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 第104章 三朝皇室血脉!

第104章 三朝皇室血脉!


“夫人!”萧然连忙打招呼。

    猜到萧皇后的身份,萧然后知后觉,明白为什么她和长孙皇后有点相似。

    她们都是皇后,都是母仪天下之人。

    气场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

    江都之变后,她以柔弱之躯保全隋朝皇室百余人,展现出远超时代的生存智慧。

    虽然隋炀帝的口碑不好,萧皇后虽然比不了长孙皇后,但也算不错。

    后世因为演义,出现一个梗‘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的传闻,本质是后世对萧皇后悲剧人生的过度解读。

    真实的萧皇后,是乱世中被权力裹挟的受害者,而非主动攀附帝王的“祸水”。

    萧皇后生于  567年,江都之变时618年已  52岁,归唐时630年64岁,所谓“风韵犹存令帝王倾倒”明显违背生理常识。

    这六个帝王,其他的暂且不提。

    有李世民就很荒唐。

    李世民和萧皇后差了32岁,萧皇后之前是李世民的表婶。

    后面李世民娶了萧皇后的女儿,也就是杨妃,萧皇后不仅仅是李世民表婶还是丈母娘。

    杨妃也就是李恪的生母。

    所以萧皇后是李恪的外祖母。

    从李恪的穿着打扮,气质各方面,加上眉宇间和李世民相似,萧然也有答案。

    只不过萧然没有说什么,就当他是普通的世家子弟。

    之前和李世民长孙皇后李丽质打过交道,面对李恪萧然内心毫无波动。

    李恪现在影响力,未必有李丽质这个嫡长公主大。

    旁边的萧钰面对萧然和张二丫的时候,很明显是有优越感的。

    萧然看了看,挺漂亮的,也有气质。

    只不过没办法和豫章公主李丽质比。

    要是之前没有接触过豫章公主李丽质,萧然还会觉得惊艳,现在觉得平平无奇。

    穿着打扮,气质这些确实比张锦禾张二丫强些。

    不管怎么说,也是兰陵萧氏出来的,面对普通人肯定是有自信的。

    孙思邈要给萧皇后诊治,萧然没有留下。

    李恪跟着出了房间。

    “小郎君!”

    李恪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萧然觉得用‘温润如玉’形容最合适。

    “不知道,怎么称呼合适?”萧然故意问道。

    萧然不想捅破身份,不想称呼殿下。

    “小郎君,称呼我三郎就可以。”

    萧然心说,果然是吴王李恪,排行老三。

    “好,三郎,屋里请!”

    李恪点点头,也没有客气。

    “实不相瞒,早在曲辕犁在关中乡间传开时,我便听过小郎君的名字。”

    李恪语速不疾不徐,“家里长辈论及农事,说那犁‘省牛力、省人力’,让耕种更轻松。”

    “彼时便想,能造出这般器物的,定是位懂民生疾苦的能人,只可惜素无交集,不便贸然叨扰。”

    说到这里,他稍作停顿,瞥见张二丫端来的柿子饼,眼底笑意更深了些:“后来长安街头冒出糖炒栗子,甜香能飘半条街,再往后,柿子饼也成了京中时兴物,据说连宫里的御厨都学着做。问起出处,都说来自栲栳村一位萧郎君。”

    “那时便猜到,许是同一人。”

    李恪抬眼看向萧然,目光坦诚,没有半分皇室子弟的倨傲。

    “能将农具造得惠及万民,又能把寻常吃食做得这般精致,既有经世济民的大巧,又有体察生活的细思,这般才学,实在让人佩服。”

    “今日得见,倒比传闻中更显平实,果然‘大智若愚’,不是虚言。”

    这一顿夸的,萧然不服不行,只能感叹人家会说话。

    “哈哈哈。”萧然笑起来,“三郎,打住,你这样夸的我都不好意思了,运气好运气好。”

    萧然突然挺喜欢李恪的。

    “小郎君太自谦了,这哪是运气好啊!”

