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背景(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继续。”
不过,陈秉文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顾永贤继续说下去。
“不过相比资金问题,最大的障碍确实是合规。”
顾永贤指了指资料,“我和几位熟悉广播条例的资深律师谈过。
收购免费电视牌照的控制权,需要经过电视广播事务咨询委员会的严格审查。
重点要求有几个:
第一,新股东的财务实力和资金来源必须清晰、合法;
第二,需要证明有能力扭转电视台的经营状况,并有详细的节目制作和投资计划;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港府对于非英资背景,尤其是华资控股免费电视台,会非常谨慎。
他们担心会影响节目编辑的独立性。”
听到这三点要求,陈秉文眉头皱。
资金不是问题,经营计划也可以做得很漂亮。
但“背景”问题,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坎。
他现在风头正劲,但本质上仍是新兴华商,与港英政府的关系远不如那些老牌英资洋行或根基深厚的某些华资家族。
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与华润走的比较近,搞不好还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被电视广播事务咨询委员会排斥。
“有没有绕过或者缓解第三个要求的办法?”
“有,但需要操作。”顾永贤显然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第一阶段,先以一家在百慕大或者开曼群岛注册的、股权结构复杂的离岸公司名义去洽谈收购,尽量淡化糖心资本和你的个人色彩。
同时,在收购团队中,引入一位有份量、且能被港府和公众认可的‘独立’董事,最好是英籍或者有深厚英资背景的社会名流,由他来出面主导谈判和未来初期的管理,起到一个缓冲和保证的作用。
等到收购完成,电视台运营稳定一两年后,再逐步进行股权重组,实现真正的控制。”
“独立董事.缓冲”
陈秉文若有所思。
这确实是个办法。
找一个合适的白手套或者招牌,先稳住监管层和舆论渡过最初的审查期。
“有具体人选吗?”
陈秉文知道,顾永贤既然说出这个办法,必然已经有了备选对象。
“有几个。”顾永贤介绍道,“.其中最适合的人选是前港府新闻处处长、现任某英资财团公关顾问的莫里斯爵士。
他退休不久,人脉还在,形象也够独立,关键是他经济状况似乎一般,对这类能带来丰厚报酬的邀约应该会有兴趣。”
“这件事你秘密去办,可以先接触一下,确定他们的意向。”
听了顾永贤的介绍,陈秉文思考了一下后指示道,“同时,和丽的电视台的母公司接触也可以开始,先表达意向,试探试探他们出售丽的电视台的意向到底有多强烈。”
顾永贤离开后,陈秉文拿起那份丽的电视台的资料仔细查看。
收购电视台这步棋,虽然风险大,回报也非常巨大。
这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个战略支点。
掌控了丽的电视台,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直达港岛千家万户的喉舌。
未来,陈记食品的新品发布、青州英坭的地产项目推广、屈臣氏的促销活动,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最直接、最广泛的宣传,广告成本将大幅降低,效果却会倍增。
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这个平台可以成为发出自己声音、影响公众舆论的有力工具,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而且,收购后将电视台慢慢国际化,再租用一两个电视卫星频道,升级为卫星电视台,将电视信号覆盖到更广阔的地域,那带来的影响力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这笔投资,值得冒险。
正思考着,阿丽敲门进来汇报说程龙来了,说是想当面向他汇报一下电影首周票房的情况。
“请他进来。”
陈秉文点点头,同意道。
不一会儿,程龙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兴冲冲地走了进来。
“陈生!《师弟出马》首周票房出来了,二百七十万!破了嘉禾院线的首周记录!”
一见到陈秉文,程龙就迫不及待的向他报喜。
首周270万港币!
这个数字比陈秉文预想的还要好一些。
看来程龙的票房号召力确实开始显现了。
“非常不错,辛苦了。”陈秉文满意的点点头,“观众的口碑怎么样?”
“非常好!报纸上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好评,观众口碑也很好。
邹老板说准备加大排片,争取总票房冲过一千万!”
程龙笑呵呵的说道。
“放心,一定会的!”
陈秉文笑着肯定道。
曾经《师弟出马》以1100万港币的票房总收入登顶八零年的港岛票房冠军。
现在虽然上映时间提前了几个月,但首周票房就拿下270万港币,港岛总票房破千万绝对没问题。
得到陈秉文的肯定,程龙非常高兴。
“陈生,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筹备新戏了?
我有个想法,想拍一部民初背景的功夫喜剧,类似《师弟出马》的风格,但故事更宏大一点.”
