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284章 河南白莲教要顶不住了

第284章 河南白莲教要顶不住了


河南,六味居。

    “这条消息果真?”中年人掌柜看着手中密报,有些不太敢相信。

    面前送信的伙计也摸不着头脑:“掌柜的,您问我我也不清楚啊!但送信的说他们来自徽州。”

    掌柜的闻言皱了皱眉,他当然知道对方是徽商的人,他们能把六味居开到河南,还是靠着这些徽商的帮忙运作。

    要不然光靠大汉这脆弱的情报机构,能安插一两个细作来河南都是极限了。

    可来年的开春雪化,清军就要对汝州全面动兵,这种军情机要徽商又是从哪里得来的?还是说徽商有什么隐秘的消息渠道是大汉不知道的?

    徽州的徽商可能有自己的人脉渠道,但河南的徽商分支肯定没那么大本事,他们能弄到清军出兵的具体消息,实际还是跟自己的老本行有关。

    徽商家大业大,产业可不止卖盐一项,还有诸如粮食、药品等等行业。

    河南分支的徽商,就是敏锐察觉到了清军正在调动囤积粮草军需,而后连忙去找了有合作的粮商打探消息。

    经过一番简单的利益互换,这些潜伏河南的徽商很快得到消息,清军准备在来年开春雪化,对白莲教大举动兵。

    朝廷公文可以骗人,但后勤军需的调运骗不了人。

    能做粮商的,哪个不是心思通透,能看不出来清军的这点小动作。

    这中年掌柜不敢怠慢,连忙去了六味居的后厨,取出电台开始给荆州府发送急电。

    ……

    汉王府。

    “大王,河南发来急电密文。”左观澜手捧一份电报译文说道。

    聂宇接过细看,眼神瞬间变得凝重:“河南的白莲教要完蛋了!”

    “立刻召内阁众臣都来开会。”

    “是。”

    不多时,内阁众人到场。

    传阅看完聂宇递下去的河南急电,众人都是有些面面相觑。

    刘骏先说:“大王,清军此次出兵,这盘踞汝州的刘之协多半是抵挡不住的,但这也正是我大汉的机会。可让河南的细作,将清军出兵消息提前告知给那刘之协,让其有所防备,不至于被清军快速覆灭。而我大汉则趁此时机,快速拿下安徽、江西大部,兵逼江南。”

    王若愚说道:“臣赞同刘元辅的建议,甚至可更进一步,对刘之协提供部分战事援助。包括我们之前缴获裁汰下来的火炮、鸟铳,都能给他们送去一些,好让刘之协不会被清军吓走,再让他误以为我大汉还是他们白莲教的盟友,令之心甘情愿为我大汉抵挡北方中原的清军。”

    林文昌也说:“那就必须要快了,白莲教与我大汉不同,白莲教不过邪教愚民,乌合之众。而且河南为中原腹地,距离伪清已经很近,伪清既对河南动兵,那就势必大军压境,河南的白莲教就算提前准备,还有我大汉的援助,估计也撑不住太久。”

    顾景跟着道:“明年开春,必须对安徽、江西增兵,无论如何都要优先拿下赣北和皖南。不然清军解决了河南的刘之协,下一步必定集中兵力对付我大汉。”

    此话一出,众人都是深以为然。

    当年的三藩之乱,伪清就是先把耿精忠、尚可喜、王辅臣、郑经这些实力较弱的逐个击破,最后才来打最强的吴三桂。

    现在伪清的套路明显也是差不多,大汉难对付,那就先不管了,先把好打的白莲教解决,之后再集中兵力慢慢跟大汉决战。

    聂宇反复思付良久,点头说道:“内阁替孤拟两道旨意。这第一道,让大都督府立刻制定明年对赣北和皖南的战略计划,还有调第二师汉军坐船顺江而下,前往安徽。”

    “第二道旨意,礼部派遣几个行人,替孤好生慰问一番第二师的全军将士,与第一道旨意并行,再赐以一些酒肉军饷的赏赐。”

    说罢,接着补充道:“各地的农民公会、分田官、镇长以及县令,来年开春务必都要尽心竭力,切莫因战事而误了农时,导致地方粮食减产。”

    “臣等遵旨。”

    一连串的旨意王命下达,内阁众人连忙拱手应道。

    如这般开春雪化后就打仗,对大汉和伪清两方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因为打仗本身打的就是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春雪化后打仗,必定要征召大量民夫。而这又必然会耽误到地方农时,来年伪清地方的粮食减产,甚至爆发战后饥荒,几乎是板上钉钉。

