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同心共志!
推荐阅读:太子殿下今天破戒了吗 斗罗:五雷震鼓,吾乃雷道帝君! 妖天子 一夜倾城:惑国蛊妃 转生岩王爷,你说这是斗罗大陆?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限时婚宠:腹黑老公请敲门 仍能情深爱上 重生之按摩师的自我修养 解甲归田:家有麻辣妻
永乐时期的内阁,实在谈不上什么权势。
谁会对最高等级只有正五品的官员生出敬畏之心吗?
整个明朝,从仁宗时期开始提高内阁大学士的地位。
但实际上,除了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其余时期,内阁大学士在六部尚书面前,都矮至少半头。
大明王朝前期最有名的于谦,就从来没进过内阁,而是以兵部尚书掌国朝事。
而永乐时期的内阁,别看经常能参加廷议,但还是纯粹的秘书顾问。
是以,现在的内阁中,没有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别和概念,最多只是抱团而已。
没有最关键的票拟权,是否能够影响国家大事,全看阁臣自身的能力。
但为什么永乐时期的内阁影响力,比后面成化、弘治、正德已经渐渐拥有实权的内阁,还要大很多呢?
因为现在内阁中的胡广、杨士奇、杨荣,直白的说,内阁包括李显穆,都是宰相之才。
内阁大学士本就是大材小用。
即便是朱棣这么难侍候的皇帝,这些人也能安稳度过,甚至影响国家大事。
而李显穆。
最大的优势就是皇帝对他是比较信任的,甚至可以说在内阁中,也是独一份的信任,这份信任是从其父辈就开始培养的,远不是其余众人可比较。
是以除了不得不和李显穆作对的胡广,其余人都不会如同排挤王艮那样明目张胆的排挤李显穆。
杨士奇甚至主动起身帮李显穆从角落中,将一把椅子搬过来。
李显穆道谢。
杨士奇依旧神情淡淡,杨荣却微微松了口气,他是生怕杨士奇和李显穆依旧针锋相对,二人都是太子党的大将,若是争斗起来,太子便要危矣。
杨士奇的思绪已然飞到了前几日,在衍圣公事结束后,李显穆往曲阜而去,他则很少见的被太子相召。
虽然他是东宫的属臣,但他和太子的联系是非常少的。
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太子都不希望皇帝将二人联系起来,这样对二人都不好。
那一日,朱高炽很是严肃的对杨士奇说道:“卿一向心向孤,孤感激不尽,如今情势艰难,这份真心更是难得,但李明达,是孤的血亲,亦是李忠文公的后裔,他的存在很是重要,希望卿日后能够摒弃私怨,孤定感激不尽。”
杨士奇记得自己几乎没有犹豫的答应了,“殿下之言,微臣知晓,当日乃是微臣之过错,如今已然自省,有劳殿下担忧。”
那日从东宫离开后,杨士奇就知道,李显穆亦是站在太子身后的铁杆,太子对此颇为信任,在如今态势下,不能够相争,只能够合作。
今日在内阁中示好,便是一种表示。
李显穆对杨士奇的示好,亦给予了友好的回应,当今应该众志成城,对抗汉王。
方才经历了几件大事,朝廷中并无太过紧要之事,只有一些日常工作。
待当值之日结束后。
李显穆走慢了几步,杨士奇便知晓李显穆有话要说,亦落在了后边。
李显穆边走边道:“下个月陛下便会往北京动身了,最迟在明年,就会开始北征。
北征时,陛下可能会带我北征。
汉王亦会随从北征。
那时朝廷中便是太子监国,这是汉王的机会,如果杨学士是汉王的话,会如何做?”
杨士奇微微皱眉。
汉王的机会?
他脑海中闪过了无数历史上的事例,而后凝重道:“你是说汉王会乘机在陛下面前构陷太子?”
李显穆一甩袖,冷然道:“这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为什么明知让皇子见识民间疾苦是件好事,可自古以来太子都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要时时刻刻待在皇帝身边,而不去见识民间疾苦呢?
