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 第102章 玻璃出炉!

第102章 玻璃出炉!


但孙思邈并未一味称叹。

    翻到“水银”条,见书中言“畏磁石”,却未提“水银遇铅则凝,治癣时若与铅粉同用需隔三日”,便说道:

    “此处可补,老头子曾见陇右一医误用铅粉合水银,反倒蚀了皮肉——医者著书,不光要记其效,更要记其险,方能护得世人周全。”

    “老爷子,你说的对。”萧然不懂,觉得孙思邈不能信口开河,更不会胡说八道。

    孙思邈将书小心合起,仿佛捧着千斤重的珍宝,看向萧然时,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小郎君,此书于医者而言,堪比大禹治水的‘九鼎’——前者定九州,后者安百草。”

    “老头子一生编纂《千金要方》,最憾于‘本草散佚,谬误相承’,如今见此书,才知什么是‘前承古人,后启来者’。”

    孙思邈望着远处赶早求医的村民,声音轻了些,却字字千钧:“这书若能传下去,天下医者便少了三分懵懂,百姓便多了三分生机。”

    孙思邈本来想早些离开,现在不仅仅是为了帮忙研究火药,还想看看本草纲目。

    这本书上很多东西,对孙思邈来说也很有用。

    有没有价值,孙思邈这个行家比萧然清楚。

    萧然直接把书给孙思邈,让他随便研究。

    那本《本草纲目》在孙思邈怀中,仿佛也染上了几分济世的暖意。

    于孙思邈而言,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无数医者未竟的心愿,是天下草木等待了千年的“正名状”。

    接下来的日子,孙思邈除了给附近的村民看病,就是帮忙研究火药看本草纲目。

    洗好的煤炭,李丽质每天都安排人来运走。

    什么都好,就是看不到钱。

    因为现在萧然也不知道卖多少钱。

    李丽质那边也没有定价,都没有开始卖。

    萧然倒是不担心李丽质会耍赖,这点钱不至于。

    煤炭的收益有两成是村子里面的,那具体的售卖情况,肯定是要公开的。

    因为对萧然信任,也没有人说什么。

    栲栳村的柿霜差不多卖完,李丽质几人也就没有再频繁来。

    没有合适的借口了。

    隔壁村子有,但是收集的柿霜也不少了,暂时是够的。

    新和村曲江池村的也就直接卖柿子饼,大部分找张锦禾。

    也有找其他人的。

    虽然柿子饼多起来,但是价格还是没有降低,喜欢的人不少。

    不知不觉,熬过秋季,进入冬季。

    平时这个时间,很多人家里比较闲,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忙。

    现在没有要其他村子的人来挖煤洗煤,就是栲栳村的人。

    现在对产量的需求不大。

    萧然在水潭旁边开始烧玻璃。

    需要的东西,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其他人完全不懂,烧玻璃得萧然现场指导。

    张大郎和其他人干活没问题,技术一窍不通。

    萧然问了一下,几人都没见过琉璃,甚至是目不识丁。

    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属于是萧然怎么说,几人怎么干。

    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几人有的是力气,干活也卖力,从不偷奸耍滑。

    能来帮忙烧玻璃,都是张大郎挑选的人,比较踏实的才能来。

    萧然第一次从窑中取出玻璃时,那团暗红的熔融物冷却后,呈现出一种带着浅绿调的半透明状。

    像被雨水洗过的青玉,却比玉更亮,能隐约映出人影。

    但凑近看,内里裹着不少细碎的气泡,像冻住的星子,边缘还有些歪扭,是模具没放平留下的痕迹。

    敲一下,声音清越却带着脆感,稍一用力碰在石头上,竟裂成了三瓣。

    这便是最初的成果:不算完美,却已突破了唐代铅钡琉璃的桎梏。

    能透过光看清对面人的轮廓,虽因铁杂质带浅绿,但透光率已有  70%以上,远超当时铅钡琉璃的“朦胧感”,透光率仅  30%-40%,多呈黄绿、青灰色浊色。

    硬度比铅钡琉璃高,用铁钉划表面,仅留浅痕,但因退火不足,内部应力未消,遇骤冷易裂。

    萧然觉得很多地方可以改进,提高质量。

    不能说失望,毕竟自己也没有烧过玻璃,之前只不过是了解理论。

    张大郎几人看到玻璃出炉激动的不行。

    对萧然更是佩服的不行。

    在张大郎等人眼中,这是奇技淫巧,一般人肯定是不会的。

    张锦禾和张二丫也带着三娘过来。

    看到玻璃的时候同样很激动。

    其他人不知道,张锦禾对琉璃是了解一些的。

    “锦娘,觉得如何?”萧然问张锦禾,其他人没见过,自然是不知道的。

    “除了小郎君家里,我没有见过这样的,这个比长安城琉璃铺子里面的好看.”

