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194章 强势的赵策英!北伐!(二合一)

第194章 强势的赵策英!北伐!(二合一)


河州,定羌寨。

    时值五更,天晓在即。

    燎燎篝火,烈烈长燃。

    “咚——”

    “咚——”

    “咚——”

    战鼓长鸣,声震四野。

    山川起伏,兵戈如林。

    十万蕃汉屯兵,作三十六方阵,持弓列矛,举刀提盾,肃然峙立。

    朔风吹过,旌旗猎猎,一片肃杀之气。

    校台。

    左右皆有五丈牙旗,上首设有一丈许长案,摆放牛、羊、猪三牲,供奉着一尺许石人,石人着冕旒冠,垂衣裳,手执书卷,长臂垂落。

    供奉之人,却是黄帝!

    主帅江昭,着山文甲,披青罗袍,凤翅兜鍪,手扶佩剑,渊渟岳峙,面色肃然。

    除此以外,张方平、章衡、王韶、种谔、包顺、郑晓、张鼎几人,皆是立于筑台之上,肃立一角。

    战鼓越发激昂,号角长吟。

    “众将士!”

    一声长吼,鼓声、号角顿消,落针可闻。

    “西夏李谅祚,实为小儿之辈!”

    “自其主政以来,西夏悖逆,竟敢举豺狼之兵,践踏我熙河热土!邈川、陇朱黑、循化几地父老,皆盼望盼王师解悬!”

    江昭大手一挥,长剑出鞘,剑指朔方。

    “嘉佑八年,本帅奉旨入边,率两万士卒,一举拓取两千里山河!”

    “而今,十万大军入边,岂惧李氏小儿?”

    长剑指天,江昭激越道:

    “李谅祚之恶行,罄竹难书,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中仇恨,不报者誓不为人!”

    “趁此良机,当北上伐罪,复我山河!”

    “甚至于,开疆拓土!”

    “哗~!”

    “哗~!”

    大军誓师,本该肃穆无声。

    要是大头兵,那就更是不该发出响动。

    然而,这句话一出,不少士卒却是下意识的发出些许声响,意欲附和。

    无它,小阁老是真的能开疆拓土!

    小阁老入边,征战士卒是真的能发财!

    校台,举目望去,可见士卒士气高昂。

    江昭振臂一挥,大喝道:“本帅,受天子重托,总掌熙河、陕西二路军政!此番出征,目的唯有一个——”

    慕然,他拔剑一挥,三牲之一的猪首便垂落下去。

    鲜血挥洒,殷红一片。

    “杀!”

    字字如铁,掷地有声。

    “杀!”

    “杀!”

    “杀!”

    高昂士气,一经引动,彻响长天。

    鼓声震动,号角长啸。

    十万屯兵,长矛上举,肃杀遍天。

    单单一个“杀”字,足足喊了六十息有余,不见丝毫势弱。

    首领包顺一惊,暗自“嘶”了一声。

    这凝聚力?

    十万屯兵,要想吼出“震彻天地”的气势,其实并不难。

    毕竟,十万之众,规模实在太大。

    即便十人有九人都偷懒,那也还有一万人附和长吼。

    长吼三五息,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难的是持续性的长喊。

    要想达到持续性长喊,起码得有两个要求:

    其一、真的鼓动了士气。

    大军誓师,不少士卒都会象征性的喊几声,也即给主帅一点面子。

    要想持续长喊,那就得真的让士卒心中受到鼓舞,平添干劲。

    其二,士卒信服主帅。

    简单的鼓动士气,顶了天就喊上一二十息。

    五六十息,绝非是简单的鼓舞士气可以达到的程度。

    无论是谁,真的大喊上几十息,肯定嗓子干涩不舒服。

    而士卒之所以持续喊,那就是纯粹的给主帅面子。

    更确切的说,那叫信服!

    包顺暗自一惊。

    江子川,影响力这么大吗?

    “诸军听令!以战止戈,就在今日!”

    “此战!必胜!”

    “必胜!”

    “必胜!”

    “必胜!”

    声声怒吼,震彻云霄。

    单是提振士气的口号,就喊了百十息而不见衰弱。

    “以主帅的声望、履历、功绩,闻之者无不心生钦佩。”

    “服众十万,不足为奇。”

    包顺身旁,王韶见他惊诧,不禁出声解释道。

    嘉佑八年,实为百年国祚以来唯一一次开疆拓土!

