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曲惊四座
韩三平激动之后,很快冷静了下来。
即将成为中影的掌舵人,又负责主持市场框架方面的改革。
不只是在国内,他要是愿意,点名哪个好莱坞一线明星,转头好莱坞六大能把人打包给他送过来。
韩三平深知,这不是他多厉害,而是他后面站着13亿人的庞大电影市场。
他能坚持住,那么他就可以说一不二。
好莱坞巨头CEO,来到中国要先向他觐见。
如果他不能守住,不只是好莱坞,连内部也会杀过来。
光是资产重组,市场化改革,就有太多利益了。
韩三平欣赏沈善登,因为沈善登的文章确实写的不错,点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危险。
电影从业者确实普遍幼稚,一个个傻傻的把敌我矛盾,当成内部矛盾。
不谈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仅仅从市场角度,好莱坞这样的巨兽,早就对中国电影市场垂涎三尺了。
难不成,九十年代开始,港岛那边不配合,好莱坞几乎免费的送上片子让国内放映,是这些资本国家的电影公司心善吗?
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掌舵人,他经历过太多华而不实的提案。
沈善登连科班都不是,半路出家,几乎不可能有能力掌握这个项目。
韩三平心有触动之后,也只是微微点头。
见众人回应不冷不热,沈善登有一点失落,但也只有一点。
《绣春刀之日月重开》这个项目,别说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就是后世,也很难搞出来。
沈善登为的是先以这个项目,把韩三平胃口吊起来。
然后再退一大步,获得一个中影组局,让他拍电影的机会。
如果直接要求后者,就有点困难,但是先以一个亿的项目把要求抬高,再来一个千万的项目,这不就显得合理了吗?
反正中影手里的资源,给港岛导演糟蹋是糟蹋,不如培养他这个新生代导演。
对此,沈善登理直气壮。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沈善登会轻易放弃《绣春刀之日月重开》这个项目。
恰恰相反,他倾注了很多心血,如果有可能拍出来,他肯定想拍出来。
只是,很难很难。
沈善登喝了口水,观察完众人表情,压下心中思绪,介绍项目具体情况。
“电影的年代放在元末明初,是为了展现出明朝建立的磅礴气魄。”
“主要角色有三个,有汉人也有蒙古人,我并不会强调他们的民族分别,主要是经济属性。”
“元朝包税制下底层汉人和底层蒙古人是朋友,甚至蒙古人被压榨的更惨,成为特色的奴隶品种。”
“剧情主线是三个主角加入锦衣卫的前身情报机构,在改朝换代中的阶级跃升,牢牢抓住三个主角他们的成长,让观众代入他们,获得爽感。”
“在我看,当下我们的电影,没有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只有说人话的电影,和不如说人话的电影。”
“我虽然想展现大气魄,但是不会强加给观众,而是聚焦于角色的成长。”
听着沈善登的讲述,韩三平翻着剧本,虽然他之前看过一遍。
剧本写的很扎实很工整,节拍器也标出来了。
确实有点意思。
而且懂得规避一些东西。
沈善登继续道:“以主角的成长,见证锦衣卫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见证情报机构,从暗中变成明面上的锦衣卫。”
“在我的描绘下,锦衣卫不同于传统中的特务反派,而是倾向于褒义。”
“突出他们约束经过宽松的包税制度,没有国家观念的地主士绅集团的作用。”
韩三平听到这,在本子上写了下来。
这里不太好处理,和当下的氛围有点背离。
如果中影投拍的话,要突出导演的主导作用。
不能让人误会是通过电影进行政策吹风,否则很吓人。
沈善登也点到为止,没有多谈主题。
《绣春刀之日月重开》里面,也太多和当下不同的认知了。
比如,元末明初,给人熟悉的感觉,并不是他搞映射。
不只是元末明初,连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国等等,都有类似的感觉。
这个叙事角度,和当下历史认知大不相同。
有一种历史认知,将西方走的道路制度唯一化,拿着结论来中国历史找答案,削足适履,也即是“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其实是把资本道路特殊化唯一化了,后来教材上纠正了。
但在当下,沈善登的就事论事,也有点格格不入。
归根到底,有些人不想承认中华的文明程度、社会化程度高,现代中国的一些痕迹在古代中国也能找到。
因为这会导向,近代西方的领先才是偶然。
沈善登把主题一带而过,掠过了这个敏感点。
“我设计的第一个剧情高潮是主角三人加入情报部门,加入朱元璋的团队,个人命运改变,告别了被压榨的命运。”
“第二个高潮,是曾经被士绅看不起的小角色,融入到了时代洪流之中,在大一统中发挥作用。”
“第三个高潮是明朝建立,攻克大都,实现南北一统。”
“第四个高潮胡俗成风的北地,恢复华夏衣冠,展现出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大团结。”
“然后是暗处的情报机构,走向了明处,锦衣卫正式成立。”
“隐藏的情绪点是讴歌明朝,通过恢复华夏衣冠来体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只要做出四重高潮,片子绝对不会差!”