    张锦禾家里也没有用过,也没有去过用琉璃的人家。

    只是在长安城铺子里面见过。

    张二丫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这个不如家里的好看。

    到现在张锦禾张二丫也不知道萧然的玻璃杯是哪里来的。

    “还能改进一下.”萧然的目标可不是做容器装饰品这些。

    萧然要做窗户,镜片,镜子,望远镜这些东西。

    这种质量的玻璃肯定是不行的。

    改进方向:从“能用”到“好用”

    首先就是除杂去色。

    发现浅绿来自石英砂中的铁屑后,萧然让人用磁铁反复吸附砂粒,再用河水淘洗三遍。

    二次烧制时,玻璃绿调淡了大半,接近无色,透光率提升至  80%。

    最初窑温忽高忽低,煤炭燃烧不均匀,导致玻璃液有气泡。

    萧然在窑炉加了个“观火孔”,用耐火泥做的小窗口,通过火焰颜色判断温度。

    橙黄为  1200℃,亮白为  1500℃,并在原料中多加了半成芒硝。

    改进后,气泡减少七成,玻璃表面光滑如镜。

    第一次因直接露天冷却导致碎裂,后来萧然建了个“慢冷窑”:将成型玻璃放入后,用炭火维持  300℃恒温两天,再每天降  50℃,七天后取出。

    如此处理的玻璃,从炕上掉到地上竟没裂,韧性显著提升。

    用竹管蘸取玻璃液时,最初总粘管。

    萧然在竹管前端涂了层草木灰,这样耐高温,再练了十几次“旋转吹气”,终于吹出壁厚不足  3毫米的小碗——对着光看,能清晰看到碗沿的纹路。

    铅钡琉璃因含铅钡,时间久了会“失透”,也就是表面变浑浊,而萧然的钠钙玻璃化学稳定,不会这样。

    铅钡琉璃莫氏硬度仅  4-5级,日常磕碰易出划痕。

    钠钙玻璃硬度达  6-7级,能承受轻微撞击。

    且经退火后,可耐受  80℃温差,而这个时代琉璃遇  50℃温差就可能裂。

    其他人琉璃用铅钡作助熔剂,铅料昂贵且有毒。

    萧然用的天然碱、石灰石在关中遍地都是,成本仅为铅钡琉璃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吹制技术能做出薄壁杯、长颈瓶等复杂器型,其他的琉璃受限于模铸,多是扁平的璧、剑饰,器型呆板。

