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就算诛我十族,我也要支持他!【月
推荐阅读:古龙世界里的第一深情 沧澜枯荣 祥子修仙记 速通武林,拳镇诸天! 诡异入侵现实,我摸尸就变强 神诡制卡师:开局百鬼夜行 我在唐朝当神仙 微笑的女尸 每日一卦,从坊市散修到长生仙尊 末日美利坚
第220章 就算诛我十族,我也要支持他!【月票加更26 27】
当云明带著两名小太监,抬著一口沉甸甸的箱子,走进张飙那破落小院,并宣读了老朱『抠抠搜搜』又『勉为其难』追加一万两经费的口谕时,张飙的反应堪称精彩。
他先是瞪大了眼睛,死死盯著那箱银子,仿佛不敢相信。
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手摸了摸冰凉的银锭,脸上瞬间绽放出极度夸张、如同老农看到金元宝般的狂喜笑容。
「哎呀呀!皇上圣明!皇上万岁!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咱们皇上是金融高手!你看看,啧啧,这钱『投资』得,那叫一个痛快!」
说完,然后转头朝一脸懵逼的几名老兵道:「还愣著干嘛!快来搬啊!皇上多体恤咱们,知道咱们反贪局不容易!」
话音落下,张飙又一把抱住箱子,脸都快贴上去了,那模样活脱脱就是个见钱眼开的守财奴,对著皇宫方向连连作揖,感激涕零。
云明看著张飙这副没出息的样子,嘴角抽搐,心中那点因为皇上突然大方而产生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
【这张御史,果然是个见钱眼开的……】
云明忍著不适,传达完老朱的叮:「张大人,皇上说了,让您……省著点花。」
「省!一定省!」
张飙头点得像小鸡啄米,双手却死死护著箱子:
「请云公公回禀皇上,臣张飙一定不负圣恩,把这每一文钱都花在刀刃上!」
「争取早日查出……查出那些藩王们贪腐的铁证,追回赃款!」
他故意把『藩王』二字咬得极重,仿佛拿了钱就要去跟藩王们拼命。
云明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带著人离去。
院门刚一关上,张飙脸上的狂喜和谄媚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计谋得逞的坏笑和冰冷的锐利。
他松开箱子,甚至还嫌弃地拍了拍抱过箱子的手。
「呸!一万两?打发叫花子呢?老子要的是十万两,百万两!」
他低声嘟囔了一句,但眼神却落在箱子上,摸著下巴:
「不过嘛……蚊子再小也是肉,正好用来干点私活。」
他当然不会按照老朱和幕后黑手期望的那样,拿著这笔钱去跟藩王们死磕。
老朱想用这笔钱驱动他去咬藩王,幕后黑手想用混乱的线索引导他去咬藩王,他张飙偏不!
「老周!老李!」张飙喊道。
「在!」
「这一万两,你们拿去!」
「啊?」
老周和老李一脸懵逼,满眼的不敢置信。
这可是一万两啊!
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甚至连一百两都没见过,一下子拿一万两?这合适吗?!
似乎是看出了他们迟疑,张飙鄙夷地瞥了他们一眼,神气十足地道:
「瞧你们那点出息!以后跟著我张飙,别说一万两,十万两,百万两都不在话下!别给老子丢人!」
说完,他又指著那箱银子:
「这些钱,可不是拿给你们喝花酒的!」
「没有没有,我们不敢」
几名老兵老脸一红,然后头摇得跟拨浪似的。
张飙则目光灼灼的看著他们,继续道:
「别忘了我交给你们的任务,咱们明面上的『戏』要演足!用这笔钱,给我在漕运线上可劲儿造!」
「招揽更多眼线,收买更多证人,制造更多冲突!」
「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我张飙拿了皇上的钱,跟打了鸡血一样,正准备跟几位王爷大干一场!」
「动静越大越好!花得越多越好!最好能让宋忠和那些暗处的眼睛,都觉得咱们是人傻钱多的败家子!」
老周、老李反应了片刻,随即恍然大悟,这是要故意示敌以弱,麻痹对手啊!
