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 第147章 仿生马达与陀螺仪

第147章 仿生马达与陀螺仪


2011年凌晨2点,陈默的公寓。

    台灯昏黄的光晕撕破卧室的黑暗。

    因为系统年终结算了研发点,而兴奋了半天睡不着的陈默,穿着皱巴巴的睡衣,毫无倦意地坐在书桌前。

    他面前摊开临时翻出的信签纸,随手拿过一支笔。

    此刻,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脑海深处那个充满科幻感的界面上--黑科技手机研发系统。

    年终结算刚过。

    系统剔除了近半不合规的手机销量后,结算数字依然让陈默心跳加速:326万点研发点!

    这是一笔足以继续让橙子引领未来科技的“巨额”研发点,足够点326次一级零部件研发,32次二级研发,3次三级研发.

    至于四级研发,乃至于更夸张的五级研发,陈默觉得还是早点洗洗睡吧,梦里啥都有。

    更关键的是,他洞悉了系统的一个核心规则:对研发相同零部件的数量没有限制。

    黑科技手机电池,既可以是气态锂电池,也可以是太阳能电池。

    只要提出一个能激活黑科技研发的零部件项目方案,投入合适的研发点,系统就能按着这个方向启动研发

    研发点在手,他目标明确。

    陈默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投向当前最需要完善的核心技术:气态锂电。

    虽然这项技术够“黑”,但在电容量和体积上,比起市面主流的液态锂电,优势并不明显。

    这是橙子手机电容量的短板,必须针对性的补强。

    意念闪动,系统界面响应:

    【系统提示:您已投入10万点研发点,启动二级气态锂电池研发,成功率100%!】

    【研发进程已开启,正在全力推进中,请耐心等待】

    时间,在陈默笔尖无意识的划动和不断袭来的困意中流逝。

    半小时后,就在陈默眼皮开始打架时,清脆的提示音将他惊醒。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二级气态锂电池迭代方案:MOF-蜂巢构型】

    “MOF-蜂巢构型?”陈默瞬间懵了。

    这不是自己和江教授在讨论时,他随口举一反三提出的那个构型吗?

    他当时说这个构型,能提升15%~18%容量,陈默还对工程学痴迷了一阵子呢,结果发现没基础学不会,就放弃了。

    陈默很快反应过来:系统接入的是2010年5月的现实科技树,江教授这个超前的构型,在系统判定里,竟然真的够格成为二级黑科技方案!

    “江教授厉害啊.不愧是院士!”陈默忍不住低语。

    这江教授人家随手一划拉,就是15%的提升,确实算黑科技了。

    但这还不够!

    陈默眼中闪过决断,意念狠狠点向三级气态锂电池的研发按钮。

    100万点研发点瞬间扣除!

    【系统提示:您已投入100万点研发点,启动三级气态锂电池研发,成功率100%!】

    【研发进程已开启,正在全力推进中,请耐心等待】

    “这次总该是全新的东西了吧!”陈默心中充满期待。

    又是半小时的煎熬等待,提示音如约而至。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三级气态锂电池迭代方案:3级增压技术.】

    “成了!”

    陈默精神大振,立刻沉浸在对“3级增压技术”的研究中。

    核心原理是利用压缩技术,将气态锂电池内部的锂基气态聚合物压缩,从而在体积和重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电容量的大幅跃升。

    他快速在信签纸上列出关键数据对比:

    市面标准液态锂电池:≈  140  Wh/kg

    一级气态锂电(MOF构型):  80  Wh/kg

    二级气态锂电(MOF-蜂巢构型):  92  Wh/kg  (提升约15%)

    三级气态锂电(3级增压MOF-蜂巢构型):

    1级增压:138  Wh/kg  (提升50%,媲美主流液态锂电)

    2级增压:172  Wh/kg  (提升25%,约等于高能液态锂电)

    3级增压:198  Wh/kg  (提升15%,接近部分早期固态电池)

    陈默心跳加速:这三级增压技术一旦大规模量产,足以颠覆现在整个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市场。

    但狂喜之后,他便开始冷静的技术分析,迅速勾勒出量产面临的两大技术难点。

    第一个难点,量产封装工艺变革:

    从原本安全简单的“电池内固体封装充电”工艺,转变为更复杂、风险更高的“反应釜预充电生成带电气体->压缩->注入电池”工艺。

    量产安全性和设备成本陡增。

    第二个难点,电池内部结构强度要求剧增:

    需要更多、更精密的MOF-蜂巢结构单元来“围困”被压缩的、体积相对电池空间更大的带电气体。

    这直接关联刻蚀机精度:

    1级增压:内部需8组蜂巢结构->对应精度≈50微米刻蚀机

    2级增压:内部需16组蜂巢结构->对应精度≈10微米刻蚀机

    3级增压:内部需32组蜂巢结构->对应精度≈1微米刻蚀机

    “国内大镞激光的10微米激光刻蚀机,搞1级和2级压缩量产应该够用了,至于3级.得看国外设备好不好弄到了!”