看着程龙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秉文知道他的创作热情已经被火爆的票房点燃了。
“新戏可以开始构思。”陈秉文肯定道,“不过不用太急。
先把这部戏的后续收尾工作做好,庆功宴要办得风光点,让大家都开心一下。
新戏的剧本你写个思路给我,我给你参考参考,至于资金方面你不用担心,威龙会全力支持你。”
“谢谢陈生!”程龙感激地说道,“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送走程龙,陈秉文心想,影视业务虽然目前不是主业,但程龙这颗棋子用好了,未来在品牌宣传和文化影响力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看来,有必要物色一个懂行的制片人或经理人来专门负责威龙影视的日常运营了,不能总是自己直接过问。
傍晚,陈秉文难得准时下班,回到深水湾的家中。
父亲陈国富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报纸,母亲汪巧珍则在厨房里忙碌着。
自从搬进这栋大宅后,父母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也习惯了这里安静舒适的环境。
陈秉文特意请了厨师和佣人,但汪巧珍还是喜欢时不时自己下厨,做几样家常小菜。
“阿文回来啦?”汪巧珍从厨房探出头,“今天煲了你最爱喝的莲藕排骨汤,很快就能吃饭了。”
“好。”陈秉文应了一声,在父亲旁边坐下。
陈国富放下报纸,看了看儿子:“最近好像没那么忙了?能准时回家吃饭了。”
“嗯,稍微喘口气。”陈秉文笑了笑。
他知道父亲是关心他,怕他太累。
“生意上的事,我和你妈不懂,也帮不上什么忙。”陈国富平和地说道,“就是看你整天忙进忙出,担心你身体吃不消。
钱是赚不完的,身体要紧。”
“我知道,老爸,我会注意的。”
尽管他现在身家亿万,但在父母眼里,他永远都是那个需要关心的儿子。
吃饭的时候,汪巧珍不停给儿子夹菜,一边絮叨着白天回深水埗老铺和街坊聊天的琐事:“隔壁霞姨儿子考进汇丰了,薪水好像很不错;
卖水果的兰姐个女嫁了个加拿大华侨,准备移民了;
还有以前成日来帮衬的李伯,他的孙子学习很厉害,考上了港大医科,……”
陈秉文安静地听着,偶尔还捧哏一般,附和汪巧珍几句。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家常,让他这顿饭吃的津津有味。
“对了,阿文,”汪巧珍突然想起什么,“前两天碰到珍婶,她问起你,还说她侄女刚从英国读书回来,想介绍你们认识……”
她一边说着,一边观察儿子脸色。
陈秉文扒饭的动作顿了一下。
“老妈,我现在忙事业,没心思想这些。”
“事业要紧,成家也要紧啊”汪巧珍嘀咕两句,见儿子不接话,只好无奈的转开话题,“好好,不说这个。汤好不好喝?”
“好喝。”陈秉文捧场地喝了一大口。
他理解母亲的心思,按照此时的习俗,他这么大的青年,很多人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不过,现在陈记多线作战,事关未来成败,他的确无暇分心于此。
饭后,陈秉文陪父母在客厅喝茶。
他看着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有些感触。
虽然不能让父母早起抱孙子,但可以让他们早点见到内地的亲人。
想到这,他放下茶杯,开口道:“老爸,老妈,有件事和你们说。”
二老都看向他。
“内地那边,政策最近松动了一些。我托华润的朋友在帮忙申请。
估计最快年底,慢则明年春天,应该能批下来。
到时候,我安排人陪你们回老家看看,探探亲。”
这话一出,陈国富和汪巧珍都愣住了。
汪巧珍手一抖,茶杯差点没拿稳,声音有些发颤:“真…真的?能回去了?”
“嗯,应该问题不大。”陈秉文点头,“主要是探亲,手续会麻烦点,但华润那边有渠道,能帮忙协调。”
陈国富深吸一口气,眼神复杂,有期盼,也有近乡情怯的忧虑:“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老家变成什么样,还有哪些亲戚在”
“回去看看就知道了。”陈秉文语气平静,“到时候多拍些照片回来。
等以后政策更宽松,说不定还能接外公外婆过来住段时间。”
汪巧珍眼圈微微发红,“好,好,能回去看看就好。你外公外婆要是知道,不知该多高兴.”
看着父母激动又感伤的样子,陈秉文没再多说。
安排父母回内地探亲,既是尽孝,也是他长远布局的一步棋。
通过这种私人渠道,能更自然地维系与内地的联系,为未来更深度的合作铺路。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0352/2837565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