「明白!大人放心,演戏俺们在行!」
老李拍著胸脯,露出一个『我懂』的笑容。
「泥鳅,你也跟著去!」
张飙大手一挥,补充道:「多学学怎么『败家』。」
「是!」
泥鳅兴奋地应道。
安排完『明线』的演戏任务,张飙的目光转向老孙和老钱:
「老孙,老钱,你们准备一下,等路引下来,随时出发!」
「好!」
老孙和老钱异口同声。
第二天一早,张飙换上了一身相对整洁的官袍,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小院。
不出所料,宋忠如同影子般很快出现在他身侧。
「张大人,今日有何安排?」宋忠例行公事地问道。
「安排?当然有!」
张飙一拍巴掌,声音洪亮,仿佛生怕别人听不见:
「皇上如此信任,追加经费,咱们反贪局不能辜负圣恩啊!本官决定,扩大调查范围!」
宋忠眼神微动:「哦?大人准备从何处著手?」
「何处著手?」
张飙嘿嘿一笑,伸手指了指皇城方向:「宋佥事,你帮我个忙,去跟相关部门打个招呼,给我们反贪局开几张前往通州、济南、武昌、乃至成都等地的路引!」
宋忠一愣,这些地方,恰好是齐王、楚王、蜀王等藩王封地或势力影响深重的漕运节点。
「张大人,您这是要……亲赴各地查案?」
「不然呢?」
张飙理直气壮:
「光在京城里听汇报,能查出什么真东西?本官要亲自去下面看看,看看那些王爷们,到底是怎么经营他们那一亩三分地的!」
「这叫什么?这叫『下沉式反贪』!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完全是一副拿了尚方宝剑、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这正是老朱和幕后黑手都『期待』看到的。
宋忠沉吟片刻,觉得这符合张飙一贯的『疯劲』和当前局势,便点头道:
「下官会去办理路引。不知大人准备何时动身,先去何处?」
「这个嘛……」
张飙故作沉思状:「武昌最近,就先从武昌开始!你尽快把路引办好,我们随时出发!」
「是。」
宋忠应下,心说果然还是要死磕漕运和藩王。
然而,张飙接下来的操作,却让宋忠有些摸不著头脑了。
在等待路引办理的几天里,张飙确实扩大了调查范围。
他让老周、老李带著那一万两银子,在京城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招募所谓的『查帐能手』、『江湖耳目』,动静搞得极大,惹得各方侧目。
但同时,张飙又以『需要熟悉军务之人协助核查可能与漕运勾结的卫所』为由,通过宋忠,从兵部调阅了一批关于京畿及周边几个卫所的军屯帐目、军械清单、人员勾补档案的卷宗副本。
这些卫所,看起来与漕运贪腐关系不大,至少不是核心,其中就包括了那个欺压老周村子的卫所。
宋忠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想到张飙之前也审计过兵部,便以为这只是他查案习惯性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者是想从侧面试探与漕运有牵连的军方人员,并未深究。
毕竟,主要的精力和视线,都被老周他们那边『筹备远征藩王封地』的大动静吸引过去了。
几天后,通往各藩王地盘的路引办好送到了张飙手中。
张飙拿著那一迭路引,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宋忠道:
「宋佥事,准备一下,天亮就出发!」
「去何处?」宋忠下意识问。
「武昌!」张飙毫不犹豫。
第二天清晨,张飙带著老孙、老钱,以及几名新招募的、看起来还算机灵的手下,在宋忠及几名锦衣卫的『陪同』下,浩浩荡荡地出了京城,直奔武昌方向。
另一边。
得了老朱准许的朱允炆,如愿来到了『文学盛典』的现场。
此盛典设在城东一处开阔的皇家园林。
里面临时搭建了数个高台和棚区,分设经义、策论、诗词、算学、工巧等科。
来自天南地北的文人雅士、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或高谈阔论,或埋头演算,或展示奇巧器物,端的是人才济济,气象万千。
「王钺,咱们这次当真没白来!」
