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73章 江南多乞丐

第373章 江南多乞丐


南京。

    因为大汉攻占南京的速度太快了,方式也有些过于匪夷所思,几乎没对南京城墙建筑带来什么损伤。

    就连挖的地道都没完全挖通,只是填平了一部分的护城河,现在正在组织民夫们进行清理。

    大汉也想不到,这南京城里的清军能这么抽象,驻防八旗想跑,江宁将军回去镇压的路上,因为势单力孤被大户豪绅豢养的护院家丁给抓了。

    不过对大汉而言,确实能算是好事,南京可不只是江南的重镇大城,还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远比后世的“安徽省会”南京要牛逼多了。

    这么一座可以拿来建都的宏伟雄城,要是因为战争遭到巨大破坏,可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纵使避过了战争的破坏,南京城的整体还是需要大规模的拆建复原。

    没办法,天杀的鞑子伪清,愣是搞出了满城这种反常理的城中城建筑。

    南京的满城,基础就是南京的紫禁城。

    “大王,此为工部拟定,对南京满城的拆除改建章程,还请过目!”工部尚书姚宏毅恭敬递上一封奏章。

    聂宇接过奏章后没看拆建工程,直接翻到后面的财政报表:“这么高?”

    姚宏毅解释道:“大王,南京的鞑子满城本就是以前明留在南京的紫禁城遗址改建,伪清又在这些年里反复偷盗紫禁城遗址中的各种材料,包括琉璃砖瓦、龙柱用于修缮寺庙。若要将其全面拆除修复到前明时期,需要耗费的银两钱粮自然是一笔庞大的数额。”

    说着,又顿了顿,继续道:“而且,这银子又不得不花,大王已经决定要登基为帝。这新朝登基大典,不只是大王一人的大典,也是我汉家天下子民们的庆典,万万忽视不得。”

    “所以,这南京满城必须拆建,最起码也要恢复成一座宫殿。这是我汉家新朝的体面!”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聂宇就算再觉得花钱太多,这南京满城都是必拆无疑,而且还要拆除的同时改建成一座基本的宫殿。

    这宫殿不只是给他住的,同样也是象征了新朝开国的礼仪。

    聂宇是汉王的时候,可以把伪清的两江总督府衙换个牌子,作为临时的王府定居,外人说不得闲话,反而还得盛赞他这个汉王太俭朴了。

    可要是称帝了,还住在两江总督府衙,那叫个什么样子?

    相当于后世的美国总统,没当总统前住小公寓,当了总统后还住小公寓,白宫反而没得住,那还算个屁的总统?

    聂宇微微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这么来吧!但此事不用太着急,国库里的财政到底不宽裕,光是练兵、养官、治民就需要耗费不少钱粮。这拆建宫殿,都可以慢慢来,孤也不是很急!”

    “臣遵旨!”姚宏毅自无不可。

    他特地跑来请示汉王,只是要汉王批准营建宫殿用于定都,剩下的都可以慢慢来。

    修建皇宫不是为了穷奢极欲,而是为的国家体面,就算从财政支出上来说,修建皇宫的钱那也是国库来掏,跟汉王自己的内库没有关系。

    因为皇宫代表国家体面,只有皇宫建完了,后面汉王若是还要继续修新的宫殿,甚至大兴土木去建寺庙道观享受,这银子就得汉王自己的内库掏钱了。

    这些个财政支出规矩章程,都是聂宇刚刚称王第一年,跟内阁各部一起反复商议制定。

    没别的目的,就是在给后世子孙留下合法的皇室财政用度后,再用法度来控制皇室对国家财政的不合理消耗。

    别管有没有用,立了规矩控制不住和不立规矩不控制,那是两码事。

    解决了拆满城的麻烦事,接着又是户部尚书林文昌上前:“大王,臣经过这段时间在南京的汇总,已经基本理清南京目前的丁口赋税情况。南京虽是大城,人口众多,但冗余人口也更多。”

    “怎么说?”聂宇问道。

    林文昌说道:“这就要先说到江南了,自前明开始,江南就有繁华之地的美誉,又是扬州瘦马、又是秦淮八艳。如此繁华的江南盛世下,回报换来的,却是江南百姓的怨愤和游民乞丐盛行……”

    聂宇皱眉打断,“等等,百姓怨恨先不说,乞丐盛行又是怎么回事?”

    别的城市乞丐多,他都能够理解。

    南京可是大城,又是长江沿岸重镇,前明开始这里还是都城,哪里来的那么多乞丐?

    林文昌回答:“因为百姓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怨恨,活不下去就当游民乞丐!”

    “……”

    “还有呢?”

    林文昌接着说:“自前明开始,南京就是繁华大城,又靠近长江沿岸,所以南京一直以来都是富庶城市。但同样的,这里也有满城和旗人的存在,要供养满城和旗人,少不得要压榨南京的财政。而且,伪清延续前明政策,江南作为北京的漕运后方,自然要对南京始终实行高压统治和赋税重役。包括南京在内,整个江南的赋税徭役都是全国最重。”

    这是真的,自前明开始,南京的赋税徭役只有增加,没有缩减。

    就算遇到了灾年或者节日庆典,皇帝高兴加恩天下免赋免税,都会额外补充一句“南京不在此例”。

    这也是明清两朝的政治惯性,明清两朝定都北京,需要江南漕运的持续输血,就要对江南持续重税压榨。

    江南虽然是种棉制丝的,但这里可是要收漕粮的。

    伪清其实都算好的,因为已经实现了白银作为赋税的主体,前明开始那是不用银子,纯收粮食赋税。~

    江南棉农要先卖了棉花,换来银钱,再去买粮食交税,差价能把人坑死。

    而且,就算到了现在的伪清,看似用了白银替补赋税。

    可就真的公平了吗?

    公平个蛋,棉农确实不用卖棉花买粮食了,但卖棉花的银子变少了,要交的漕银变得更多了。

    不是加了几成,而是加了几十倍。

    毕竞,我大清可是到现在都还在收前明的辽饷(明朝打满清收的摊派)。

    这么搞下来,棉农的负担直接压到喘不过气,自清初开始,江南的土地兼并就在急剧膨胀。

    哪怕雍正改革,实际效果就只是缝缝补补,而且雍正就在位十三年。

    雍正死后,改革立马停止,到了乾隆朝直接变成江南士绅地主的狂欢。

    到了现如今,就以南京这块来算,这里的土地七成都在大地主豪绅手里,另外三成则是官僚旗人均分。

    农民?

    农民要个屁的土地,老老实实做佃奴不就好了。

    而且,就算是做了地主老爷家的佃奴,土地产出也是又要交漕银,又要交佃租。

    棉花被压价了,还不能随便改种粮食,改种粮食,棉田的田赋还是那么高,纯亏本实卖。

    尤其是这几年下来,大汉占了湖广粮仓,伪清的粮食短缺,江南官府强迫棉农改种粮食,支持北方漕运。

    关键赋税也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大量棉农百姓被逼抛荒土地,逃难去了城市乞活。

    就这还多亏了雍正改革,废除了严格的路引制度,允许百姓可以进城流动。

    人口流向城市,可以促进城市市场经济流动,为下一步的发展工业化打基础。

    但短时间流入太多人口,再加上伪清长期实行的地方压制政策。

    反而让这些人口没法在城市的竞争压力下占有一席之地,只能变成庞大的乞丐团体。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49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