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各司其职 巢湖工委的抗战风云
推荐阅读:少年派里的咸鱼生活 我以神话铸长生 从战锤开始劫掠诸天 魔法傲世录 开局复活虚空大帝,至尊们人麻了 全球惊悚:只有我听到诡异心声 民间禁忌实录 规则怪谈之全民逃杀 真实骑砍游戏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在槐林嘴这片土地上,交错的水系编织出独特的地理脉络,也成为了抗日斗争的特殊舞台。这里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马尾河水系,另一条则是十字河。
十字河上,一座古石拱桥横跨两岸,它静静地伫立着,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战火的洗礼。这座十字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槐林嘴历史的承载。而马尾河蜿蜒于南边,在其流经之处,设有马尾河渡口。渡口上,摆渡人日复一日地往返于两岸,迎来送往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与货物。从马尾河渡口往北,顺着兆河的流向,便来到了井字港。再往前,便是小魏村依巢湖岸边而居。小魏村不远处,便是大魏村,两个村落仿佛两颗明珠,镶嵌在巢湖之畔。沿着巢湖继续前行,便能看到如今名为圆照寺的巢湖庙,这里香烟缭绕,寄托着当地百姓的祈愿。
从巢湖庙往东,是杨泗沟,河水潺潺流淌。顺着杨泗沟再往前,就到了黄林头。黄林头之后,便是高林,高林附近的班家巷和高林桥,成为了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继续往东北方向,便是山边,那里山峦起伏,为游击作战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魏木匠和徐吉标便活跃在这片区域。他以小魏村为根基,凭借船舶登记所掌控水上交通,以槐林嘴街上的茶馆和澡堂子作为秘密联络点传递情报。他熟悉每一处水域、每一个村落,利用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日伪军展开周旋。
然而,日伪军也逐渐意识到这片区域的重要性,对这里加强了管控。他们在各个渡口、桥梁设卡盘查,妄图切断新四军的联络与物资运输。在这艰难的局势下,魏木匠与当地的抗日力量并未退缩。他们借助十字桥、马尾河渡口等关键地点,巧妙地躲避敌人的搜查,继续传递情报与物资。摆渡人也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利用往来两岸的机会,为新四军传递消息。
小魏村和大魏村的村民们,在魏木匠的影响下,纷纷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他们有的为新四军提供藏身之所,有的帮忙运送物资。而巢湖庙,虽表面上是供人祈福之地,实则也成为了抗日力量暗中联络的地点之一。在杨泗沟、黄林头、高林桥等地,新四军与当地百姓相互配合,依托复杂的地形,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战斗。这片看似宁静的水乡,实则处处涌动着抗日的热潮,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人们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书写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1942 年 1 月,寒冬的气息尚未消散,抗日斗争的形势却愈发紧迫。为了在巢湖北岸开辟游击区,打通一条至关重要的交通线——连接新四军二七师,途经巢湖、周家瞳、烔炀、肥东至定远,中共合巢工委及武装排遵照七师政委曾希圣的指示,与在巢湖水上及高林桥一带活跃的程明远部进行了合并。
这次合并意义非凡,两支抗日力量如同两股洪流汇聚在一起,共同组建了中共巢湖工委。工委领导班子阵容强大,书记由岳严(严佑民)担任,程明远出任副书记,委员包括杜大公、宣济民、周心抚、宋浩明。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巢湖独立营,营长为桂俊亭,政委由程明远兼任。后来,营教导员一职由杜大公接任。巢湖独立营紧紧跟随巢湖工委的行动步伐,在这片土地上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并且隶属于皖中区党委领导。
合并后的中共巢湖工委,犹如一颗坚强的心脏,为巢湖北岸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们以巢湖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群众资源,有条不紊地推进游击区的开辟工作。在工委的领导下,巢湖独立营的战士们斗志昂扬,积极执行各项任务。他们时而穿梭于巢湖的水域,打击日伪军的水上运输线;时而深入高林桥周边的村落,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据点。
而工委的领导们,也各施所长。书记岳炎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斗争经验,统筹全局,制定战略规划;副书记程明远则凭借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在联络各方力量、开展游击活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杜大公、宣济民等委员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工委的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这条新交通线的开辟,不仅加强了新四军二七师之间的联系,更为物资运输、情报传递提供了重要保障。
岳炎则发挥自身擅长侦破的优势,亲自带领侦察队长张杰深入敌占区,专门惩处那些为虎作伥的汉奸,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让民众看到了抗日力量坚决的态度。宣济民专注于调查摸底巢湖周边湖匪的动向,为后续对湖匪进行教育统战工作做足铺垫,期望能将这股力量纳入抗日阵营,壮大抗日队伍。桂俊亭则一心扑在部队军训上,通过严格的训练,提升战士们的战斗素质,为保障各部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基础。杜大公则负责组织建设和后勤工作,为整个工委和独立营的运转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物资支持。