朱允炆一副书生打扮,频频对著身旁作书童打扮的心腹太监发出感慨。
而心腹太监王钺则小心翼翼地警惕四周,生怕有哪个不开眼的,冲撞了皇孙。
这时,旁边有人路过,并低声议论:
「这江西胡广,果然名不虚传,锐气十足啊!」
「是啊!连我都自愧不如!」
「谁说不是呢,我还以为我一个进士之才,在这里是人中龙凤呢!」
「久仰久仰!」
「过奖过奖!」
听到这些议论,朱允炆嘴角微微一抽,但也没多在意,然后饶有兴趣的跟著人群,去了那位叫胡广的辩论高台。
本著老朱交代的『多听、多看、多思』,他静静听了一会儿,见那胡广胜券在握,面露得色,生了计较之心,于是朗声插言道:
「胡兄高论,令人钦佩。然则兄台方才以汉武唐宗为例证霸道之功,却不知汉武晚年轮台悔过,唐宗亦有玄武门之变遗祸后世,霸道之效,恐难持久,不知兄台何以教我?」
胡广正得意,见有人质疑,还是个陌生面孔,不由挑眉看来。
虽然朱允炆穿的只是普通儒袍,但气度沉静,一看就不似寻常学子。
胡广见状,稍敛傲色,但也毫不相让,又引经据典反驳起来。
两人你来我往数个回合,朱允炆引据扎实,言辞虽不激烈,却每每切中要害。
胡广虽未认输,额角却已见汗,气势不如先前。
他深深看了朱允炆一眼,拱手道:「兄台见识不凡,胡某受教。」
话虽这样说,眼神中却带著一些不甘。
朱允炆则微微一笑,还礼离开。
【此子才气有余,心性却躁,可用,但需磨砺,不可骤付重任。】
他在心中对胡广做了点评。
离开喧闹处,他信步走向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见几个学子正围著一道复杂的算学题目讨论。
其中一人穿著带补丁的长衫,沉默寡言,却很快指出了旁人演算中的几处疏漏,方法简洁有效。
朱允炆在一旁观察片刻,才上前搭话:「这位兄台演算精妙,可是湖广杨士奇?」
那年轻人有些意外,抬头看来,眼神朴实而专注,拱手道:「正是在下。阁下是?」
朱允炆笑道:「偶然听闻兄台之名。方才见兄台解题,不循旧例,注重实效,令人佩服。」
「不知兄台对如今漕运帐目不清之弊,有何高见?」
杨士奇见问及实务,沉吟片刻,谨慎答道:
「弊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若不能统一政令,严查中饱私囊,纵有良法,亦难施行。」
他说话条理清晰,却点到即止,不愿多言。
朱允炆觉得此人踏实稳重,是个办实事的人,但过于谨慎,勉励了几句『望兄台将来能学以致用』,便不再多问。
杨士奇恭敬谢过,神色平静。
正行走间,忽听前方一阵喧哗,伴随著朗朗诗声。
只见一位疏狂不羁的年轻才子,正被众人簇拥著即兴赋诗,文采飞扬,正是名声在外的江西解缙。
解缙眼尖,见朱允炆气度不凡,便主动招呼:「那位兄台,何不过来一同品评诗文?」
朱允炆不欲多事,但已被点名,只得上前。
解缙兴致勃勃地邀他同咏盛典,朱允炆推辞不过,便随口吟了一首中正平和的应景诗。
解缙听罢,哈哈一笑:「兄台之诗,四平八稳,如老夫子讲学,少了些真性情!」
话音落下,又说教似的补充了一句:「诗文当抒写胸臆,方显本色!」
朱允炆眉头微蹙,心中不喜,淡淡道:「诗以言志,各有所好。锋芒过露,未必是佳。」
说罢,便不再理会解缙,转身离去。
【此乃狂生,才气虽有,性情轻浮,不堪大用】
他在心中对解缙作出这样的评价。
接下来,又随意与人攀谈了几句,兴趣已经没有刚来时的浓厚了。
不过,在此期间,他还偶遇了一位名叫杨荣的福建学子。
言谈之中,他发现此人对时局见解老成,分析问题视野开阔,心中刚一动,试图深谈,对方却巧妙地将话题引开,言辞滴水不漏,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想法。
【心思深沉,难以驾驭。】
朱允炆心中评价,升起一丝无力感。
逛了大半日,见识了不少才俊,或锐利,或朴实,或狂放,或深沉,却总觉得隔了一层,未能遇到那种思想共鸣、可引为臂助的『同道』。
日头偏西,人潮渐散。
朱允炆带著些许未满足的期待,信步走向园林出口。
经过一片僻静竹林时,忽闻凉亭内传来一道清朗而激愤的声音:
「礼崩乐坏,纲纪不振!非圣贤之道不存,乃持道之人不行也!若使礼法彰,仁义明,何愁奸佞不除,天下不靖?!
