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废相

第二百九十六章 废相


第296章  废相

    「君上,和钱财相比,当今大汉,吏治渐显清明、百姓渐显富足,方方面面,取得长足进步。」

    公孙弘继续说道。

    于一国而言,尤其是大国,政权稳定高于一切,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而在帝国之中,元功家族、官宦豪族、巨商大贾、游侠盗贼,等等,凡是可以通过窃取朝廷权力、影响力、身外之物,直接影响到大汉百姓的存在,都属于不安定的存在。

    特权、豪富,是朝廷必然且一直要清洗的阶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汉政权长久地稳定。

    偏偏地,这部分存在是最难清洗的,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引发局部,乃至于整体动荡。

    高皇帝时异姓王之乱,孝惠帝时卖官鬻爵,高后时诸吕之乱,孝文帝时济北王、淮南王之反,孝景帝时七国之乱,当今陛下时白鹿币、淮南王、衡山王之反————都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大汉江山社稷几度浮沉。

    陛下复辟,也是不逊色以上的风波,在君上的领导下,不但使浪潮消之弥耳,还以此为由,对整个大汉特权、豪富阶层来了场大清洗。

    时人常以国祚言事。

    在陛下接过孝文帝、孝景帝盛世时,人言大汉国祚少说也有三百年。

    然而,灵慧高士们很快就知道预测错了,根本没有那么长!

    有著万万金之富,陛下穷奢极欲没有问题,穷兵黩武也没有问题,反正底子够厚,能撑的住。

    但是,一边穷奢极欲一边穷兵黩武,这就有问题了,天穹之下,就不存在能撑得住如此靡费、如此无节制的国度。

    不少灵慧高士甚至觉得,如果陛下龙寿绵长,再活个三四十年,大汉或许会死在恒强的路上。

    如彗星降临的太子,接过国政,可以说是挽救了大汉一下,灵慧高士们的预测,不约而同地保守了些,观瞧今日之大汉,少说可旺三代。

    以孝文帝、孝景帝、陛下在位时长估计,国祚延长五十年。

    何谓挽天倾?

    这便是挽天倾。

    「老相国辛苦了。」刘据颔首道。

    整个复辟大案,人该怎么杀,豚该怎么宰,宰杀过后,如何把利益最大化,全部由丞相公孙弘居中调度。

    事涉中外朝廷,其辛苦程度,不亚于指挥了场数十万人、数百万人的战役,而且完美完成,普天之下,只有老丞相了。

    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是苍白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辛苦。

    「臣足矣。」

    公孙弘摇摇头,笑著答道。

    寥寥三个字,却听出那如破风箱的杂声,这是心血皆尽的前兆。

    干干净净,空空荡荡。

    忠臣至此,何人能及?

    公孙弘很不喜欢大殿沉凝的氛围,再次出言道:「国中诸事,还望君上早做准备。」

    这世间,唯一还让他遗憾的是,大汉丞相之位,始终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墨子墨、霍光、陈莫,年岁都太小了,哪怕有著纵天彻地的天赋,也远远没有到达大汉丞相的要求。

    这不是狭窄的资历观,而是现实意义的经验不足,虽然墨子墨、霍光处理相府内外事务尚可,可经历的事情还是太少,哪怕作为他们的老师,也不敢保证在大汉危急关头,两个弟子有充足的心性、充分的准备,解决所有问题。

    至于这时同殿的弟子陈莫,在家学薰陶下,虽说没到拔苗助长的地步,可成长上限,却固定了下来。

    第一天进入锦衣卫,便是都指挥使,但到死那一天,依然会是锦衣卫都指挥使。

    这就是「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的道理。

    陈家家学的害处,就在这里。

    玩弄人心、拨弄大势,那种以天地为棋盘,以万物为棋子的感觉,只要尝试过一次,就永远忘不掉。

    如果陈莫已经四十多岁、五十多岁,拥有这样的能力,还可能驾驭住心性,按耐住食味知髓的滋味,成为其祖陈平那般存在,接手大汉丞相之位,亦无不可。

    可惜,太晚了。

    进入所有人视野时,就把萧、张、周三个元功家族家主玩弄于股掌之中,还准备将整个大汉特权、豪富阶层,数以百万计的人推入万丈悬崖。

    这要不是自己的弟子,要不是自信墨子墨、霍光天赋更强、上限更高,公孙弘死前绝对要把陈莫带走。

    陈家家学,狗日的太危险了。

    所以,锦衣卫就是陈莫的归宿,大汉丞相之位,断不可能,公孙弘是真担心,什么时候陈莫兴起之下,以大汉兵锋给天地换换颜色。

    如泥塑坐在那的御史大夫张汤,眼睛不由得一亮,而公孙弘却连看他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丞相府之外,大汉中外朝廷,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国政进步神速,但想真正总领大汉军政大权,欠缺的,还不是一星半点。

    至于另一个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成长空间更大。

    而那些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除了那个有著「土崩瓦解」认识和忧患意识的太仆卿徐乐还说得过去,其他的不值一提。

    徐乐的问题,和他的弟子墨子墨、霍光的问题相似,太年轻,九卿都是过擢了,再想向上,要再沉淀沉淀。

    大汉,是座日益庞大的帝国,天纵之才不过是基础,眼界、胸怀,等等,都要是上上之选,而更关键的是,还要掌握上下的平衡。

    对下,要有慎独之心,对上,要知恭谨之道。

    君权、相权,之间的平衡,是千古以来的难题,稍有不当,君臣敦生敦死是小,误国是大。

    「老相国之意是?」刘据听出了那弦外之音。

    公孙弘沉默了,内心在挣扎,想到了千百年来君臣们的结局,也想到了千百年来君权、相权的变化,更想到了陛下刻意削弱相权的中外朝制,不得不承认,君权、相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的矛盾,是万难调和的。

    所幸,上君是个英明神武之君。

    「君上,我之后,如若不、不成————便裁撤丞相府、废除丞相制度吧。」

    >


  (https://www.shudi8.com/shu/740852/2837558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