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真理越辩越明,刀锋越磨越快!
推荐阅读:元始金章 我有无限死士,暴兵横推诸天 无尽海洋:从独木舟开始逃生 堑壕大栓与魔法 诸天,从小李飞刀开始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开荒:逍遥山农 斗罗:绝世之永世曦光 无头仙
腊月二十二,天没亮透,北京城的寒气能把人的魂儿给冻住。可前门大街已经挤满了人。卖炊饼的、挑担的、赶车的,都缩着脖子,开始了一天的营生。而一群明明可以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美美睡到大天亮的读书人,却往一个地方涌——江南会馆。
会馆门还没开,外面已经黑压压一片。都是穿着长衫的读书人,人人手里都攥着一卷黄纸,那是新出的《皇明通报》。
“开门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人群嗡地一下往前挤。门板刚卸下,人就涌了进去。会馆正堂瞬间被塞满,后来者只能挤在廊下、院里。
一个瘦高举子被人群推着,好不容易展开报纸,清了清嗓子,念出头版标题:
《天下为公,唯才是举——答卫道子诸君》
署名,朱思文。
堂内瞬间静了,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看报纸。
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搓了搓手,呵出一口白气。殿里炭火足,但他还是觉得有股子寒气从砖缝里往外冒。不是身上冷,是心里提着。
曹化淳悄步上前,低声道:“皇爷,报发出去了。这会儿,江南会馆该念上了。”
崇祯“嗯”了一声,目光落在摊开的另一份奏报上。那是朝鲜监国督师加急送来的,说黄台吉在朝鲜的“恩科”,就定在今早开考。
他指尖点了点那份奏报,没抬头:“朝鲜那边,也该开场了吧?”
曹化淳腰弯得更低:“是,时辰差不多。”
崇祯不再说话。他眼前仿佛看见两个考场:一个在北京,在天下人眼前辩道理;一个在汉阳,在刀尖下逼人写忠心。
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比黄台吉高明或不如——大明、建奴,各有国情不同啊!
现在,就看是大明的新政可以更快解决西北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是建奴的刀子可以更快从几百万朝鲜百姓手里榨取到足够的资源了
他深吸一口气,抓起朱笔,在一份关于漕粮海运的奏章上批红。
汉阳,昌德宫外。
李杭觉得自己的腿不是自己的了。站在等候入场的士子队伍里,他只能听见自己心跳,咚咚砸着耳膜。
天灰蒙蒙的,飘着细雪。宫墙高耸,投下的影子像一张巨口。八旗兵勇持刀立在两侧,枪盔下的眼神扫过来,比风雪还冷。
没人说话。只有脚步挪动的沙沙声,和偶尔压抑的咳嗽。前面一个老士子,身子一歪,直接瘫软下去。两个绿营兵上来,一声不吭把人拖走,雪地上留下两道痕。
李杭咽了口唾沫,喉咙干得发疼。他摸了摸脑袋,光溜溜的,辫子梳得顺溜。可心里那根辫子,好像总也梳不齐整。袖子里,手指死死抠着一块温润的玉佩,那是他上一次中进士时,父亲亲手给他系上的。
“搜身!”一个尖利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
范文程指挥着几个汉人包衣站在宫门口,挨个检查。笔砚、吃食、甚至衣带结扣,都要捏一遍。有个士子带的墨锭被疑心太重,当场砸开查看。
轮到李杭。他递上考篮,手稳得出奇。
范文程翻检着他的笔墨,抬眼打量他:“全州李杭?”
“是,学生李杭。”李杭垂首。
范文程没再多问,挥挥手。李杭躬身一礼,踏入那扇朱红宫门。门在身后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像关进了一个巨大的棺材。
江南会馆,声音越来越高。
那瘦高举子念到关键处,声音拔了起来:
“……卫道子言,宗室科举,必致强枝弱干,祸起萧墙。试问:大唐宗室,如李孝恭、李道宗辈,出将入相,岂非国之柱石!东汉诸刘,匡扶汉室,岂不如曹魏孙吴?防乱在制度,非在禁锢亲族!”
“好!”底下有人喝彩。
“肃静!听念完!”更多人喊道。
举子继续念,语速加快:
“又言科举乃天下公器,不可轻授。然则,公器之公,首在机会均等!今大明宗亲亦是大明子民,若独禁其科考之路,无异于先行剥夺其争竞之资格,此与公器之本意,岂非南辕北辙?开此禁,非授其官,而是予其机会,使之可凭本事与天下士子公平一搏。如此,方称得上一个公字!”
堂内像炸了锅。
“与天下士子公平一搏.”一个年轻士子连连点头,“道理倒是没错的。”
旁边一个老成些的摇头:“话说得漂亮,可宗室毕竟天潢贵胄,起点不同,如何公平竞争?”
角落里,一个陕西来的士子插话:“额看挺好!谁有本事谁上,总比某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强!”他话糙,引来一阵哄笑,也引来几道不满的目光。他又哼哼道:“这《皇明通报》开了读者评,额们也可以投稿评理是支持卫道子的,还是支持思文先生的,都可以写文章投了去!”
