是拖家带口,很容易辨认出来。

    “行行好吧。”

    一家五口在通州城外路边乞讨。

    河西集市也有了地盘之争,乞丐之间要抢,王信派兵打击了几轮,可很多事只能尽量压下去,并不能彻底杜绝,那边被青壮霸占。

    于是很多人只能在通州城外,或者离集市远一些的地方。

    两儿一女,没有看到妻子,汉子还带着老母亲,老母亲躺在席子上奄奄一息。

    “就这里吧。”

    王信勒住马,停下了脚步。

    史平等人连忙下马,熟练的打开袋子,里面装着麦米。

    有名亲卫走了过去。

    看到这行人来头不小,全副武装,根本没人敢惹,躲都躲不及,生怕被找上麻烦。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

    那汉子以为自己占了道,赶紧带着家人往后退,正要去搬老母亲,结果被人从后面拍了拍肩膀,吓了他一跳,回过头看到是王信的亲卫,更是呆住了。

    “去领粮啊,愣着做什么。”

    那亲卫招了招手。

    怀疑自己听错了,汉子咬了咬牙,一副豁出去的模样,鼓起勇气跟了上去。

    史平牵着一匹驽马。

    驽马身上背了两大袋东西,里面装的是麦米。

    每袋一石,两石麦米,合计三百斤。

    史平熟练的用瓢挖了满满一瓢,大概有一升的份量。

    “把衣襟撩起来啊。”

    那汉子下意识伸手去捧,这才能捧多少,不知所措的时候,史平早就门清,经过他的提醒,那汉子手忙脚慌的掀起衣襟。

    史平挖了十瓢,大概有一斗,也就是十五斤。

    十五斤的麦米,每天省着点吃,吊着一口气的话,能管好几天,但是不能一直这样饿下去,很容易饿出问题出来。

    不过活着都不容易,谁还管以后。

    汉子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恨不得当场跪下来,又担心把麦米给洒了。

    “去吧去吧,别耽误别人。”

    史平挥了挥手,不给汉子感激的机会。

    周围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

    此处的人不多。

    两袋米还有得剩,大家都有得分,很多人悄悄的离开了。

    王信见史平分完了,二话不说重新上路。

    其实没啥用。

    听说山东今年又遭灾。

    灾民是每年都有,没有个消停的时候,王信差点都习以为常,终归还是恢复了人性,没有把灾民当做不懂仁义廉耻的对象来唾弃。

    灾民真的很脏。

    很多小偷小摸的行为。

    犹如后世把没有收入来源的小偷老人喊打喊杀,觉得这些老人太坏,这种声音并不小,可见很多人并不能对灾民有同理心。

    山东地方如何救灾,王信管不了。

    自己一个人也救不了所有灾民,但是能救一个是一个。

    每天两石米下去,就当自己没有聚众昌的那份补贴了,朝廷的俸禄如果不拖欠的话,目前倒是足够生活,至于以后娶了贾探春进门。

    王信也无所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如果探春嫌弃自己给不了她想要的,那自己也爱莫能助。

    “将军救了人也不留名。”

    史平不反对将军救人,只是惋惜将军连个名声都不留,岂不是白救了。

    “我救人又不图名。”

    王信笑骂道:“而且传出去反而不美,何必多此一举,我又不是名士,名望于我有何用。”

    史平不再多言。

    一行人到了傍晚回到京城。

    等王信进了二进院,史平交代了兄弟们几声,在兄弟们羡慕的眼光中,转头准备离开,见到兄弟们的眼神,史平骑在马上不禁笑了。

    “你们这样看我做什么。”

    “嫂子做饭真好吃。”

    “总镇家的厨子也不错啊。”

    “没嫂子做的好吃。”

    几名亲卫纷纷说道。

    “好了,我今晚回去让她明天准备准备,大家明天去我家喝酒。”

    史平主动说道。

    这下大家都开心了。

    史平每个月有三两银子的军饷,前几年也没有什么花销,加上一些战利品,手上竟有了个二百多两银子。

    娶了媳妇,生了娃。

    花钱如流水。

    又在京城买了一套普通胡同靠外的民房,去了一大半。

    不过史平并不愁。

    别处的军饷可能不稳定,他们的军饷从来不担心。

    哪怕兵部拖欠,也会有商行先补着,所以每年三十六两银子,加上年底分红银子五两,小三口怎么花也花不完,何况他每天还有五斤米的月粮。

    王信刚刚进屋,平儿见到后,连忙开口抱怨。

    “史平媳妇今天往家里送了五十斤米,说是史平的口粮,我怎么说她也不带回去,脾气是真倔,我都怕惹恼了她。”

    平儿哭笑不得。

    “你接触的少,这女子在大同更有名,别说你怕她,许多人都怕。”

    王信笑了笑,不以为然。

    “那五十斤米的话,爷安排人给他送回去吧,怎么也不能收。”平儿提议道。

    王信在外头花钱多了起来,平儿还以为王信学坏了。

    私下问过史平才知道,于是平儿不再问。

    王信升总兵,每年的俸禄高达五百两,还有商行的分红四百五十两,京城的米价又涨了,一石米快接近一两银子,王信出门一次就会送出去二三石的粮食。

    如果出门多了,只怕九百五十两银子还不够维持。

    “等明天让石敢当送回去。”

    王信一边吃饭,一边和平儿聊着家常。

    晴雯这时说道:“刚才听到史平说要请客。”

    王信点了点头。

    上梁不正下梁歪。

    首先自己行的正坐得直,才有资格要求属下,方能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和谐风气。

    这也是人性。

    有坏的极限的组织,也有贤德文明的组织,人是多样性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三个人吃饭,桌子上四菜一汤。

    一盘青菜,一盘烧茄子,一盘莴笋肉片,一盘清蒸鱼,一大碗豆腐蛋花汤。

    每人面前一个饭碗,一个汤碗。

    王信没有打算改变。

    平儿和晴雯早已习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每天都期盼着王信回家一起吃饭,顺便聊聊天。

    晴雯看着平儿,仿佛有什么疑问。

    平儿被看得不好意思,吃饭的动作慢了一些。

    王信察觉到,不禁问道:“你为何如此看平儿,难道你们两个人有啥事瞒着我不成。”

    晴雯没搭理王信,脸上只带着古怪。

    平儿见藏不住,一脸的纠结和忧虑,最后说道:“我我有了。”

    王信反应过来,明白了什么是有了。

    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王信内心突然有种不同的感觉,这个世界在自己的眼睛里,一下子变得更清晰了起来,也变得更沉重了些许。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4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