    李恪端起张二丫刚沏好的茶,轻轻抿了一口,补充道:“前几日听外祖母说要来寻孙老先生,得知老先生便在小郎君这里,心里便想着,总算有个由头能来拜会,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叨扰之处,还望小郎君莫怪。”

    一番话,既点出了萧然的功绩,又藏起了自己的身份,语气里满是敬佩,却无谄媚。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活脱脱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

    李恪想来找萧然是真的,但是知道李世民李丽质几人经常来,就不好再来。

    特别是因为萧然也姓萧,加上外祖母萧皇后也是,更想来看看。

    李恪的身份很尴尬。

    根源在于他同时背负着隋朝皇室后裔与唐朝皇子的双重标签,这种矛盾在贞观年间的政治生态中尤为突出。

    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之女,属于弘农杨氏核心支脉。

    隋朝灭亡后,杨氏虽未被清算,但作为“亡国之余”,其政治地位已跌至冰点。

    李恪自幼便被贴上“隋裔”标签,这在关陇集团主导的贞观朝堂上,天然带有原罪色彩。

    历史记载贞观十七年,当李世民短暂动念立李恪为太子时,长孙无忌立刻以“恪非长孙皇后所生”为由强烈反对,表面是嫡庶之争,实则暗含对隋朝血统的排斥。

    李恪虽文武双全,却因血统问题长期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甚至多次被贬外放。

    史书记载贞观十一年因田猎扰民被罢安州都督之职,这种“能干但不可信”的待遇,正是其身份尴尬的直接体现。

    李恪的外祖母萧皇后是兰陵萧氏代表人物,而萧氏与李唐皇室存在复杂姻亲关系。

    萧皇后之弟萧瑀是李世民的重臣,同时也是萧氏家族在唐朝的政治代言人。

    这种关系使得李恪在朝堂上既是萧瑀的侄外孙,又是皇帝的儿子,身份重叠导致他在权力博弈中难以完全站队。

    史载萧瑀曾多次为李恪说话,但最终未能改变其命运,侧面印证了这种伦理错位带来的无力感。

    李恪的归属感呈现出“文化亲近、政治疏离”的特点。

    他虽对母系家族的文化底蕴引以为傲,但在政治上必须效忠李唐皇室。

    这种矛盾在其行为中时有体现:一方面,他在安州都督任上积极推行均田制,展现出对李唐统治的维护。

    另一方面,他又因“类己”像李世民而被长孙无忌视为威胁,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种撕裂感,恰如他在永徽四年被赐死前留下的那句“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既是对命运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复杂身份的无奈注解。

    身份尴尬本质是隋唐交替期政治转型的缩影。

    他的血统使其成为隋朝遗脉与李唐宗室博弈的焦点。

    而其归属感则在弘农杨氏的政治遗产与兰陵萧氏的文化基因间摇摆。

    这种矛盾最终将他推向悲剧结局,却也留下了一个关于身份认同与政治命运的永恒命题。

    正如他墓中出土的《大唐故吴王墓志》所言:

    “隋季版荡,唐运肇兴,公以金枝玉叶,膺兹多故”,寥寥数语,道尽了那个时代贵族子弟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

    李恪身上有三个皇室血脉,除了李唐皇室,大隋杨氏,还有南梁萧氏。

    也是独一份!

    兰陵萧氏在南北朝时期“一门两朝”南齐、南梁均为皇室,这在中古士族中极为罕见。

    也使其成为与“王谢袁萧”并称的南朝四大门阀之一,影响力延续至隋唐。

    隋末萧铣、唐初萧瑀均为兰陵萧氏后裔。

    等注意到玻璃杯,李恪的反应和李丽质差不多。

    扯到烧玻璃,萧然带着李恪去了烧玻璃的地方。

    “小郎君,真乃神人也!”玻璃的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李恪第一次来栲栳村,肯定是不知道的。

    大为震撼。

    萧然能感觉到,李恪对烧玻璃很感兴趣。

    “小郎君,烧的好像不是木炭.”李恪不同肯定。

    “嗯,是煤炭。”

    “嗯?煤炭?可以用?”

    “本来是不安全的,处理过就好。”萧然表示。

    “真了不起.”

    栲栳村年轻人,识字最多的居然是张锦禾。

    其他人不识字,萧然看到李恪如此感兴趣,想让李恪来研究烧玻璃。

    自己还有其他事情,不可能天天守着。

    很多东西萧然知道,知道原理,但是想真正做出来其实很难。

    就像是做题,知道答案,需要推导过程。

    “三郎,你要是愿意学,可以来这里。”

    李恪不可置信的看着萧然,“小郎君,可以吗?”

