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只要京西地产炒起来,大明就有救了
推荐阅读:元始金章 我有无限死士,暴兵横推诸天 无尽海洋:从独木舟开始逃生 堑壕大栓与魔法 诸天,从小李飞刀开始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开荒:逍遥山农 斗罗:绝世之永世曦光 无头仙
崇祯拿着吴伟业的折子,起初只是随手翻看。可看着看着,他敲着桌面的手指慢了下来,目光也定住了。
这吴伟业,果然是个明白人。奏折里没空谈什么强国大道理,句句都落在实处:怎么弄来银子,怎么招揽人手,怎么收服人心。条陈写得清楚:
“奉旨开发京西,头一等要紧的是城防。得筑城墙、设闸口,派京营精兵把守,严格盘查进出。不是宗室、勋贵、奉旨准许的大臣皇商和他们的家眷仆役,一概不准放行。”
看到这一条,崇祯心里便叫了声好。用一道高墙,在这乱世里圈出个安安稳稳的富贵窝。安全,才是那些王爷勋贵们最肯花大价钱的东西。
“在西山风景最好的地方,辟出一块地来建‘香山别苑’,作为陛下巡幸时驻跸的行宫。天下的藩王勋贵,可以在旁边择地建府,与天颜近在咫尺,荣宠无极。”
崇祯眼角微微一动。这一笔,真是点到了要害。把天子行宫也放进去,京西就不再是处普通宅院,成了“御苑之邻”。能跟皇帝做邻居,这份尊荣和安全,对那些藩王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且朕也正好在香山建个离宫.香山,那可是个好地方啊,距离讨厌的煤山又远.
“请设立‘京西官学’,延聘有名望的大儒,讲授经史和实用的学问。特别准许皇子、藩王的子弟、勋戚大臣以及有功的皇商子弟入学,一同求学上进,结下总角之交。”
崇祯心里暗喝一声彩。这可是超级学区房啊!让下一代的龙子凤孙、勋贵子弟从小一块儿念书,结下情分,这是在给几十年后的朝堂铺垫人脉。那些皇商巨贾,为了子孙能攀上这天大的机缘,挤破头也要在京西谋个立足之地。
“奏请在香山别苑,由司礼监或翰林院定期承办‘香山文会’、‘春秋射礼’,陛下可时常亲临,以示倡导。聚集天下英才,论经史,习骑射,以彰我大明文武并重之风。”
妙啊!崇祯心中赞道。这不再是死板的宅邸,而是要打造一个文体活动的高地。定期的高端聚会,皇帝偶尔现身,这不仅仅是玩乐,而是在缔造一种身份认同和圈子文化。
不愧是东林后继,最会玩小圈子了!
“除了藩王、郡王、勋臣的宅邸之外,京西地契只发三百张供给皇商,按照规制建造,先买的人能挑到风水好的地皮。”
崇祯点点头,物以稀为贵,这下不怕他们不来抢了。
“另外,京西那里,书院、银号、古玩市集、织造、酒楼等等都要备齐,住在里面的人足不出城,就能享尽天下的好东西。”
崇祯心道:这是把顶级的衣食住行都包圆了,只卖最贵,不卖最好。
但看着看着,崇祯觉得还不够。他提起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加了一行批语:
“着即增加一条:创设‘京西兴业堂’。此堂的设立,不是为了敛财,而是为了活财、生财。准许它广泛吸纳藩王、勋戚、海商、皇商的巨额资金,不设限制。凡是漕运、海运、军工、矿冶甚至海外拓殖等有利于国计民生、能获得厚利的营生,无论是户部工部呈报,还是豪商巨贾提议,经过兴业堂评议妥当,都可放入项目池,供出资方选择投资。盈亏自负,风险自担,朝廷为其征信背书。使天下的死钱,化为活水,奔涌于国计民生的干渠。
更可效法古人的智慧,用未来之收益,解决眼前的困难——譬如,将来若要兴师讨虏,便可凭辽东未来收复的土地和俘获为抵押,发行‘平虏债’、‘征东券’,从兴业堂募资。如此,朕若有用兵的需要,就多一个灵活的财源,少一分加赋的压力,更可让天下人的利益,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连。”
写完,他放下笔,心里盘算着。这“兴业堂”要是建成了,就不仅仅是圈钱的池子,更是点石成金的手段。它把那些勋贵富豪埋在地窖里的银子挖出来,引导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为了自己的利钱,会比谁都关心漕运是否畅通、工坊是否高效。
将来真要大战,或许就不用只指望那干枯的国库和惹得天怒人怨的加派了,而是可以发行国债,甚至可以为战争拉风险投资——东北可以开垦的耕地那么多,花钱入股,打赢了分田回头问问刘月英,看看这买卖有没有的做?
就在这时,两份分别来自陕西和辽东的急报,被一个司礼监太监几乎小跑着送了进来,像两瓢冷水,迎头浇下。
周王朱恭枵站在延安府衙的院子里,袍子下摆沾满了泥点和发黑的血迹。他刚处理完一场乱子。
闹事的不是饥民,是守城的营兵。
几个饿急眼的兵卒为了抢粮,冲撞了韩王府的粮仓。带队的把总压不住场面,他只好亲自带着王府护卫赶去。
当时场面已经失控。领头闹事的一个哨官挥着腰刀吼:“王爷家粮仓都堆满了!为啥还要饿死当兵的!”