为什么天家父子不能相见总是会酿成惨案?
汉朝的巫蛊之祸,虽然本质上是因为汉武帝忌惮太子,但太子刘据造反不就是因为被江充等人隔绝内外而导致吗?
现在陛下主动离开了京城,而且打仗之事,谁也不知道多久,一个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亲王,时刻陪伴在皇帝身边。
而太子远离皇帝,在数千里之外。
难道不会出事吗?”
杨士奇不得不承认,李显穆说的很对,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可似乎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太子离皇帝近一些,但总不能皇帝和太子都出去,那如果真的出了事,才是悔之晚矣。
“明达认为应当如何做?”
“我随陛下北征,若是汉王构陷时,我知晓,定然会为太子辩驳,是以北征之时,你不必忧心。
你必然会留在京城中,最关键之处,在于让太子做太子该做的事,不能做的差,让皇帝不满意,也不能做的好,让皇帝太满意。
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太子就是太子,恪守那些铁律,绝不能犯。
这些事我北征前,会和太子再说一次,但太子毕竟天潢贵胄,在某些地方是不如杨学士的,所以需要杨学士查缺补漏。”
李显穆的声音带着丝丝肃然。
“明达对在下似乎很是重视,太子党中有吏部尚书这等九卿天官,在这其中,我似乎不算是什么重要的人物。”
李显穆嗤笑道:“势位纵然重要,可位置和人却更是关键,你虽然只是五品官,却处于内阁这个关键时刻可以进言皇帝的地方。
很多大势,仅仅一言就会发生变化。
况且杨学士和那些科举上来的书生,可颇为不同,在市井中摸爬滚打,而能够卓然于世上,乃是真正的人物。”
杨士奇眼中闪过晦暗之色,抬头和李显穆对视,一时之间却不知道,谁的瞳眸更加幽深。
李显穆这句话,内里含义却很深,只要了解过杨士奇的经历,都不会小觑这个人。
杨士奇是个天才,他出生在元朝时期,那还是至正二十五年,然后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四处奔走,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五岁的时候就背会了《大学》全文。
洪武四年,他母亲带着他改嫁,他才终于有了继续读书的资本,可惜好景不长,洪武朝的官总是难做的,他的继父很快就被贬了,他的前半生就在这种艰难之中度过。
他在许多地方当过教书先生,甚至还当过一些小官,在当这个小官时,他弄丢了官印,然后他没有丝毫承认错误的想法,直接跑路当起了逃犯。
他就这样流浪了二十年,他是真正的在最底层厮混过的人,他了解几乎整个底层是什么样子的,那些最普通的贩夫走卒,每日里怎样生活,又经历着怎样的苦难。
其中又有多少的奸猾。
他甚至算是跑过江湖的,除了和那些良民打交道外,那些地痞流氓小混混,他接触的同样不少。
他的前半生就在和这些人打交道,与其同时,他一直在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这让他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朝廷上的那些大人物,说来和那些普通的市井小民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不过一个争的是权力,一个争的几枚铜板。
无非朝廷上的大人物,人品更低劣一些,更不懂得满足。
正如李显穆所说,经历过这些的杨士奇,注定是个精通阴谋算计的人。
“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乘时而变,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杨学士正是这样的英雄啊。”
杨士奇没想过李显穆对他的评价竟然这么高,把魏武帝的话竟然带了过来,“明达谬赞了,我不过是一小吏耳,为诸英雄作配尚且不配,实在当不起如此称赞。”
“听闻太子曾经想要赐给杨学士一座豪宅,可学士却拒绝了,说自己有房子住。
这世上怎么会有人不喜欢豪宅呢?
