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盗版捕食者
推荐阅读:玩家请自重,这个位面真的会破碎 破甲九重 奥特:一腔热血鸣不平! 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怀揣小福星,流放路上带飞反派 莽书生的水墨修行 被迫下堂后,我转身成了状元妻 继承人小姐对我不太友善 某星露谷的农耕大师 从一人之下开始的御风剑术
南太小岛
“嗡嗡——”
伴随着汽油机的密集排气声,一架大型六轴无人机离开了地面。
唐文看着它在空中灵活的左右腾挪,没有上下翻飞。
因为下面吊挂的160升超大油桶实在太重,翻跟头百分百翻了就回不来。
但即便如此,六轴无人机的机动性已经堪比这个时代的UFO。
源自魔法般的控制让它能够随时调整各个螺旋桨的输出动力,能实现五个自由度的超灵活飞行,做出无法想象的规避动作。
只有围绕Z轴中心旋转(即水平自旋)无法做到,因为螺旋桨的输出轴无法调节倾角,只能通过动力差使整体无人机倾斜后,再调整输出实现倾斜的非绕中心自旋。
不过这无伤大雅,已经很能够满足唐文需求。
这架无人机被他称为T6,除此以外还有T4,是常布斯设计的小型四轴旋翼机。
同样以航模汽油马达作为用力,只有2公斤载重,最大起飞重量不过12公斤,但体积缩小到了仅有50厘米x50厘米,噪音也大大降低,飞到50米高空马达声借助丛林掩护就不是很明显了。
载重只有两公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黑盒占用了不少重量,原版灌胶后重达6公斤,唐文用更小更密集的真空管代替缩减到了1公斤。
T4的最后缺点是滞空时间只有1个小时,唐文的计划是将其作为T6无人机的附属:
将T6无人机原来的油桶缩减到100升,省出来的空间和重量用来挂4架T4,并且每架T4刚好能在腹部贴一块1.6公斤的“阔剑”反步兵地雷。
“阔剑”采用正面朝下的方式安装,一旦在空中爆炸……哼哼。
除了T4和T6,还有一架是Q-97“捕食者”。
别怀疑,这就是帝国都未曾正式装备的MQ-1“捕食者”无人机。
但Q-97没有先进的C4I系统加持,也没有昂贵而先进的雷达,更没有协同指挥体系,这就是一架模仿捕食者外貌的航模。
当然现在MQ-1“捕食者”还处于开发阶段,只有几架原型机,并未正式量产服役,因为它太过复杂和精细,考验的是体系而非单机。
Q-97装备了一台120马力活塞引擎作为动力,倒V尾翼和长平直翼布局,飞行速度不过260公里/时,巡航速度150公里/时,最大升限7000米。
但拥有5000公里的大航程,比原版MQ1捕食者的3700公里长的多。
这是因为不需要搭载重型电子设备,只是装模作样的塞了一台25公斤民用航海雷达天线以及重达30公斤的“大黑盒”,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种真空管。
相比原版捕食者它多出了35%的燃料,能够维持33小时不间断飞行,高空时雷达反射面很小并不起眼。
不过仅仅如此当然做不到监视目的,在高空靠那台瞎子雷达什么用都没有,骗得了帝国骗不了自己。
唐文额外为其留出了150公斤载重没有安装,这部分需要找国内要。
……
电科14所
“唐先生您好您好,久仰大名,您要的东西已经有眉目了。”
秦光见到传说中的首富颇为高兴,因为就是这个大冤种投入了1500万研究什么“洪水”。
那笔预算拿到手后马上被扔进了1491机载多普勒雷达和346海之星相控阵雷达研究中,然后将“洪水”干扰系统作为研究员的业余活动,在饭后午休的时候想一想。
不是不重视,而是“洪水”的确没什么技术含量。
它的思路太简单粗暴,就是使劲的堆功率用覆盖各个频段的强烈密集信号,使周围的其他无线电设备通讯被阻塞无法使用。
在60年代出现过一种“扫频式干扰技术”,本身思路与技术路线跟全频带阻塞干扰完全一致。
但在实际操作中,覆盖所有频段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想要一次性阻塞所有通道十分困难,并且一般仅对雷达奏效难以干扰通信,那需要极其夸张的功率。
进入到70年代末,现代雷达就已经能想办法从密集的干扰中找到目标,然后用反辐射导弹进行致命一击。
所以“洪水”的局限性实在太大,在现代社会经过仔细考量涌出来完全是弊大于利,继续发展意义很小。
但客户是要求装在船上、还不考虑功率和人员影响、完全无重量限制那可就简单多了:
无脑上数量、最大激发功率就行!
一台干扰机只能覆盖有限的几个频段,那就加干扰机负责其他频段,覆盖区域太少,就增加干扰面。
最终呈现给唐文的就是一套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这是我们研制的初版‘洪水’系统,分为4个8度内倾斜角干扰面组成,能够实现600公里超大范围立体空间、覆盖几乎200到10Ghz所有波段的雷达干扰,并且能够摧毁大部分通信设备。
当然它的代价也很巨大,拥有22吨的甲板下重量和45吨上层重量,能够维持长达10分钟的4兆瓦干扰功率,瞬时最大激发功率达到了……20兆瓦!”
秦光鼻子上的的玻璃镜片闪过一道光,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一抹隐藏的疯狂。
“346的峰值功率是多少?”
“5兆瓦多吧。”
“所以洪水有20兆瓦?!”
“您当时说对大小和功率没要求,所以我就这么设计了,不过这只是极端情况,正常情况下也就3到4兆瓦,写一小段代码限制峰值输出就行。”
秦光有些不好意思,20兆瓦只是理论极限,实际哪里有船的供电有这么高,刚刚一不小心吹过头了。
虽然“洪水”本身技术路线落后,但简单粗暴却有种别样的美感,研究员们做的使用都有点上头。
然而唐文却若有所思道:
“3到4兆瓦功率是按照一般的船用供电极限来的吧?”
“当然,这对于军舰已经很吃力了,考虑到转化发电的损耗,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
4MW电力需要消耗6兆瓦的轮机动力,差不多9000匹马力呢,船上还有其他地方需要用电,总不能全用来装发电机吧?”
唐文:“那如果我提供20兆瓦电力,重量再放宽一些,能做到持续20兆瓦输出吗?”
秦光看向他的眼神变得奇怪起来,认真解释道:
“如果是20兆瓦输出,光是散热就是大问题,恐怕需要至少10兆瓦用来铺设复杂的水冷系统才能顶得住,全系统重量将会轻松超过100吨。
洪水系统需求就是30兆瓦电力,按照发电和传输效率就是需要45兆瓦功率,相当于6万匹马力。
不仅仅是消耗6万马力动力,还需要额外塞下45兆瓦的发电机组的空间,如果是军舰那么需要3万吨的排水量才能塞的下,您明白吗?”
但唐文接下来的说的话几乎令他晕倒:
“才3万吨?那增加到30兆瓦输出,总共不超过50兆瓦功率吧,电力不是问题。”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20/2837543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