    “嗯。”萧然拿起一个玻璃杯,“这个质量比起刚开始好很多,但还远远不够,还能更好的。”

    “我是非常愿意的,但是这件事我得和家里说说,阿耶同意才行。”李恪不敢贸然前来。

    身份比不了李承乾李泰这些嫡系,平时更得小心翼翼。

    “这是自然。”萧然也理解李恪处境。

    萧皇后的身体其实很好,就是随便检查一下。

    顺便找孙思邈这个老朋友聊聊天。

    所以聊了许久,这才出了孙思邈的房间。

    萧钰一直在门口等着,张二丫让萧钰去客厅,萧钰也没有去。

    出来没有看到李恪,萧皇后问道:“三郎呢?”

    “夫人,三郎和小郎君出去了.”萧钰说道。

    萧皇后准备回去,李恪也被叫回来。

    虽然很不舍,但是也得跟着一起回去。

    马车上李恪兴奋的和萧皇后说起萧然,说起烧玻璃的事情。

    李恪只是一个劲夸赞萧然,没有透露技术方面的问题。

    旁边的萧钰看李恪的眼神都拉丝了,心里对萧然并不感冒。

    萧钰觉得不是门当户对的人。

    哪怕也知道萧然改进曲辕犁这些事情。

    事实上,确实也不是。

    之前萧钰还李恪还有可能,但是之前之前朝廷明令禁止,近亲不能结婚。

    李恪和萧钰也就彻底没有可能了。

    萧钰的爷爷和萧皇后是亲姐弟,李恪是萧皇后的外孙,属于近亲的范畴。

    这让萧钰颇为郁闷。

    近亲不能结婚在圈子里面早就传开了,世家的人也知道。

    送萧皇后和萧钰回到家里,李恪第一时间进皇宫求见李世民。

    因为李世民忙,李恪还等了很久。

    这才在太极殿见到批阅奏疏的李世民。

    “三郎,何事?”李世民抬头看了看李恪,继续看奏疏。

    “阿耶,今日陪外祖母去栲栳村找孙老先生诊治。”

    听到栲栳村和孙思邈,李世民这才放下奏疏,“嗯,情况如何?”

    “外祖母身体很硬朗,老先生说没事。”

    “如此就好,三郎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李世民看到李恪一副很为难的样子,“没有外人但说无妨。”

    “阿耶,我见到萧然小郎君。”

    “嗯,去萧然家里,见他是正常的。”

    “小郎君带去看烧纸琉璃,小郎君说村里年轻人不识字,有些时候不方便我想去试试,小郎君说现在的琉璃作用不大。”

    李世民明白李恪的意思,笑了笑,“你想去吗?”

    “我听阿耶安排。”

    “那就去吧!学学这个是好事。”

    “阿耶,五娘六娘兕子她们经常去,遇到怎么吧?直接承认关系吗?”

    “不用刻意隐瞒,他应该知道你身份的。”李世民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样觉得。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觉得萧然是知道李恪身份的。

    “我第一次见小郎君,外祖母也是,我们都没有说,这是为何?是老先生吗?”

    李世民摇摇头,“老先生不可能说,是萧然自己知晓的,这些不重要,朕和丽质她们的身份萧然也知道,只不过是没有捅破这层关系。”

    “你不必纠结,平常心对待就好,就当他不知道就好。”

    李恪心里很多问题,但没有再问,“是阿耶,我记住了。”

    “好好跟着萧然学,他懂的多,为人慷慨,能学到东西。”李世民觉得萧然不是藏私的人。

    藏私的人不可能把柿子饼糖炒栗子这些教其他人。

    “是阿耶!”李恪心里也高兴。

    “去的时候记得多带点东西去。”李恪自然不能空上去,但李世民还是叮嘱一下。

    “阿耶,我记住了。”

    “嗯,去吧!”不去想血脉这些问题,李世民还是很喜欢李恪的。

    李恪最大的劣势就是生母不是长孙皇后,要不然应该没有李治什么事情。

    走出太极殿,李恪第一时间收拾行李准备东西,明天一早就去栲栳村。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72/2837577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