程明远和岳炎在巢湖地区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便将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他们的努力成果显著,焦湖南北岸的老百姓都切实感受到了变化。在新四军的有力抗击下,才让这片土地有了相对的安宁。
1942 年春,为了突破日伪的紧缩政策,扩大抗日根据地,确保新四军二七师之间交通联络顺畅,中共皖中区党委做出重要决策。以巢湖工委为基础,在巢合庐游击区筹备成立中心县委。5 月,中共巢合庐中心县委在巢湖高林桥班家巷村正式宣告成立,程明远担任书记,宣济民、杜大公(兼任组织部长)、周心抚、宋浩明为委员,中心县委直属皖中区党委领导。
同一时期,为进一步扩大新四军在皖中地区的影响力,1942 年 4 月,经皖中区局批准,中共皖中边区党委成立。何伟任书记,李步新为副书记,周心抚成为委员。
程明远始终坚守在巢合和巢庐之间,领导着当地的抗日工作,为实现抗日胜利的目标不懈努力。他坚信,只要全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服从组织安排,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战胜敌人,迎来光明。
1942 年,在那动荡不安的抗战时期,程明远的妻子方毓芬从巢北乘船前往巢南,途中在焦湖遭遇六头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方毓芬饱受颠簸惊吓,身体不适。当地有个土方,用红糖烧姜汤,趁热喝下,再用被子捂住发汗,便能缓解不适。程明远得知消息后,赶忙叫人从巢城买了两斤红糖。他不仅关心自己妻子,还派人给桂林栖的妻子曾余送去一斤,尽显体贴与关怀。
在工作方面,程明远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桂林栖。当时桂林栖致力于组建白湖独立营,程明远为其提供人力、枪支等关键资源,帮助他把独立营的架子搭建起来。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岁月里,他们都曾为了共同的抗日事业努力拼搏,而这份曾经的情谊,也成为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一部分。
在 1942 年那风云变幻的抗战岁月里,巢南山区游击队与巢湖的水上游击队宛如两把利刃,相互配合,在敌伪顽的重重包围中,展开了一场场充满智慧的较量。
巢南山区,地势险峻,峰峦叠嶂,为游击队提供了绝佳的隐蔽与伏击场所。山区游击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茂密的山林间穿梭自如。他们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利用陡峭的山势和茂密的植被,巧妙地袭击小股敌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防不胜防。队员们犹如灵动的山豹,迅速出击又迅速撤离,敌人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已遭受打击。
而巢湖之上,水上游击队则凭借着对水域的了解和灵活的船只,在这片广阔的水面上纵横驰骋。他们巧妙地伪装船只,有时扮成普通的渔民,在日伪军的巡逻间隙,悄然靠近敌人的水上据点,发动突袭。有时则埋伏在湖湾处,等待敌人运输物资的船只经过,给予其沉重打击。
当面对大规模的敌人围剿时,巢南山区游击队与巢湖的水上游击队便紧密配合。若敌人从水路进犯,水上游击队会在水面上巧妙周旋,利用船只的机动性和水网的复杂性,将敌人引入山区游击队预设的包围圈。山区游击队则提前在山上隐蔽待命,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与水上游击队前后夹击,让敌人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反之,若敌人从陆路进攻山区,水上游击队就会在巢湖周边扰乱敌人的后方补给线,切断敌人的退路。山区游击队则利用熟悉的山路,与敌人展开游击作战,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一次战斗中,日伪军联合当地的顽固势力,企图一举消灭巢南地区的抗日力量。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从水路乘船而来,另一路从陆路浩浩荡荡地向山区进发。巢南山区游击队和巢湖的水上游击队提前得知情报,迅速制定作战计划。水上游击队在湖面上佯装败退,将水路的敌人引入一处狭窄的湖湾。同时,山区游击队在湖湾附近的山上设下重重埋伏。当敌人进入湖湾后,水上游击队迅速掉头反击,与山区游击队一起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一时间,枪声、喊杀声响彻湖湾,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而对于陆路进攻的敌人,山区游击队则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破坏道路,延缓敌人的行军速度。水上游击队则派出精锐小队,绕到敌人后方,袭击敌人的补给部队。在两路游击力量的紧密配合下,敌人的这次围剿行动彻底失败,狼狈而逃。
巢南山区游击队与巢湖的水上游击队,通过一次次的协同作战,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伪顽的嚣张气焰,还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展壮大,让当地百姓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成为了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两把尖刀,为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未完待续)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12/3562438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