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 第371章 大明也有外科手术?科学发展的必然

第371章 大明也有外科手术?科学发展的必然


张元功将目光望去,正是自己的嫡母夏氏说话。

    夏老夫人乃是张溶的正妻,她自然是见过张允修几面的,当即朝着在场众人说道。

    “没听到张指挥使说的话么?一个个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全部都给我通通退出去,若是有什么坏心思,老身绝不轻饶!”

    这句话令原本义愤填膺的英国公府小辈们,顿时是偃旗息鼓。

    “娘!我!”

    张元功还想要说话,可看到夏氏不容置疑的眼神,顿时是低下了脑袋。

    夏氏没有搭理对方,缓缓朝着张元昊说道。

    “昊儿,你留下陪着你师父,有一干吩咐全力协助。”

    张元昊身子颤抖了一下,脸上还带着泪花,重重点头说道。

    “还请娘亲放心。”

    听闻此言,原本刚刚走出房门的张元功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眼神里头不由得带着些怨愤。

    夏氏知道情况紧急,也没有多言,远远朝着张允修一礼,声音有些恳切地说道。

    “士元,老身知你素来医术超群,今日老爷便交予你了。”

    张允修头也没回,还在探查张溶的情况,微微颔首说道。

    “老夫人放心,我比任何人都希望国公爷活。”

    夏氏愣了一下,发出声叹息,默默出门而去。

    戚继光拱拱手说道:“小子便看你的了。”

    随后又如同一尊门神一般,站在了房门之外,大有生人勿近的势头。

    门窗皆是被张元昊打开,屋子里头不再闹哄哄的,床榻上的张溶似乎也有喘息之机,深深吸了几口气,喉咙里头呜呜作响,可却没有一点醒来的迹象。

    看向脸色如同猪肝色的张溶,张允修嘴里不由得怪罪说道。

    “我记得曾经说过你,氧气乃是生气,病患呼吸困难之时,便是要减少聚集,增加通风。”

    杨济时身子震了一下,有很久没见张允修这般认真了,他连忙拱手说道。

    “此乃学生的疏忽,不过这乳蛾重症,实在是回天乏术。”

    所谓“乳蛾重症”,医术里头的描述是“喉间痰壅,气促喘息,甚至张口抬肩”。

    换做后世的说法便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杨济时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将话给说利索了。

    “这咽喉炎症乃是热毒壅盛,现代医学没什么根治的法子,先前英国公也曾去医馆开过药方子,服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等药。

    可英国公戎马一生,一辈子不受管束惯了,不愿定期服药,这酒肉也从来不忌讳。

    加之其年老体迈,想来经过除夕元日元宵等节日,稍稍放纵一二,病情便极度恶化。”

    对于张溶这种一身伤病的老头来说,稍稍有些风吹草动,就有可能是危及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不要说张溶乃是个倔脾气,平日里根本不听劝。

    张元昊也在一旁抹着眼泪说道:“爹爹他在家中从来是说一不二,去医馆里头大夫成日叮嘱,他自然是听不进去的,我本想着等元宵过后,师父你得了空,再求你为爹爹医治一番,却不想耽误了时日。”

    张允修眯起眼睛,算是听出个大概了。

    这张溶跟后世那些不听劝,成日里想着买保健品的老头老太太,也是别无二致,根本不会听人劝。

    他乃是五军都督府右都督,手握重兵,又位高权重,平日里说一不二,便连对张允修都是动不动挥舞起大巴掌,怎么会听医馆里头资历浅薄大夫说话呢?

    杨济时用特制的木撑子,将张溶的口腔撑开,里头顿时散发出一阵恶臭,他举起医馆特制的小型煤油灯,靠着调解上头的小镜子,将咽喉部的情况照得一清二楚。

    “国公爷喉部已成脓肿,将气道梗阻,若再任由这般下去,脓肿堵塞喉部,将呼吸不能”

    说到底,大明的医疗水平还是不够,单单靠一个大蒜素,能够消炎抑菌,可作用也是有限,面对这等急性的感染炎症,几乎是束手无策。

    “手术切开脓肿如何?”