    陈默迅速评估了一下当前国内设备水平,心中有了初步规划。

    “1级和2级压缩气态锂电,足以让远橙的电池拥有巨大市场竞争力,从而先淘汰那些污染大、风险高的液态锂电!”

    三级气态锂电迭代量产的技术路线,在他脑中逐渐清晰。

    研发点结算与规划:

    投入气态锂电二级10万点,三级100万点,总计110万点。

    余额:216万点。

    系统界面上,“可研发”的项目只剩下柳明侦提交的《太阳能电池》方案了。

    陈默手指悬停片刻,最终没有点下去。

    “柳明侦的梦想很重要,但现在得优先保障橙子2的核心零部件!”

    他刚刚按照黑科技手机零部件等级,总结出的规律:

    一级黑科技通常有明显缺陷,二级开始追赶,三级才展现优势。

    所以研发点必须预留够,陀螺仪和马达一出来就可以保证妥妥的黑科技,一出现就可以是三级黑科技零部件,超越市面主流产品。

    当然了,对即将研发用于橙子2的震动马达和陀螺仪属于工学范畴,陈默这个理科直男对此几乎是一窍不通。

    “必须集思广益!”陈默下定决心,明天找硬件研发组的工程师们出方案,看能不能激活系统研发提示。

    而后,他拿起桌上那张写满了三级气态锂电压缩技术思维导图、数据分析和量产难点的信签纸草稿,走到卫生间。

    打火机火苗窜起,纸张迅速蜷曲、焦黑,化为灰烬,被水流彻底冲入下水道,确保不留一丝痕迹。

    翌日。

    橙子科技2号会议室。

    陈默虽然熬夜了,但精神亢奋,简单的换上休闲西装之后,还是恢复了科技公司老板的干练形象。

    技术部副主管江屿沉稳地坐在他侧后方,左眉骨上的那道浅疤在会议室灯光下显得格外硬朗。

    他按照陈默的要求,将硬件研发组全部12名工程师全部召集到位了。

    陈默开门见山:“各位,橙子2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

    陀螺仪和微电机是橙子2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我要求大家,不受现有技术和思维限制,天马行空地思考,各自提交一份关于机械陀螺仪和微电机的大致设计思路方案。

    我给你们三天时间!”

    话音刚落,江屿的眉头就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他原本以为陈总早已通过山城那边的微电机厂搞定了研发量产方案,没想到现在才开始内部征集?

    此时,距离3月份橙子2工程样机定产,只剩90多天了啊!

    时间太紧迫了!

    一丝忧虑闪过江屿的心头,但想到陈默过往创造的种种“奇迹”,他强行压下疑虑,习惯性地摸了摸左眉骨的疤痕,沉声对下属们补充道:“都听清楚陈总的要求了?”

    江屿的目光扫视了一遍硬件研发组的这群工程师,这才继续开口。

    “拿出你们最大胆的想法,三天后,方案必须准时交上来!”

    他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和对陈默决定的背书般的贯彻,免得10月以后新来的工程师不用心,想着敷衍陈总。

    三天后.

    十三份方案,包含江屿自己那份都整齐地摆在陈默的办公桌上。

    陈默一份份快速翻阅。

    前面几份方案大多中规中矩,或在现有技术框架内修修补补,或提出了些理论上可行但工程实现难度极高的设想,都无法触动他脑海中的系统。

    直到他拿起一份标题脑洞大开的方案:《仿生蚂蚁触角陀螺仪与肌肉微电机设计方案》。

    方案封面设计略显朴素,署名是硬件组的年轻助理工程师周明哲。

    他是54人核心团队的一员,江屿在全体员工大会结束时,特意给陈默介绍过这个小伙子。

    陈默翻开这份方案,目光扫过其核心构想。

    模仿蚂蚁触角的高灵敏度、多向感应结构用于陀螺仪,以及模仿蚂蚁肌肉纤维的快速精准驱动机制用于微电机

    瞬间!

    他脑海深处沉寂的系统,骤然爆发出清晰而强烈的机械提示音。

    【系统提示:

    叮!检测到您当前位置内,存在新的手机陀螺仪研发方案《蚂蚁触角仿生陀螺仪》,是否投入研发点启动黑科技研发?