这声音铿锵有力,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道德力量,瞬间吸引了朱允炆的注意。
他示意王钺留在原地,自己悄然走近。
只见凉亭内,一位身著洗得发白的儒袍、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炬的中年文士,正对著一卷书册慷慨陈词,身边还围著三两个听得如痴如醉的年轻学子。
朱允炆心中一动,此人的风骨气度,绝非寻常儒生。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走入亭中,拱手施礼道:
「这位先生请了。晚生方才路过,闻先生高论,如雷贯耳,心生仰慕,冒昧打扰,还望先生恕罪。」
那文士闻声转过头,打量了朱允炆一眼,见其虽衣著朴素,但气度不凡,言语谦恭,便也拱手还礼:
「不敢当,鄙人方孝孺,方才不过是有感而发,信口胡言罢了,让阁下见笑了。」
【方孝孺?果然是他!】
允炆心中虽已猜到七八分,此刻确认,仍不免一阵激动。
他强压心绪,脸上露出真挚的敬佩:「原来是希直先生!晚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他顺势与方孝孺攀谈起来,从方才听到的『礼法』、『仁义』切入,谈及经史子集,品评古今人物。
起初,方孝孺还带著几分名士的矜持,但朱允炆引经据典,见解不俗,并非那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谈兴也渐渐被勾了起来。
两人从《春秋》微言大义谈到古今兴替,从孔孟之道谈到当下时局,越聊越是投机。
朱允炆发现,方孝孺并非空谈道德的『腐儒』。
他学识渊博,对历朝制度得失、民生利弊皆有深刻洞察,更难得的是,他言行举止,皆透著一股『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气概。
这种感觉,与朱允炆之前和胡广的机锋相对、与杨士奇的务实谨慎、与解缙的疏狂浅谈、与杨荣的云山雾罩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同频共振,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理念的深度认同。
朱允炆只觉胸中块垒尽消,仿佛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见火候已到,亭内其他学子也已识趣散去,朱允炆便挥手示意远处跟随的王钺再退远些。
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带著忧国忧民的沉重,将话题引向更现实的关切:
「先生之学,经天纬地,晚生佩服。」
「只是如今朝中,似有奸佞弄权,如那张飙者流,行事狂悖,无视纲常,搅得朝野不宁,实在令人心忧。长此以往,我大明根基恐被动摇啊。」
提到张飙,方孝孺脸上立刻浮现出毫不掩饰的鄙夷和怒色,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哼!张飙?此獠不过是一倚仗君宠、沽名钓誉的狂徒!」
「审计六部?那是践踏朝廷法度!挑衅藩王?那是离间天家骨肉!」
「其所作为,与古之莽、卓何异?此等祸国之辈,若不能及早铲除,必成大患!」
他言辞激烈,对张飙的批判毫不留情,这正是朱允炆最想听到的。
见方孝孺情绪已被引动,朱允炆又故作深沉地叹了口气,将话题引向那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忧虑:
「唉,朝有奸佞,固然可虑。然则国本空悬,储位未定,才是动摇天下根基之大患啊!」
「每每思之,令人夙夜难寐,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方孝孺听到这话,神色骤然变得无比凝重。
他环顾四周,确认无人窥听,这才压低声音,但语气却斩钉截铁,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储君之位,乃天下之本,社稷之重,岂容久虚?」
他目光灼灼地看著朱允炆,仿佛要穿透他的伪装:
「以礼法而言,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皇次孙殿下,名分早定,仁孝聪慧,天下皆知!」
「此乃纲常正道,毋庸置疑!」
「纵有万千阻碍,亦当坚持到底,此正我辈读书人持守道统、匡扶社稷之责!」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朱允炆心中炸响。