    张允修紧紧皱起眉头说道。

    杨济时愣了一下,这还真就是张允修能想出来的法子。

    就如先前,在医馆里头曾有病患手指感染,不断蔓延扩散,以至于整只手都要溃烂,大夫们束手无策,眼看着就要撒手人寰。

    可张允修看了之后,只淡淡来了一句:“切了不就好了?”

    令在场大夫无不震惊莫名,可偏偏将手掌截肢之后,却真将其救活了。

    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头,遇到难解的病症,仁民医馆的大夫们都会有一句口头禅——切了就好。

    真就是大明的大夫们水平太菜么?

    实际上古人并不傻,早在很多医书古籍里头,便有记载各类外科手术的案例。

    但是,古代大夫大都是经验主义,或许偶有尝试,可在发现死亡率极高之后,便将其看作是难以实现的法子,下意识摒弃了。

    这一切直到张允修和大蒜素的出现后,才得到改观。

    张允修知道对方并不太认同,他继续补充着说道。

    “此案例记载于《外科正宗》典籍之上,针对这喉痈、乳蛾脓成之症,必用刀刺清除,否则脓毒内攻,危及生命。”

    他的“从古籍上看过”,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每每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依据。

    可杨济时却愣了一下说道:“《外科正宗》是何古籍?学生从未听过。”

    张允修顿时语塞,他这才想起来《外科正宗》,乃是1617年陈实功所著,距今还有三十余年,杨济时能知道就有鬼了。

    杨济时叹息着说道:“学生也想过此法,可脓肿已成,急性发作来势凶猛,此时若轻易切除,必然令出血难以控制,届时病患同样会被危及生命。”

    “此言有理。”

    张允修微微颔首,他知道自己有些外行了,毕竟没什么临床经验,空有一些知识。

    在后世医学中,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也基本上不会直接采取切除的法子。

    关键在于,咽喉这个地方太过于重要,其他地方说切就切,咽喉轻易切了那可是要危及生命的。

    杨济时又叹息一声说道。

    “终究还是太晚了。”

    早一点医治的话,或许还能有些希望。

    这时候医馆的大夫们已然照着张允修的吩咐,给张溶打上了点滴,尽量维持住他的生命。

    可终究是杯水车薪。

    听到二人这一番交谈还是束手无策,张元昊又将目光投向床上的父亲。

    此刻张溶的情况又有些恶化,胸口不断起伏,喉咙里头有嘶鸣之声,乃是痛苦万分的模样,脸都憋成了青紫色。

    张元昊扑通一下坐在地上,眼神里头皆是绝望之色,不断锤击自己的脑袋说道。

    “都是我!都是我这个废物!成日里不学无术!若早寻恩师替爹爹诊治,爹爹便不会在此受苦!要被活活憋死!”

    杨济时垂下脑袋,面露无奈之色,生离死别他见多了,他本已然是铁石心肠,可英国公乃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物,心中感受却是完全不同。

    想到平日里嘴上不饶人,可行事却和煦温和,处处照拂众人的英国公,杨济时心里头不由得悲痛万分。

    可张允修却猛然间捕捉到不同。

    “憋死?”他猛地反应过来,连忙朝着二人说道。“英国公还有救!快将东壁先生请来!不!快将英国公送去医馆重症病房!”