    确认请选择「是/否」】

    几乎是同一毫秒,第二条提示紧随而至

    【系统提示:

    叮!检测到您当前位置内,存在新的手机微电机研发方案《蚂蚁肌肉仿生微电机》,是否投入研发点启动黑科技研发?

    确认请选择「是/否」】

    陈默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仿生蚂蚁》方案上,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

    橙子2上要使用的黑科技技术,已然在他面前了。

    陈默的目光在方案的署名“周明哲”上停留片刻,眼中精光一闪。

    他毫不犹豫地拿起办公桌上的内部电话,手指精准地按下代表技术部的“5”号键。

    “江工啊,让你们硬件组的周明哲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陈默的声音透过听筒传达,清晰而直接。

    技术部副主管江屿沉稳应下:“好的,陈总!”

    他放下电话,目光扫向硬件研发组的蜂巢式工位区,精准地落在那个瘦高、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经典红黑格子衬衫的身影上。

    周明哲正对着电脑调试  K3V2c的虚拟模型,一边收集反馈数据,一边下意识地佝偻着背。

    工位隔板后,他那习惯性驼背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

    “小周!”

    江屿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整个硬件组安静下来:“陈总找你,现在过去。”

    “唰~”

    十几道目光瞬间聚焦在周明哲身上。

    方案才交上去不到一上午,陈总就指名道姓单独召见?

    这意味着什么,已经是不言而喻。

    羡慕、好奇、夹杂着善意的打趣声低低响起。

    “明哲,行啊,深藏不露!”

    “看来陈总看上你的‘蚂蚁’方案了,苟富贵勿相忘啊!”

    “小周,回来请客!”

    周明哲的脸颊瞬间染上薄红,他有些局促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习惯性地缩了缩脖子,显得更加驼背了。

    他连连摆手,声音带着点不自信的磕巴:“没没有的事,大家过誉了,可能.可能是方案哪里有问题,陈总要问问”

    江屿看着他这副样子,左眉骨上的疤痕似乎都柔和了些,他嘴角微扬,带着鼓励催促道:“快去吧!别让陈总等急了!”,语气里是难得的温和。

    这个自从九月初入职以来,就比较踏实的小周,江屿还是比较看好对方未来的。

    周明哲这才忙不迭地点头,像是想起了什么,迅速从桌上一堆零件和图纸中抽出一份边缘带着咖啡渍、画满了手绘原理图的草稿纸。

    这是他凌晨三点发完邮件请教许老师后,初步拼凑出的微电机概念验证模型草图。

    他紧紧攥着这份带着他“技术浪漫”理想的草稿,深吸一口气,挺了挺那总是习惯性驼着的背,快步离开了蜂巢工位区。

    穿过忙碌的通道区,经过三个挂着不同铭牌的会议室和三个主管办公室的门,周明哲来到了尽头那扇厚重隔音的总经理办公室门前。

    他再次深吸气,努力站直身体,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进!”陈默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周明哲推门而入。

    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他微微一怔:陈默并没有坐在那张象征权力的老板椅上,而是站在办公室一边的接待区。

    他正熟练地摆弄着一套精致的青瓷茶具,壶口氤氲着热气。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给整个空间镀上了一层暖意。

    “小周来了?”陈默抬起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朝他招了招手:“过来坐!”

    周明哲抱着那份皱巴巴的草稿原理图,有些受宠若惊地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坐在了陈默对面的沙发上。

    陈默笑了笑,动作流畅地用青瓷杯斟了一杯清澈透亮的茶汤,轻轻推到他面前。

    “别紧张啊,喝口茶,说起来.”他语气轻松随意:“我记得你档案上写着26岁,比我还要大两岁呢,对吧?”

    小周连忙双手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温热的触感,心中的紧张感奇异地被这温和的氛围驱散了一些。

    他抿了一小口清香的茶水,压下翻腾的激动,这才有些惭愧地点点头:“是是的陈总,实在惭愧,虽然痴长两岁,但.我没什么大本事!”

    陈默闻言笑出了声,眼神里带着真诚的欣赏。

    “哈哈!话不能这么说,我看了你的档案,国内Top1高校生物工程的本科,后来却跑去别的顶尖学府读了机械电子双学位。

    毕业论文还是《昆虫运动神经的机电信号转化模型》,拿了省级创新奖。

    这跨度可不小啊!”

    他身体微微前倾,带着点好奇:“怎么当初没继续深入研究生物,反而转战机械电子了呢?”

    周明哲的脸又红了红,推了推眼镜,有些不好意思地坦白。

    “其实.是考研的分数差了点,够不上本校生物的王牌专业分数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了个能录取的学校和当时觉得呃.更有‘钱途’的机械电子了!”