“这样的大片,只要一个亿成本,太值了!”
沈善登说完,再度悄然观察众人表情。
他站在会议室前头,师弟周奇峰在一旁帮助他投影。
会议室不大,但不显局促,是北影厂办公楼里一个不错的房间。
设备齐全,墙角立着一台电视,旁边是一台投影仪,还有个VCD。
当沈善登喊出一个亿制片成本,早就看过策划书的众人,也是齐齐心头一震。
“电影处女作,怎么敢的!”韩三平的秘书在心中不由吐槽。
制片部负责市场方向的领导质疑道:“这个项目听着不错,但是一亿成本有点高了,你没有成功经验。”
沈善登连忙解释:“制片成本规划书我做的很详细,按照计划执行,绝对能做好,在我看来,剧组主要是管理工作,而我学的就是管理。”
没怎么说话的韩三平有点失望。
沈善登没说错,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处于低谷。
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等古装大片遭遇口碑和海外市场双重滑铁卢。
他推动大片战略,但面临危机。
急需新思路和新人才,成熟的古装大片模式,也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但他更希望是陈凯歌,拿出这样的项目。
可惜陈凯歌在《馒头》之后,伤了,去舔舐伤口去了。
至于沈善登,没有工作经历,这么大个项目,除非他疯了,否则肯定不可能交给沈善登。
项目,韩三平是看好的,但是需要沈善登交出来。
韩三平道:“你有没有考虑,把这个剧本拿出来,找个大导演拍?”
这不是毁了吗?
沈善登直言不讳:“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要明白我们的文化是什么,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都要有所了解。”
然后反问:“厂长,请问你用港岛导演,是真的觉得他们能拍好吗,还是我们没有人才可用呢?”
“我这样的叙事,充满民族自豪感,你觉得谁能拍出来?”
韩三平一下子沉默了。
这种叙事的电影,恐怕也只有沈善登这样的年轻人能做出来。
指望五代导演,还是指望拍什么都是社团黑帮的港岛导演?
或者六代那些被新浪潮理论忽悠傻的?
累了。
韩三平心有点累了。
数了数,还真找不到正常人。
怎么和领导说话的?
负责内容方向的制片部领导不由加重语气道:“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沈同学,你不要贬低他人。你有这个毛病可不好!有能力不代表就能骄傲!”
沈善登立马认错:“不好意思,我是实话实说,要是冒犯了别人,我道歉。”
韩三平倒是不以为意,沈善登年轻气盛在他看来正常。
有才能的人,谁没点脾气?