学士是深谙低调之道,知道自己拿了这座豪宅就会被汉王所关注,若是我那解叔父有学士的几分功夫,想必便不会落到被贬黜的下场了。”
李显穆笑着说完这番话,负着手离开了这里。
杨士奇望着李显穆远去的身影,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若李显穆知晓我曾经之事的话……”
杨士奇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通晓阴谋,擅长算计,可他却不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在最清贫的日子,他始终都坚守着底线,甚至还会接济更清贫的朋友。
他内心实在是坚韧至极。
他为何选择太子效忠,因为他从太子身上看到了仁,他见识过最底层的惨相,实话说,他不喜欢洪武皇帝和当今陛下,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
太子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很少见的拥有仁慈之心的人,他相信朱高炽未来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帝,或许没有那么盛大的功业,可天下一定会庆幸,有这样一位皇帝坐在大明的皇位上。
从他选择了太子这一刻,他就从来没有想过背叛,所以李显穆和杨荣说夺嫡之争关键,太子也表态不愿意让他和李显穆相争,他便立刻算了。
“李显穆,看来你已经知道,有些事不算结束。”
杨士奇沉默。
他的确很有才华、很有能力,可依旧不能忽略的是,他是个没有功名的人。
连秀才都不是,遑论进士。
建文年间,建文帝召集儒生编纂太祖实录,他得到了机会,而后凭借扎实的功底,得到了方孝孺的赏识,一跃而为太祖实录的副总裁。
有了这份经历,他才能在稍后的永乐朝,成为内阁阁臣。
方孝孺算是他的恩主,没有方孝孺就没有他的今日。
建文帝和方孝孺的下场都很惨,他并没有为之陪葬的想法,尤其是在阙前问罪之后,他最后一丝想法也散去了,心中有了更大的抱负。
有关于方孝孺之事,他全部压在了心底,指责君父不是他会做的事情。
但很快他就发现,此事和李祺脱不开干系,甚至可以说是李祺一手主导。
对于这个发现,怀恨在心倒是不至于,他和方孝孺的感情没有深,但心中一丝淡淡的恶感由此而生。
再加上他本就不喜欢李祺改动朱子之学,排斥心学。
还有李祺振作北人儒学,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杨士奇知道,双方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这份恶感,一直延续到了李显穆身上。
于是才有了衍圣公事的廷议上,他突然开口攻讦李显穆之事。
无数念头闪过他的脑海,最终只停留下太子仁慈的面容,杨士奇叹了口气,“终究是我错了,却不可一错再错。”
自语罢,向着宫外快步而去。
李显穆单手负在身后而行出宫外,他相信杨士奇能想明白这其中之事。
杨士奇虽然不是个赤诚君子,可却有君子的坚持和智慧,如今他们都是太子党,他们二人联手,扶保太子之位不堕,乃是最关键之事。
其余什么恩恩怨怨,都可以日后再算。
等到太子登基后,汉王党被清算,那太子党的分崩离析,本来也是正理。
等到那时,即便是朱高炽,大概也不会再拦着他们争斗了。
李显穆登上了公主府的马车,望着那一轮斜下的夕阳,照在皇宫的红墙之上,如同往常,那琉璃瓦上,折射着夕阳光彩。
眼前是巍峨的宫城,他脑海中却浮现出了夕阳落在秦淮河畔的好风光。
波光粼粼,一夕照水,满目橘红,宛如金红之血洒落在江面上,充斥辉煌流连之意。
“金陵好风光,日后便难见了。”
李显穆叹息道,他在应天长大,看惯了江水滔滔,见多了秦淮河上的烟花人间。
等到朝廷迁都至北国后,这故乡之景,便只在梦中了。
“走吧。”
李显穆放下了车帘。
————
有关于李显穆和杨士奇间的这段对话,并不曾记载于史书上,是近日才由李氏家族解密。
在明史上曾记载着“显穆入阁,士奇甚礼之,遂同心以图国事”,但我们都知道,就在不久前的衍圣公之事上,杨士奇才刚刚攻击过李显穆,过去我们曾以为这是明史在为尊者讳,如今对应这番对话。
我们不得不感叹,古往今来伟大的政治家,总是不缺少谅解的勇气,以博大的胸怀,将过去的恩怨付于笑谈之中,为了更加伟大的目标。
仁宗朱高炽,同时拥有这二位同时代最顶级的臣子,何其之幸!——《中国·大明》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9096/2837575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