    “哈哈!”

    陈默这次笑得更大声了,带着由衷的赞许。

    “改得好!改得妙!不然我怎么能收获一份这么有建设性、这么有创意的仿生机械解决方案呢?”

    “生物工程的底子加上机械电子的应用,这才是跨界创新的黄金组合啊!”

    这毫不掩饰的肯定和轻松的氛围,彻底让周明哲放松下来。

    他不再那么拘谨,眼睛也亮了起来,主动将怀里那份沾着咖啡渍和铅笔痕迹的草稿原理图递给陈默。

    “陈总,这是我的初步构想和一些手绘的验证草图,以前也用.用一些废旧零件大概搭过模型,有一定的可行性!”

    陈默接过图纸,目光扫过那些充满灵性的线条和标注。

    凭借脑海中系统刚刚研发完成的一级《蚂蚁触角仿生陀螺仪》和《蚂蚁肌肉仿生微电机》方案的核心思路。

    他瞬间就理解了周明哲草图中的精髓,并能精准地抓住关键点进行探讨。

    “触角的多级振动感应结构,你是想模拟蚂蚁触角柄节和鞭节的联动传感机制?这个微缩后的材料选择和应力分布是关键”

    “对!陈总您说到点子上了,我设想用多层复合压电薄膜来模拟鞭节,但微型化后的结构强度还需要验证!”

    “仿生肌肉束的驱动单元,你这里画的堆叠式记忆合金片.爆发力是够了,但响应速度和复位精度不行!”

    “这个的确是个难点,所以我考虑结合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做阻尼层和快速复位机构,灵感来自蚂蚁后足基节肌的弹性能量储存.”

    两人围绕着图纸,从生物原型到工程实现,从材料特性到信号处理,聊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投机。

    陈默展现出的对材料学难点的快速理解和对工程学的敏锐洞察,让周明哲既惊讶又兴奋。

    聊到兴头上,周明哲眼中闪烁着属于“技术浪漫主义”的光芒,他忍不住说出了那句藏在心底的工程师信条。

    “陈总,我一直觉得,工程师就该像诗人一样,去大胆地打破物理法则那看似固化的‘语法’,用创新重新组合,写出更优美的技术‘诗篇’!”

    陈默看着他眼中纯粹的光,笑着点头:“说得好!我们橙子要写的,就是颠覆性的诗篇。”

    然而,当话题深入到具体的仿生学参数,尤其是蚂蚁触角的神经信号响应频率、肌肉纤维的微观结构以及运动协调的精确生物学模型时.

    周明哲兴奋的神色慢慢被凝重取代,他习惯性地又驼了背,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

    “陈总!”他坦诚地皱起了眉,黑框眼镜后的眼神带着无奈:“实不相瞒,毕业这几年都在搞硬件,当年学的那些蚂蚁生物学特性,很多细节真的记不清了!”

    仿生学,精髓在于对生物原型的精确理解和工程学抽象简化。

    “光有工程构想,没有精确的生物学参数支撑,我们很难把‘蚂蚁’真正微缩到手机里,性能也会大打折扣的!”

    他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希冀:“如果有可能我们或许需要请教真正的专家!”

    “你有人选?”

    “我的导师许德昌教授,是国内蚂蚁学领域的泰斗,也是昆虫神经-运动耦合机制研究的权威,他现在就在云省的大学带学生呢!”

    陈默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果断地放下茶杯,眼神锐利。

    “好!既然许教授是关键,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出发,你立刻准备相关资料,我让宫总订最快的机票去云省!”

    “是!陈总!”周明哲精神一振,立刻站起来。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被“砰”地一声推开,一个穿着白衬衫,头发梳得油亮的脑袋探了进来,正是市场部主管赵铁柱。

    这小子嬉皮笑脸,完全无视了办公室里的严肃气氛。

    “陈哥!陈哥!”赵铁柱挤了进来,嗓门洪亮:“我听说你要飞云省,是不是有大动作啊,带我一个呗!”

    陈默挑眉,笑着道:“我是去请教专家,又不是去玩,你小子去干嘛?”

    “咱们公司现在不就卖着橙子1Q嘛,稳得很,加上市场部有百万哥和林小夏盯着,出不了岔子,你就让我跟着去开开眼,长长见识呗,我保证不添乱!”

    他拍着胸脯,一副死皮赖脸也要跟上的架势。

    陈默哑然失笑:“那你小子现在就去让宫姐订三张机票去!”

    看到二人如此随意的交流方式,周明哲抿了抿嘴,头更低了,表示自己啥也没看见。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882/2837573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