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华娱唯一太阳 > 第65章 我行!我上!(44,1万1,求月票!)

第65章 我行!我上!(44,1万1,求月票!)


简单吃了几口饭,沈善登当着姜文和于东的面,码字。

    手指都打出了残影。

    半个多小时后。

    沈善登把笔记本一推,给姜文看了看:“如何?”

    “你敢发?”

    姜文简单浏览了一遍,倒吸一口凉气。

    沈善登摇头,然后点击了博客的发送键。

    《威尼斯落幕,金狮归“美”:再论“弱国无艺术”与电影强国的唯一路径》

    八个月前。

    在北电那间充满躁动与期待的礼堂里,面对一位执着于“艺术纯粹性”同学的质疑,我抛出了或许在当时,以及现在,仍然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观点,弱国无艺术。

    并进一步阐释,强国也无艺术。

    这非指强国不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是指当一国电影工业强大到足以定义全球娱乐标准、掌握绝对话语权时,其本身的存在已超越了对所谓“艺术认证”的渴求。

    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戛纳、柏林,对其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秀场,而非评判标准的殿堂。

    昨日。

    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其结果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精准地印证了这略显残酷却无比真实的论断。

    我认为,这也为那些沉迷于“艺术圣殿”幻梦的学院派们,献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教育课。

    让我们看看这份金光闪闪、却又“星条旗”飘扬的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狮奖:《色戒》,导演安·李,国籍,美国。

    最佳导演银狮奖:布莱恩·德·帕尔玛,《节选修订》,依然美国。

    最佳男演员:布拉德·皮特,《刺杀神枪侠》,仍然美国。

    最佳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我不在那儿》,还是美国。

    李安导演,华语电影世界的骄傲,其才华与成就有目共睹,《色戒》摘得金狮,实至名归。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事实是,李安导演是一位美国华人,美国人,他的成功深深植根于成熟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与资本支撑。

    他的创作、技术保障、全球发行网络,无不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电影工业基础,或许还有那行业话语权。

    威尼斯将最高荣誉授予他,本质上,是授予了一位在美国电影工业体系内取得卓越艺术成就的导演。

    这恰恰印证了“强国无艺术”的另一面,强国的导演,其“艺术”身份已被其强大的工业母体所背书和定义,无需电影节来“认证”其价值。

    获奖是锦上添花,是体系优越性的又一次展示。

    而其余三项最重要奖项,导演、男女主角,也毫无悬念地花落同是美国籍的电影人手中。

    这绝非偶然。

    它清晰地勾勒出当下世界电影权力版图,欧洲三大,在绝对的好莱坞力量面前,其“艺术圣殿”的光环正在无可避免地黯淡,甚至沦为好莱坞顶级明星、导演展示其全球影响力、进行“艺术镀金”的次级舞台。

    正如我八个月前那不甚雅致却直指核心的比喻,当好莱坞这个“莽撞年轻人”展现出其无可匹敌的肌肉,展现出工业、资本、明星、全球市场时,自诩“成熟丰腴”的欧洲三大,其矜持的“艺术规则”往往只能让步,甚至主动“陪侍”。

    因为电影节本身也需要好莱坞巨星的光环,需要美国大制片厂的支持,需要美国市场的认可,以此来维持其全球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这不是艺术的胜利,这是工业实力碾压下,话语权的自然倾斜。

    反观我们自身呢?

    那些执着于模仿欧洲作者电影、沉迷于晦涩叙事与边缘表达、将三大电影节入围或获奖视为最高艺术成就的学院派们。

    我说啊,你们该醒醒了!

    威尼斯的结果,冷酷地揭示了“弱国无艺术”的深层逻辑,工业羸弱,则表达受限。

    没有强大的制片体系、成熟的技术团队、充足的资金保障,再天才的构思也难以完美呈现。

    创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生存”和“表达可能”的问题,而非空谈艺术高度。

    第一,市场狭小,则话语权缺失。

    无法培育并掌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市场,就无法支撑起足以挑战好莱坞的产业规模。

    没有市场体量,你的“艺术”再独特,也难以进入国际主流视野,更遑论获得尊重。

    欧洲三大即使偶尔垂青,也多是猎奇式的“异域风情”,或符合其特定意识形态的“他者”故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第二,无商业根基,则艺术是无源之水。

    健康的电影产业必然建立在良性的商业循环之上。

    没有成功的商业类型片不断造血、培养观众、锻炼人才、积累资本、反哺技术升级,所谓的“艺术探索”只能是空中楼阁,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难以持续,更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力量。

    搞艺术救不了中国电影,因为艺术之花,只能盛开在强大的工业土壤之上!

    因此。

    威尼斯的结果非但没有动摇我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督公》所选择的道路,也证明了韩三平先生的判断。

    立足本土市场,回归故事本质,打磨类型品质,用扎实的商业成功,为构建中国电影工业添砖加瓦。

    这不是向资本谄媚,而是为未来奠基。

    我们学习好莱坞的工业流程、类型经验,不是为了成为第二个好莱坞,而是为了锻造属于中国观众,并能走向世界的叙事能力与产业实力。

    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乞求欧洲三大的垂怜,而是让欧洲三大有一天,不得不主动向中国电影、中国故事、中国市场靠拢。

    当我们的电影工业足够强大,当我们的市场规模举足轻重,当我们的类型片风靡亚洲乃至全球时,欧洲三大自然会调整其选片标准,会主动邀请我们的商业巨制参展,会为我们的明星铺就红毯,会设立专门单元研究“中国现象”。

    因为那时,拒绝中国,就意味着自我边缘化。

    发展电影工业,夯实商业基础,壮大本土市场,培育全球影响力,这才是中国电影走向强国的唯一正途。

    待到中国电影工业这棵梧桐树根深叶茂、亭亭如盖之时,何愁金凤凰不栖?

    那时的艺术,才是真正被世界尊重的艺术成就,也是真正的文艺。

    威尼斯今日的“美国凯旋”,恰恰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敲响了警钟,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用摄影机,用票房,用日益精进的工业实力,为中国电影赢得真正的尊严与未来。

    弱国无艺术!强国才有艺术自由!

    而通往强国的路,始于足下的每一部扎实的《督公》。

    沈善登。

    2007年9月10日。

    一位普通的中国电影人,写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旁的餐厅。

    “有种!牛逼!”

    见沈善登毫不犹豫点了发送键,姜文服了,太他妈的虎了。

    姜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也是这种观点,当武力强大了,文化自然可以横冲直撞。”

    于东眼神复杂,明白老领导为什么如此看重沈善登了,有一套理论,还能实践,再产生一套理论。

    关键是真行,也真上!

    于东提醒:“恐怕会有争议。”

    于东说的轻了。

    不是争议,是爆炸!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022/2837581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