    开疆拓土,不世功勋,“江昭”二字早已传遍天下。

    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大都能说上一些关于江昭的事迹。

    文可治国,武可开疆。

    这样的人物,自是受到社会的推崇。

    对于屯兵士卒而言,“江昭”二字就更是意义非凡。

    屯田之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头兵。

    熙河开边,大头兵人均五六十亩田地。

    须知,这可是五六十亩。

    五六亩地就可养活一人,五六十亩地足以让屯田士卒过上“富足”的生活。

    如今,举兵北伐。

    要是这一次也积攒几十亩地,那可就是百亩地。

    百亩地,那可就是富农!

    说不上逆天改命,但也差不了多少。

    如此,怎能让人不信服?

    这是真能发财!

    包顺了然,默默的望着。

    紫袍飞扬,江昭负手立于校台,如孤峰擎天。

    十万士卒,肃杀惊天。

    誓师之声,长久不息。

    中军大帐。

    丈许长案,上置一幅“大周-西夏-吐蕃”堪舆图。

    江昭、王韶、章衡、种谔四人围聚,不时指指点点。

    自四人以下,文武分列。

    武将约莫三十人,以张鼎、包顺、郑晓、姚兕、杨文广、郭逵几人为首。

    熙河开边,受益了一批文臣,自然也有相应的武将受益。

    除了王韶、顾廷烨、种谔几人一跃而起以外,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老一辈武将趁势而起。

    一如姚兕、杨文广、郭逵三人。

    姚兕是平民子弟,擅长射箭,深谙领兵之道,一步一步爬到五品武将的位子。

    杨文广是杨家将三代核心子弟,忠武侯“杨六郎”杨延昭之子。

    即便杨家将已经衰落,但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杨文广走武将路,可谓相当顺畅。

    郭逵曾是殿前司侍卫,治平二年拜从五品枢密都承旨,入边为官。

    这几人,都是近几年的边疆兴起人物。

    文官一方,亦是三十人左右。

    以安抚使张方平、副使许志二人为首。

    章惇、薛向、沈括、曾布几人,都是任职一州知州,需得治政一郡,却是没法入帐。

    “除了邈川、陇朱黑、循化三大城池以外,近来还添了一座大通城。”

    江昭沉吟着,徐徐道:“这便是四座城池。乐州疆域,沦陷了七成以上。此地,也是西夏主力聚集之地。”

    “沿着乐州向下,兰州也有不少西夏士卒,但都没有攻下城池,规模不大,难成气候。”

    “要是不出意外,兰州的西夏士卒主要是起先锋作用。”

    “就局势而言,并不难破。”

    “要想肃清疆域,无非是沿着河州往上,清理兰州疆域,沿途压制西夏大军,让他们不得不聚集于乐州。”

    “最终,于乐州大战,一决胜负。”

    王韶认可的点点头。

    西夏李谅祚御驾亲征,目的并不难猜,无非是要沿着乐州、兰州、河州往下打通,延到青唐。

    如此,蕃夏有了联系,就能联合起来,一齐抵抗熙河边军,并试着一点一点的抢回疆土。

    王韶指了指叠州以北、以南两地,缓缓道:“除了西夏的李谅祚以外,董毡、木征都得重视一二。这两大部族,合在一起起码能掏出六七万大军。”

    “嗯。”

    江昭点头,负手沉吟。

    约莫十息,陈述道:“以目前的局势而言,要破局并不难。”

    “以耗为主。”江昭定性道:“稳打稳扎,步步推进。”

    章衡了然:“西夏几百万人口,行全民皆兵之策,十人就有一人是士卒。”

    “契丹、陕西、回鹘,都围着西夏。”

    “单是常驻边疆的西夏士卒,就有足足十万之众。”

    “以西夏的国力,的确是耗不起。”

    几人齐齐点头,认可这种说法。

    单是常驻边疆的兵力,就得足足十万左右。

    要是算上境内的兵力,起码是三四十万士卒。

    大周冗兵,西夏也丝毫不差,甚至更甚。

    大周五千万人口,百十万士卒,好歹是五十口人腾出粮食养一张嘴巴。

    西夏三四百万人口,三四十万士卒,相当于十口人腾出粮食养一张嘴巴。

    农耕时代,十口人养一张嘴巴,何其吓人。

    这样的消耗,非常恐怖。

    这也怪不得西夏常常南下。

    要是不南下夺取一点物资,西夏是真不一定能够维持住国内的消耗。

    如今,为了征伐熙河路,李谅祚御驾亲征,又是平添十万大军的消耗。

    战时紧急运输,物资有一成能运输到边疆就已经非常不错。

    以西夏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十万大军远征的长期消耗。不足以支撑西夏长时间征战。

    相反,河湟之地已经足以供给熙河边军六七成的消耗补给。

    李谅祚入侵,本就是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一旦拖得久一点,最着急的就是李谅祚本人。