    虽然还没有达到要求,但是比起之前好很多。

    之前萧然问过张锦禾,所以现在做的主要是中小型日用器皿碗、盘、杯,辅以少量陈设用的花瓶,而非单纯的装饰性器物。

    这符合初唐的社会需求,萧然也能顺便赚钱。

    现在萧然的钱够用,但是不介意多赚点。

    萧然这个质量的玻璃器皿,不愁卖不出去。

    初唐民生刚从战乱中恢复,贵族与富商阶层对“精致生活”的需求已显露,而普通百姓仍以陶、瓷、漆器为日常用具。

    玻璃器物的初期受众必然是有购买力的上层社会,而他们对玻璃的需求,首先落在“实用且新奇”的日用场景上。

    贵族宴请时,惯用漆器、银器彰显身份,但玻璃碗盘的透光性是独一份的。

    盛酒时能映出酒液的清冽,盛汤时能透出汤色的醇厚,甚至装水果时,日光透过玻璃照在果肉上,会形成“玉盘映珍馐”的雅趣。

    这种视觉体验是陶、瓷无法替代的,恰好满足上层社会“宴客显雅”的需求。

    这个是妥妥的奢侈品,价格可以高一点,至于具体多少,萧然也没数。

    这种东西,现在只有萧然有,价格高也正常。

    长安城不缺有钱人。

    萧然想问问李丽质豫章公主,她们对这些比较熟。

    皇宫就有不少琉璃器皿。

    孙思邈没有关注烧玻璃的事情,一门心思在本草纲目上。

    大晚上的,都是挑灯夜读。

    这个时代的灯比较暗,好在孙思邈眼神比较好。

    但是萧然的书,字体比较小,看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

    看一阵子,孙思邈就得揉揉眼睛。

    之前萧然种下的红薯也早就长出来了。

    时不时的都会去看看。

    不仅仅是萧然,张大郎张二丫对这件事也很上心。

    吃过红薯,觉得很美味。

    希望来年可以多种点。

    尽管大唐气候较后世略暖,据史料记载,初唐关中冬季气温约比现代高  1-2℃,但仍会出现霜冻甚至短时降雪。

    而红薯是典型的喜温作物,耐寒性极差,气温低于  0℃便会冻伤,低于-  2℃则会冻死,必须人工防护才能越冬。

    先在红薯苗四周插密集的树枝,形成  1米高的“防风障”,阻挡西北寒风直吹幼苗,减少热量流失。

    树枝障内侧,给幼苗根部培土,加厚至  10厘米,再覆盖一层厚厚的树叶和杂草,厚度约  20厘米,既能隔绝冷空气,又能利用枯枝腐烂释放的微弱热量保温。

    若幼苗数量较少,可在上方用细竹条搭成拱形,再覆盖一层油纸或破旧麻布,边缘用土压实。

    白天正午气温升高时掀开透气,避免闷坏幼苗;傍晚再盖严,形成“微型温室”,可使内部温度比外界高  3-5℃,有效抵御霜冻。

    萧然做这些,也让张锦禾张二丫大开眼界。

    之前没有做过这些。

    红薯对萧然来说太重要了,事关重大,不能马虎。

    萧然很少再钓鱼,生活很充实。

    三娘心心念念的两个小姐妹也再次来了栲栳村。

    李丽质下马车笑着说道:“兕子梵音天天念叨三娘小黑,想来玩。”

    总得找个借口,要不然不好意思。

    来萧然家里实在太频繁了。

    “三娘也是,天天念叨兕子梵音。”萧然揉揉小公主的脑袋。

    现在比较熟悉了,这样也不觉得突兀。

    主要是小公主不排斥。

    只是天气越来越冷,几个公主身上的衣服明显是比之前厚了。

    “咦,怎么感觉小郎君家里暖和些?”进入客厅,豫章公主笑着说道。

    “去旁边更暖和。”萧然带着几个公主去了用炕的堂屋。

    这里暖的更明显。

    “确实暖和。”李丽质笑了笑。

    “因为这里有炕.”

    李丽质伸手摸了摸炕沿的砖石,触手温乎乎的,连带着袖口都染上点暖意。

    她转头看向萧然,眼里带着几分了然的笑意:“我记起来了,上次来瞧你盖这新屋,见匠人在屋里砌这方方正正的砖石台,还问你这是做什么,你只说‘冬天就知道了’。”

    “还是小郎君考虑周到,冬天有这个可比火盆火炉舒服。”

    宫里过冬,靠的是炭盆,离得近了烤得慌,离远了又冷,夜里还总担心炭气呛人。

    这炕倒好,整面都是暖的,坐多久都不觉得燥,连带着屋子角落都比别处暖三分。

    豫章公主也想到了,之前厨房的灶台连接就是这个屋子里面的炕的。

    萧然是早早就想到了这些。

    现在外面有点冷,三个小丫头也没有跑出去玩,就在炕上。

    这个时代喜欢跪坐,炕上放在案桌刚刚好。

    张二丫给几人泡了一杯茶,端上来不少糕点。

    有些是萧然教张二丫做的蛋糕,这玩意确实不难。

    两个小公主很喜欢这种软软糯糯的糕点。

    胡麻饼,桂花糕这些吃够了,换点不一样的刚刚好。

    李丽质端起杯子,发现造型和之前差不多。

    但是很明显是不如之前的玻璃杯。

    “二娘,这个杯子和之前的不太一样啊?”李丽质端起来看了看。

    “这个是小郎君前两天做出来的”

    “这样啊!”李丽质突然反应过来,“前两天做出这样的?”

    萧然之前的玻璃杯质量吊打这个时代的琉璃的,这些比起之前的玻璃杯差一点,但也是吊打这个时代的存在。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72/2837577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