但是不让出这个项目,让韩三平兴趣大减。
如果说资源,韩三平是能够想办法解决的,《赤壁》干到了六七千万美元,他也能想办法解决。
理论和规划是很好的,真能按照计划拍出来,确实不错。
然而,韩三平自己做过导演,也做过制片,很清楚,难就难在,能否做出来。
何况沈善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根本掌握不了剧组。
一时场面有些安静。
沈善登不喜欢等待,但此刻却不得不等待。
不由看向了窗外。
窗户是旧式的钢框窗,透过蒙尘的玻璃,能看到窗外光秃秃的梧桐枝桠在寒风中摇曳。
目光回到室内。
会议桌一头,靠墙立着一个有些年头的文件柜,玻璃柜门里塞满了卷宗和剧本。
墙上挂着几幅北影厂经典电影的泛黄海报,像沉默的见证者,注视着当下这场可能决定未来走向的会议。
墙壁是那种老式的淡绿色墙裙,上半部刷着白色涂料。
韩三平等人在长条形深棕色会议桌一侧,坐在几把木质靠背椅上,椅背上铺着长毛巾。
桌面有着岁月的痕迹,和茶杯烫出的印记。
空气中弥漫着毛巾残留的淡淡的洗衣粉味道,以及香烟的烟气,还有北方冬日暖气烘烤下特有的干燥感。
见沈善登不愿意放手,韩三平觉得要再考虑考虑,或者先锻炼锻炼沈善登,他刚要开口。
沈善登似乎下定了决心,打破了沉默,声音沉稳而有力:“厂长,各位领导,一部电影的气魄,不仅在画面,更在灵魂。为了更直观地传达《绣春刀之日月重开》的魂魄,我准备了一首主题曲,也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注脚。”
“但我这首歌,也是这部戏宣传点,所以需要请各位领导,为我保密。”
韩三平来了兴趣道:“忘了,你还是个才子,来,我们洗耳恭听。”
他决定不妨听听。
但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这个项目,沈善登不放手,那就只能到此为止。
沈善登不知道众人所想,他示意周奇峰行动。
周奇峰立刻从帆布包里拿出准备好的U盘,插入笔记本USB接口,打开播放器。
“这首歌,叫《日月重开大明颂》,也名《天问》。”
话音刚落,沈善登按下了播放键。
前奏是宏大而苍凉的编钟,伴随着低沉战鼓声。
随后加入悠远的埙声,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
然后一道稚嫩的童声合唱,穿越时空。
日月日月,你们为何悬于屋顶上?
日月日月,你们为何白白送辉光?
日月日月,你们为何有时流火有时清凉?
有时相伴有时躲藏
日月日月,你们可曾浸染金陵霜?
日月日月,你们可曾照彻漠北射天狼?
日月日月,你们可曾见证洪武挥戈复九方?
残甲化春江
大明大明续华章!
煌煌圣火耀八荒!
大明大明,那赤帜正猎猎飞张
唤来鲲鹏鸟
展翅九天上
日月日月,铸铁玄甲与燧龙吐焰谁比较强悍?
日月日月,永乐大典与郑和宝船谁比较璀璨?
日月日月,是什么血脉自唐虞三代起挽狂澜?
令山河重铸!
令金瓯无殇!
日月日月,那天宫是否有答案?
日月日月,那巨龙落尘何时还?
日月日月,那雄鸡何时唱响未竟的诗篇?
铮铮向星汉!
大明大明承天罡
煌煌圣火耀八荒
大明大明,这江山已重焕新妆
红日照神州
万世沐朝阳
大明大明承天罡
煌煌圣火耀八荒
大明大明,这江山已重焕新妆
红日照神州
万世沐朝阳
大明大明!嘿!大明!
歌词随着童声一点点的展露。
会议室再次安静了下来。
这一次寂静无声。
鼓声和弦乐似在消散,唯有直戳人心的童声绕梁不绝。
那样的稚嫩,那样的纯粹,又是那样的恢弘,那样的让人心情激荡。
一种奇怪的矛盾感,是儿歌,也是战阵最后的冲锋号角。
坐在主位的韩三平,起初并不在意,只是以为是一首普通的歌曲,回过神已经被偷袭。
不好,眼睛进了沙子!
偷袭他这个五十多的老同志!
渐渐地闭上了眼睛。
过了好一会,再睁开时,眼光微微泛红,声音也有几分嘶哑。
“来,小沈,再来一遍。”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022/2837587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