    一着急,就容易出错。

    陕西正面,亦有宁远侯顾廷烨时刻准备北上。

    适当拖一拖,不是坏事。

    没有异议,江昭一罢手,几人齐齐退了下去。

    “子平,大军誓师,记得特意让人煮几顿肉食。”江昭望向熙河转运使章衡,吩咐道。

    大军誓师,意味着即将上战场,都会杀羊宰猪,吃上几顿好的。

    “诺。”

    章衡持礼,点头道。

    瞥了一眼堪舆图,下令道:“子厚领汉兵三万,入叠州镇守。”

    叠州之地,北邻廓州,南临青唐。

    廓州是董毡的地盘,青唐是木征的地盘。

    不管这两地有什么异动,叠州都能很快的反应过来。

    有人镇守叠州,也可避免正面与李谅祚杀伐的主力遭到两面突袭。

    “诺。”王韶连忙应声。

    三万大军,这可不是一点半点。

    统兵三万,已经算得上“统帅”。

    江昭平和点头。

    大军北上,董毡、木征二人趁机出兵的概率非常之高。

    自从熙河与董毡部落议和以来,熙河八州、董毡部落、木征部落就陷入了一种难言的僵持和平阶段。

    这种僵持和平,无疑是大周想要见到的结果。

    新拓疆域,肯定是得休养生息。

    对于董毡部落而言,议和起初也有不小的效果。

    彼时,董毡新立,根基不稳,偏偏南临青唐,两方对峙。

    更让人心慌的无疑是熙河边军,足足二十万之众。

    董毡没有应对熙河边军的准备,自是希望议和。

    几年过去,董毡根基稳固,肯定会动些歪心思。

    对于木征而言,那就更是时刻想着对付熙河路以及董毡部落。

    这次,趁着西夏入侵,董毡与木征有异动的可能性,起码是九成以上。

    三万大军,交于王韶稳固大后方,还算是较为合适。

    至于强调“汉兵”,则是纯粹的提防俞龙珂部落的士卒。

    诚然,吐蕃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没有“国”这一概念。

    让吐蕃人去杀吐蕃人,也并无不可。

    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要是真的出了问题,谁也扛不住。

    相性之下,自是让汉人打吐蕃,让吐蕃打西夏。

    “余下七万。”

    江昭向下望去,注目于种谔:“种谔将军领一万士卒,沿河州北上,一路肃清疆域。”

    “诺。”种谔郑重行礼。

    “张鼎、包顺领兵一万,一为左军,一为右军。郑晓、姚兕、杨文广、郭逵皆领五千,郑晓为先锋。”

    七万军队,一下子就分了五万。

    “章衡领兵五千,主管物资运输。”江昭继续道。

    一般来说,主帅分为两种。

    一种是亲自陷阵冲锋的类型。

    一种是坐镇中军统筹指挥的类型。

    江昭无疑第二种,坐镇中军的类型。

    从理论上讲,两种类型的统帅并无明确高低之分。

    不过,要是统筹十万大军的主帅还得冲锋陷阵,无疑是有点“没格局”。

    主帅一死,且置十万大军于何地?

    统帅中军,一万五千士卒护身,足矣!

    “合七万兵力,北上乐州。”江昭沉声道。

    六人相继行礼,口中称诺。

    大致安排得差不多,江昭望向安抚使张方平,吩咐道:“子平要镇守叠州,破鹞弩便交于张大人负责制造。”

    “尽量要快。”江昭郑重道。

    乐州之地,为黄河上游,水流支脉较多,非常克制西夏骑兵。

    要是有破鹞弩,那便是如虎添翼。

    历史上,北宋巅峰时期制造破鹞弩的效率约莫是一年三万张。

    也即一个月三千张左右。

    新近得到技术,制作起来可能慢一些。

    可即便一个月只能一千张,积累几个月也能积累出一个军的破鹞弩。

    够用了!

    张方平拱手,郑重点头。

    汴京,御书房。

    几十道关于“举荐外戚入边”的奏疏置于书案一角,赵策英面色微沉。

    那些人,竟然妄图以上奏之举胁迫于他!

    甚至还让外戚相劝!

    胁迫新君!

    要是一般的皇帝,可能早就扛不住压力,选择了妥协。

    毕竟,新君而已,没必要与朝臣硬钢。

    可他是谁?

    他是赵策英,将来的千古一帝!

    这还能让几十道没用的竹纸给胁迫了?

    “哼!”

    冷哼一声,赵策英干脆抽出一张宣纸,记下上奏之人的名字。

    胁迫是吧?

    大不了,老子连朝都不上了!

    有本事就废了老子的皇帝位子。

    要是废不了,老子就废了你们!

    撑到江卿携大势归来,不废掉一波人。

    他就不叫赵策英!

    ……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930/2837568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