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一人之下:我的内景通万界! > 第89章 儒之风骨

第89章 儒之风骨


韩云出了云峰寺后,来到介神祠。

    介神祠供奉的是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传说他曾割股啖君,助晋文公重耳复国,后隐居绵山,宁死不仕,最终被焚于山中。

    韩云踏入祠内,只见祠中香火稀疏,但殿内塑像却栩栩如生,介子推面容坚毅,手持竹简,似在沉思。

    他环顾四周,忽觉这塑像的工艺与云峰寺的包骨真身像有几分相似,但细看之下,却又有所不同。

    介子推的塑像并非肉包裹,而是纯粹的泥塑彩绘,但其筋骨纹理、衣褶动态,却透着一股灵动之感。

    就在这时,祠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之前所见过的儒家老者缓步走出,见韩云站在殿中,微微一愣。

    然后笑着调侃道:“不知是道家小祖师驾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韩云颔首示意,亦是笑道:“您言重了,我不过是来瞻仰先贤风采。”

    韩云向儒家老者行了一礼。

    儒家老者还礼,然后道:“之前我送给你的那卷《养炁正心篇》,不知小友可有研读?”

    韩云摇摇头:“还未曾,不久前我刚从云峰寺而来,想着将绵山之上的三教全都拜访一遍,再整理自身所获。”

    “原来如此!”

    儒家老者点了点头,将韩云邀请至一处偏殿奉茶。

    落座之后,才道:“其实儒释道三家,对于修行之道各有偏重,但却也有相通之处,归根结底,无外乎一个‘心’字!”

    “道教求自性,佛门讲空性,而我儒家则养一个正性,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存于天地之中。”

    “异人的先天一炁各有偏向,又因为修炼功法性质,各有不同,儒家的先天一炁,也可称之为浩然正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将无形之炁具象化为日月山河,构建炁-形-道三位一体的传承法门,口含天宪,妙笔生花,都是其中显现。”

    “此炁至大至刚,乃精神正炁,亦源于心,心有欲念,故而以规矩加以约束,也是为了规正自己内心。”

    “古时候,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实属矫枉过正,真正的大儒者,往往讲究的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认为自己所思所行符合于自己所立之道,便可随心而行。”

    “故而,儒家又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儒家千百年来,所探讨研究的,其实也是那一颗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儒家偏向于理性,对于天地、众生、自己,进行一个合理化的认知,并总结其中的各种关系,然后得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五经。”

    “儒者自先贤言语中得以启发,然后依据其中道理进行为人处世,但却忽视了社会的客观进步,人文改易这些重要因素,墨守成规,故而经常有腐儒这一说法。”

    “都说:死读书,读死书!”

    “其中也是因为各朝各代帝王有意放纵,甚至加剧这一现象的产生,如明八股,前朝文字狱等,使得我真正的儒家传承被削减、打压。”

    “如那最出名的孔家,就像是一个被竖起来的靶子,其儒家传承早就丢了,甚至成了那世修降表、丧失文人风骨的奴颜屈膝之辈,也是可悲可叹!”

    “这介神祠,也是因为绵山地处特殊,才侥幸留存下来的罢了,如今真正的儒家传承已经非常稀少,弟子更是凤毛麟角。”

    儒家老者眼中似有沧海桑田之意,唏嘘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我不可能阻止,但学儒就跟品酒一样,越喝越知道其中醇厚,就愈发上头。”

    “如几十年前那些鲜见狂妄之徒,叫嚣废除神州文字的,断我神州之根的,决不允许。”

    “儒家,守的是神州之文脉,守的是神州之魂流,所以儒家不能断。”

    说到此时,儒家老者眼神极为坚定。

    他就像是被时代中的被抛弃者,依旧守着那一盏文脉灯火。

    三教源远流长,而儒家作为其中之一,其思想内涵之丰富,之精彩,之绝妙,足以与佛道两家分庭抗礼,甚至超过。

    韩云听罢,心中微动,沉吟片刻后道:“前辈所言极是。儒家重‘心’,却又不离世间,讲究的是修身治世,与佛道两家超脱世外的追求确有不同。”

    “但三家殊途同归,最终皆归于‘心’之一字,倒也有趣。”

    儒家老者抚须一笑,道:“正是如此。所谓心字,有三点也,人心多变,多思,多虑,故而难以捉摸,若狡兔,有三窟。”

    “正心,是为了让心归位!”

    “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解脱,而儒家求的是‘立’,立于天地,立于世间,立于本心。看似不同,实则皆是修行。”

    他顿了顿,又道:“你既已访过佛门,又入我儒家之地,不知可曾想过,这三教虽各有其道,但未必不能融会贯通?”

    韩云闻言,若有所思。

    儒家老者见状,继续道:“譬如王阳明,他早年修习程朱理学,后又出入佛老,最终归于儒家,创心学一脉,讲知行合一,其实便是融汇了三教之长。你若有意,不妨也试试。”

    韩云点头:“前辈指点,晚辈受教了。”

    儒家老者满意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忽而话锋一转:“不过,修行之路,终究要自己走。别人的道,未必适合你。”

    韩云微微一笑:“晚辈明白。”

    两人又闲谈片刻,韩云起身告辞。

    儒家老者也不挽留,只是在他临行前,意味深长地说道:“绵山之上,三教虽存,但真正的‘道’,或许不在庙堂,不在经卷,而在脚下。”

    韩云脚步一顿,回头深深一揖:“多谢前辈教诲。”

    离开介神祠后,韩云站在山道之上,远眺绵山苍茫云海,心中思绪翻涌。

    佛门讲空性,道家求自性,儒家养正性,三教之道,看似不同,却又隐隐相通。

    而他的路,又在何方?

    道耶?佛耶?儒耶?

    唯求“道”也!

    此道非彼道。

    或许,那本养炁正心篇,自己也该看看,博采众长,炉汇百家,寻求本根,才是自己真正的道!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18/2837578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