    伪清发疯了,这是准备打白莲教一个出其不意,用最快速度灭掉白莲教,不惜牺牲饿死大量百姓。

    反正百姓就是韭菜,割一茬长一茬。

    伪清发疯,大汉没办法,只能跟着发疯,否则就得坐看河南的白莲教被灭。

    虽然现在还是准备坐看白莲教被灭,但在白莲教跟清军对消耗的时间,汉军完全可以趁机出兵,夺取皖南和赣北,打通进兵江浙的通道。

    战争就要来了,明明两边的科举都还没结束,就又要打大仗了。

    大汉这边虽然麻烦,但仗还是要打,只能尽力提前做好准备,让地方农民公会和乡镇官员尽力协调好,不让民夫家属因为缺失劳动力而太亏。

    这也是农民公会最大的作用,农民公会的职能与分田官、镇长高度重叠,但涉及农村的集体徭役、民兵操练等等,全都离不开农民公会。

    集体徭役当然不是真的摇役,大汉都把赋役废除了,这里的徭役只是惯性称呼,修的都是自家村子的公共水渠,还有村子通向官道的村道干路。

    官府不负责出钱雇佣,全是农民公会自己组织协调。

    农民公会的百姓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自己给自己修水渠,修大路,还要什么工钱?

    集体摇役、民兵操练都能解决,给那些民夫家属农事帮衬一下,那也无可厚非。

    人家是冒着危险,去当民夫,为他们的土地和好日子打仗,只是农闲给人家帮帮忙,打理一下田地,还有农民公会负责牵头,未来他们有什么事情,农民公会也会牵头互相帮忙,倒是没人会不愿意。

    叮嘱安排完这件大事后,聂宇接着问起恩科情况,这可是大汉的首次恩科,容不得他不去重视。

    科举是万恶之源,但确实也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标准化的遴选人才,而且还足够深入人心。

    顾景连忙递上已经提前准备好的奏章:“目前湖南、湖北两省二十三州府考生,乡试已经全部结束。仅余武昌府恩科补考尚未考完,而来参加恩科补考的考生,数量虽不多,但也不少,其中以吉安府考生最多,九江次之,南康再次之,又有五名宿松县士子,三日前特地走陆路跋涉赶到。”

    对这些结果,聂宇心中已有意料,这时听闻并不惊诧:“一切还是按预定的来吧!江西和安徽来到的补考考生,可酌情予以宽松。”

    “臣遵旨。”顾景连忙拱手,心中不免觉得那五名宿松考生,运气是真的不错。

    因为现在已经快要过了年关,大汉在安徽的地盘,实际还是只有一个宿松县,就算马上出兵拿下安庆府,可能安庆府的士子也来不及赶到。

    汉王专门叮嘱交代,要他对安徽、江西考生予以酌情宽松。

    什么叫酌情宽松?

    就是考的再烂,也必须起码录取一个。

    啧啧,五个考生的宿松县,这是必定要出一个举人了,甚至可能还有机会考上进士。

    顾景知道汉王为什么下这道口谕,这可是大汉的首次恩科,政治意义远大于选材。

    所以,各省考生必须中榜平均,不能说全部都是两湖中榜,而其它江西、安徽考生一个不中。

    顾景不忘奏道:“大王,您下旨筛查的楚南邓显鹤,礼部已经有了结果,此人是恩科考生,籍贯宝庆府新化县人士,今年二十二岁。这次来到荆州参与辩会,应该也是赶考顺带。”

    聂宇笑道:“看来还真是个人才,不论此人会试是否落榜,都召他先跟在孤的身边做事吧!”

    大汉治下,汉王最大。

    虽然这个邓显鹤还没参加会试,但能通过乡试,说明这人的基本功已经非常扎实,策论也算尚可。

    乡试不同院试,院试只考基础,乡试却要考策论,会试考的更全面,殿试则是皇帝直接出题,问国家当前大政方针。

    历史上,大明推行的卫所军屯制度,就是大明的首位状元殿试提出的策论方针。

    聂宇现在一言而定,让邓显鹤不论落榜与否,都可以随侍他身边做事。看似没啥实际官职,就算有可能品级也不高,但这可是跟在汉王身边,几乎相当于是天子门生了,未来前途无量。

    这也是聂宇故意为之,等会试结束以后,他还会进一步放出王夫之的学问,让这些人自以为“看明白”,原来汉王喜欢王夫之的学问。

    邓显鹤就因为学了王夫之的学问,这才被汉王召到身边做事。

    如此,大汉的学子文人,就会全都被迫去关注,王夫之到底说了什么东西。

    儒家思想从来不是一成不变,最早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一直在自动适应历朝统治者的需求。

    现在,无非是这些儒生文人,继续适应汉王的需求。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简直大逆不道!

    什么?你说汉王喜欢……那我也可以反禁欲,禁欲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58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