    手术不是西医的专属。

    后世常常有针对中医的误解,认为中医便就是药方煎药,实际上古代医学并非是完全愚昧。

    从华佗扁鹊,再到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皆是有过关于临床手术的记载。

    清代有一医书名为《喉科紫珍集》,里头记载了这样一种疗法名为“割喉通气”。

    类似于后世的气管切开插管术,这法子就是专门为了救助气道梗阻的急诊。

    只不过,归根结底还是那个原因,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难以实现无菌环境,还有手术位置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是“术后难愈”。

    术后的感染和并发症,才是临床手术无法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张允修一定要将张溶带到医馆重症病房的原因。

    这里有大明最为先进的无菌手术台,甚至还有简易的呼吸器,加上打造精良的手术设备,方才可能让手术成功。

    载有英国公张溶的马车一路行进到仁民医馆,当马车停下之时,李时珍已然提前候在门口。

    他原先正准备赶往英国公府,到了一半之后得了消息,便按照张允修的指示进行了一番准备。

    看到从马车上下来几人,李时珍没有二话,便指示医馆医护们说道。

    “先行将国公送入重症病房。”

    重症病房里头有更为先进的医疗设备,也能营造无菌环境,最为关键的是,配备有简易的供氧系统,起码能够吊住张溶的一条命。

    杨济时不擅长手术,便自告奋勇地说道。

    “学生前去照顾国公爷。”

    张允修微微颔首,迎面便看到李时珍。

    “手术蚕室已然准备完毕,一干器材皆是有的,可这气囊穿刺针还有插管.”

    李时珍拿着张允修适才送来的字条,一头雾水的样子。

    张允修叹了一口气说道:“事态紧急,顾不得那么许多,这些东西今后再让西山配备,今日事情从简,先开了刀再说,不然恐怕国公爷撑不过去。”

    李时珍自然知晓其中利害,微微点头说道。

    “此事刻不容缓,准备就绪之后便即刻开始。”

    这种“喉痈”之症,病情稍纵即逝,若是再有所拖延,恐怕张溶命不久矣。

    好在,仁民医馆如今已然有了不少手术经验,除开切瘤子截肢之外,甚至还做过包皮手术环切,这类较为“精密”的手术。

    前些日子,医馆还尝试过“阑尾”手术,只不过病人已然病入膏肓,开膛破肚切除阑尾之后,最终还是因为并发症去世。

    科学技术的积累还是需要时间的,但在非常情况下,就需要来一次飞跃。

    李时珍等人准备手术,张允修也并没有闲着,一边回顾着关于“气管切开术”的相关要领,一边将袁宗道给叫了过来。

    自从前参与到医馆的实验研究之后,袁宗道、刘东定、耿在楚这三人,已然成为了大明科学实验方面的专家。

    医学的发展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而他们已经代表了大明在实验生物、实验化学届的最高水平了。

    看到张允修之后,袁宗道颇有些惭愧,拱拱手说道。

    “师父,徒儿实在是愚钝,这青霉素之法可能尚且需要一些时日,今日国公爷病情危急,可青霉素未曾彻底成熟提纯,学生实在不敢贸然使用。”

    他担心张允修一时上头,真要提前启用青霉素,以如今的研究进度来说,并不是不能用,可提纯度不够,定然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其他人还好,人命关天正好也能试验青霉素的疗效,可英国公却是全然不同。

    若是因为这青霉素,直接导致了张溶撒手人寰,对于医馆的研究显然是极大打击。

    可张允修却是摇摇头说道:“青霉素还未曾经过验证,用大蒜素就已然足够了,况且国公爷这病情,也并非是青霉素能解决的。”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确实抗生素乃是特效药,可以张溶如今的情况,等到药物凑效,那已然是来不及的了。

    唯一的办法也只有手术。

    张允修不疾不徐地说道:“英国公要即刻进行手术,不过术后的一些东西需要你准备。”

    说话间,他将绘画好的图纸递给对方。

    袁宗道接过图纸,倒是很熟悉,毕竟张允修并不是第一次绘制了。

    这图纸跟从前一般,上头绘制了极为清晰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袁宗道有些讶异地说道:“这图纸”

    张允修解释说道:“做手术很简单,不过开一刀的事情,术后才是最为关键的,这吸痰管最好以肠衣制作,再以尿脬消毒后,制作气囊等等这些器械,才是英国公能否活下来的关键。”

    气管切开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手术,这一点从古籍记载都可以说明。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294/2837549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