这话又引来一阵议论,不少气盛的读书人已经跃跃欲试了,好像根本就没想过什么因言获罪。
跑堂的伙计提着大茶壶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添热水,收铜板,脸上笑开了花。
这报纸,卖得比过年炮仗还火。
昌德宫,偏殿考场。
李杭坐在冰冷的条凳上,铺开试卷。题目只有一行字:
《论忠君顺上之道》。
殿内极静,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还有沉重的呼吸声。偶尔有人憋不住咳嗽,立刻引来监考清兵凶狠的瞪视。
李杭提笔,蘸饱了墨,却迟迟落不下去。
忠君?顺上?
他想起父亲,那个倔强的“南人党”老儒,至死不肯剃发。逃到乡下躲着,生了病也没地方买药,断气前,还抓着他的手,含糊念着“夷夏之防”。
他又想起昨日馆驿外,看见的那个安东金氏的金成仁.已经是全州府通判了,别提有多得意了。
笔尖的墨,快滴下来了。
他闭上眼,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一片发自内心的顺从。笔锋落下:“窃以为,忠君之要,在顺其政,从其令,绝二心。顺上之本,在体其意,遵其法,去私念……”
他写剃发易服,称之为“革除旧弊,焕然一新”;他写尊奉新朝,称之为“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他引经据典,却都是女真旧俗如何契合古道,字字句句,都在全心全意向大金献忠。
写到最后,他笔锋一转,竟洋洋洒洒颂扬起剃发的好处来:
“……剃发垂辫,非惟便于骑射,更在涤荡旧颜,以示归顺之诚。昔日冠带巍峨,不过虚文缛节;今朝辫发轻简,方显务实本色。沐浴天恩,从头开始……”
他写得很慢,每一笔都像在剜自己的心。额头上冷汗渗出,顺着鬓角流下,滴在纸上,他赶紧用袖子擦掉,不敢留下痕迹。
交卷时,他双手捧着,躬身递给范文程。范文程扫了一眼开头,目光在他那篇“剃发颂”上停留片刻,嘴角似有若无地动了一下,挥挥手。
李杭退出来,走到阳光下,身上有了些暖意,却觉得心中一片冰凉。
北京,乾清宫。
崇祯正听牛金星禀报舆情。
“陛下,士林反响热烈,‘读者评论’栏收到的来信,已逾三百封。”牛金星脸上带着兴奋,“虽仍有争议,但多数人认为陛下‘天下为公’之论,气度恢宏!”
杨嗣昌补充道:“各地报馆也传来消息,贩夫走卒亦有议论者。新政之理,确已播于市井。”
崇祯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
“黄台吉那边,有消息吗?”
曹化淳上前一步:“回皇爷,刚到的密报。朝鲜恩科……结束了。”
崇祯转过身。
曹化淳声音低了下去:“算日子,今日就应该结束了。据说,这次要取二百个朝鲜进士。参加考试的,都是已经剃了头的朝鲜士子”
殿内静了片刻,崇祯才开口,声音平静:“知道了。”
他走回御案前,拿起朱笔。笔尖悬在纸上,却久久未落。
他忽然想起后世史书上,关于“留发不留头”的记载。那血淋淋的一笔,终究还是提前落在了这个时空。只是换了个地方承受了!
汉阳,馆驿。
李杭回到住处,闩上门,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上。冷汗这才彻底透出重衣,浑身抖得像筛糠,然后又沉沉睡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忽然从梦中的故国醒来,外面突然传来嘈杂声,马蹄声、呵斥声、哭喊声混成一片。他爬到窗边,掀开一条缝往外看。
外面的天已经亮了,一队朝鲜绿营兵正押着几个士子走过。那些士子都被捆着,满脸是血,嘴里塞着破布,呜呜地叫着。
“冤枉!我是真心归顺啊!”一个士子挣脱开来,嘶声大喊,“我文章里句句是忠君之言!”
领队的把总一刀鞘砸在他脸上:“狗屁!你文中用‘胡’字,是何居心?带走!”
李杭猛地关上窗,心脏狂跳。他记得那个人,考前还与他讨论过经义,言谈间对大金满是敬畏。可一个“胡”字……
不知过了多久,敲门声响起。很轻,却像重锤砸在李杭心上。
他颤抖着打开门。门外是金成仁,手里捧着一套崭新的官袍和一顶官帽,帽后拖着一条油光水滑的辫子。
金成仁脸上堆满笑,声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李状元,恭喜高中!大汗亲点,您是本科头名!快换上衣裳,随我去谢恩!”
李杭愣在原地。高中?状元?他看着那顶带辫子的官帽,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可下一秒,一种极致的狂喜和恐惧交织着冲上头顶。他活下来了!不仅活下来,还得了状元!比起那些被拖走的人,他简直是得了天大的恩赐!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昌德宫方向,涕泪交加,用尽平生力气磕头高喊:
“大汗万岁!万岁!万万岁!奴才李杭,谢大汗天恩!大汗的恩情,奴才这辈子、下辈子都还不完啊!”
声音嘶哑,在空旷的驿馆走廊里回荡,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厉和……庆幸。
金成仁满意地看着他,把官袍塞进他怀里。
大汗的恩科,大获成功,已经取了二百多个忠奴了——都和金成仁一样,是朝鲜的书生,大部分还是两班子弟!
而几百里外的北京,关于“真理”的辩论,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9714/2837562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