他没想到方孝孺如此直接,如此坚定地支持自己。
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完美。
他心中狂喜如潮,但脸上却瞬间露出惶恐之色,连忙摆手,声音都带著一丝『慌乱』:
「先生慎言!先生慎言!此等大事,岂可妄议?」
「先生有所不知,当初刘三吾学士亦曾力主此议,结果……唉,身败名裂,阖家流放,前车之鉴不远啊!」
「先生大才,乃国家栋梁,万不可因晚辈一时妄问而招致……招致诛连九族之祸啊!」
他刻意提起刘三吾的惨状,既是试探方孝孺的决心,也是为自己塑造一个爱护贤才、不忍对方涉险的仁德形象。
果然,方孝孺一听,非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刚烈和执拗。
他猛地站起身,虽压著声音,却字字如金石掷地:
「刘公坚持正道,虽遭不幸,然其志可昭日月,乃吾辈楷模!」
「方孝孺自幼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岂能因惧祸而缄口不言,坐视正道倾颓?立储以正,天经地义!」
「若因坚持此事而招祸,莫说九族」
他顿了一顿,眼中闪烁著近乎殉道者的光芒,一字一句道:
「便是诛我十族,又何惧之有?!」
【十族何惧!】
这石破天惊的话语,让朱允炆浑身剧震,血液都仿佛瞬间凝固,又瞬间沸腾。
他看著方孝孺那因激动而微微发红、却写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决绝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巨浪。
是极致的震撼,是巨大的满足,更是一种仿佛找到精神支柱般的安心!
他要的就是这样的臣子!
有这样为了心中『正道』不惜身家性命、连十族都可以置之度外的刚直大儒支持,他朱允炆何愁大义名分不立?何愁士林人心不归?
但他深知,此刻越是如此,越要『劝阻』,越要表现得『仁厚』。
他连忙起身,对著方孝孺深深一揖,语气恳切甚至带著哽咽:
「先生高义,先生赤诚……晚生……晚生五内俱焚!」
「但……但此话万万不可再对外人言!」
「先生乃国之瑰宝,当保全有用之身,以待将来!」
「皇次孙殿下若知先生如此,亦必不忍见先生涉险!晚生……晚生告辞了!」
说罢,他不再给方孝孺任何说话的机会,仿佛真的怕他因言获罪一般,匆匆施了一礼,便故作狼狈地快步离开了凉亭,身影很快消失在竹林小径的尽头。
方孝孺看著朱允炆仓皇离去的背影,站在原地,胸膛依旧因激动而微微起伏。
他并未因对方的胆小而轻视,反而觉得此子仁厚,懂得爱护贤才,心中对那素未谋面的『皇次孙』更添了几分好感与期待。
而快步走出竹林的朱允炆,在确定远离凉亭、周围无人后,脸上的惶恐与仓皇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种深沉的、冰冷的算计。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掩映在竹林深处的凉亭方向,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志在必得的弧度。
【方孝孺……方孝孺!】
【得此大儒,胜过十万雄兵!】
【有他今日这番『十族何惧』的承诺,我在士林清流之中的地位,将稳如泰山!】
【皇爷爷……您也会看到的!】
他感觉,那曾经因张飙而屡受挫折的皇太孙之路,此刻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堂皇正道的力量。
方孝孺,就是他撬动未来格局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这一次微服出行,收获远超预期。
他不仅大致了解了当下士林才俊的成色,更意外地收获了方孝孺这样一位立场无比坚定、声望极高、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支持者。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荡的心情,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愈发坚定。
【张飙……你的好日子,不会太长了。】
【待我正位东宫之日,便是你这等奸佞授首之时!】
求月票啊~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282/2837565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