周王赶到时,管粮仓的小吏已经被砍伤,地上淌着血。
他没多话,直接让护卫放箭,射倒了三个冲在最前面的乱兵,这才稳住局面。血溅在仓房的土墙上,腥气混着尘土味,直冲鼻子。
空气中的血腥还没散尽。他抬头看天,天色昏黄。不是天黑,是蝗虫遮天蔽日地飞过来了。
地里的苗早被啃光了。百姓蹲在自家门口,眼神直勾勾地看着,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亲随快步送来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王爷,京城来的。”
周王回到屋里,凑着油灯看。是崇祯的密旨,还附了那份《京西规划纲要》。
起初他眉头紧锁。看到“香山别苑”、“京西官学”这些字眼,一股火气直冲脑门。
“京城的老爷们!尽搞这些虚的!陕西都快人吃人了!”他差点把奏折摔在地上。
但他强压着火气往下看,看到崇祯加批的那条“兴业堂”,特别是“拿辽东将来收复的土地作抵押,发行平虏债”时,他猛地站起身,动作太大带倒了身后的椅子。
他在冰冷的砖地上来回踱步,呼吸急促。
“妙啊!陛下圣明!这真是……剜疮疗毒!”他喃喃自语,眼里既有希望的光,又带着沉重的忧虑。
他心里飞快地盘算:
秦藩、韩藩……这几个王府,地窖里埋的白银何止百万?都是死钱!要是能投进“兴业堂”,就是活水!
王爷们要是离陕,围积的粮食肯定要放出来,正好赈灾!
一个王府上下几千张吃闲饭的嘴,走了以后陕西能省下多少粮食!
但随即,他的脸色更加凝重。
“可这些王爷临走前……”他盯着跳动的灯焰,“怕是会变本加厉地搜刮地皮,凑足盘缠。陕西的民怨,恐怕要像火山一样爆发……”
这安抚弹压的重担,这千秋的骂名,都要落在他肩上了。
他深吸一口气,坐回案前,铺纸磨墨,开始写密奏。笔迹时而急促,时而沉重。
他不仅详细说明了“化死钱、放存粮、减人口”三样好处,更直接预判了执行中会遇到的动荡,并立下军令状:
“臣会亲自去各藩劝说,促成此事。期间若有骚动,臣一力镇压!所有罪责,臣来承担!只望此策早日成功,为陛下分忧,为陕西百姓谋条活路!”
写完,用印,封好。他走到院中,夜风刺骨。
“阵痛难免……但长痛,不如短痛。”
……
沈阳汗宫。
已经从朝鲜凯旋而归的黄台吉坐在上首,听范文程禀报。
“大汗,朝鲜八府清理逆产已完成。共抄没逆党田产七万三千顷,均已转为官田。今岁秋粮,预计可增十五万石以上。”
黄台吉眼皮微抬,嗯了一声。
范文程继续道:“新编朝鲜火器营两营,配鸟铳两千杆。俘获及归顺的熟练炮匠四十七人,已悉数编入平壤铳炮场。”
多尔衮随即出列:“大汗,辽南耀州、海州等处堡寨已加固完毕。新铸成红衣大炮、佛郎机各型火炮二十余位,俱已部署到位。另据探马急报,明军在复州、岫岩城一带调动频繁,民夫云集,像是在抢修一种西法棱堡。”
黄台吉站起身,不紧不慢地走到那幅巨大的舆图前。他拿起一枚令箭,先重重地插在辽西锦州的位置。
“粮食,大部运往辽南。多尔衮。”
“臣在。”
“秋熟之前,你与阿济格、多铎,统兵四万,兵锋直指锦州。不必强攻,但要围得似铁桶一般。”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要多掘壕堑,广立营寨,做出长期围困、志在必得的架势。”
多尔衮心领神会:“大汗的意思……是逼崇祯从关内不断调兵输饷,耗干他的元气?”
“不错。”黄台吉嘴角露出一丝冷笑,“锦州是辽西的门户,是山海关的屏障。他绝不会坐视不理。朕要看他能往辽西这个无底洞里,填进多少银子、多少精兵!”
接着,他将令箭移至辽南复州一带。
“代善。”
“老臣在。”大贝勒代善应声。
“你坐镇辽南。告诉前线诸将,对复州的黄得功、岫岩的毛文龙,改强攻为袭扰。多派精骑,截其粮道,焚其屯田,疲其军民即可。”
他转过身,目光如刀,扫视着帐下诸王贝勒。
“辽西是虚张声势,吸其血肉;辽南是不断放血,缠其手足。崇祯小儿不是想在京西搞什么‘兴业堂’,弄钱打仗吗?”黄台吉的声音带着讥讽,“孤倒要看看,是他聚钱的速度快,还是朕耗他钱的速度快!各旗回去,加紧操练,秋熟即发兵。散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9714/2837561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