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华娱唯一太阳 > 第71章 两条路(24)

第71章 两条路(24)


九十年代上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中午要自己带饭,煎饼卷鸡蛋辣椒。

    他这还是好的,小镇青年,基本生活能保障。

    有些农村同学上学要带一大包煎饼,每周靠咸菜或者臭鸡蛋下饭。

    有时到了周末,煎饼都长毛了,撕了接着吃。

    最难受的还是补充不了蔬菜纤维,拉屎就成了很痛苦的事。

    物质贫乏,从小家到国家,家贫百事哀。

    八九十年代还算好,再往前,沈善登爸爸妈妈成长的五六十年代,物质更缺乏。

    当然,物质是逐步改善的。

    他爷爷、奶奶别说吃饭,那个时候还打仗,活命都难。

    到了他爸爸妈妈,会饿肚子,但是孩子都能活下来。

    再到他这代人,更是见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沈善登感谢上一代人,上上代人吃得苦,但是要是让他选,他是不想回去的,太苦了。

    就说娱乐行业。

    最早是电影厂的大院子弟,然后其他大院。

    到了今天,才轮到王忠军、冯小刚等边缘大院子弟做主角。

    虽然都是京圈,但是圈子也在变化。

    反而姜文有些边缘化。

    总体来说,从大院子第玩什么,大家看什么,变成了京圈玩什么大家看什么。

    而且京圈,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理概念。

    电影放映到了尾声。

    周韵扮演的疯妈,站在火车上,抱着孩子对太阳喊。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的,他一笑,天就亮了。”

    是啊!

    天越来越亮了!

    后世,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大发展,北上广这些超一线城市在文化舆论上的份量降低,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涌现。

    社会变得越来越公平,大量的中小圈子、山头被铲平了,能做到这一点,全世界独一份。

    那个时候,变成了老百姓看什么,什么才火。

    而不是某个圈子玩什么大家干看着。

    只是有些人还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既然姜文键政了,沈善登也要鉴一下。

    他自己身上的标签,是山河四省的小城市的小镇青年。

    要不是自己造了风口,指明了古装大片转型的迫切需要。

    他拿着钱,提着猪头都找不到庙,拜不了神。

    要先游一游海外冲奖的粪坑。

    因为国内学院派没有路给他。

    然后再尝试中小成本,只有依靠外部力量,院线资本、互联网资本进入,破开圈子,才有出头机会。

    这还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再往前,像张艺谋,只能靠海外这些电影节,实在是没有其他资源。

    相比于本土既得利益者的密不透风,海外电影节相对来说公平点。

    当然,这个“相对”是二三十年前。

    随着国内产业发展,物质跟上了,欧洲三大这些在五代、六代中挑选了自己代言人之后,也形成了利益群体。

    此消彼长之下,海外没什么进步性了。

    沈善登会为上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而心潮澎湃,但他知道那是因为什么。

    所以,共情不了姜文的《太阳》。

    不过沈善登也清楚,在当下的电影圈,姜文很不错了。

    是“自我”视角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故事。

    是有坚守的,也是圈子里的少数派。

    电影放完。

    灯亮了。

    于东抱着一丝期待,又蕴含着许多忐忑:“是不是很好?”

    沈善登想了想。

    “说实话?”

    沈善登这样说了,说明不看好,于东心咯噔一下,他命太苦了,脸顿时煞白:“你,你,说。”

    见他这副模样,沈善登道:“要不算了。”

    于东坚持道:“我没事,我心脏很好。”

    沈善登整理了措辞:“《太阳》电影的受众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众不是一批。”

    “观众喜欢的不是姜文的青春,而是青春的悸动,宁静的胸脯和大腿,那种禁忌感。”

    “这些《太阳》都没有。”

    “吘~~~”于东当场瘫在了小放映厅的座椅上。

    他,命太苦了!

    “老哥你别吓我。”

    沈善登怕了,赶紧去叫于东的司机和助理。

    于东连忙阻止:“我没事,我没事。”

    忽而,惨笑一声,沈善登头皮发麻。

    “真砸了,砸手里了。”

    沈善登劝道:“电影除了剧情,画面还是可以的。客观的说,姜文要是拍个《寻枪》的故事,加上点美女、大腿,我觉得票房破亿不难。”

    姜文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的毛病,作者心态。

    他们三个,要是弄个好本子,老老实实按照剧本来拍,审美、画面是真的没问题,世界一流。

    偏偏人菜又爱玩,不懂得扬长避短。

    陆川的《寻枪》,是姜文禁导期间,手把手给陆川拍出来的,反而不错。

    于东不想说什么了,他以后都不想碰姜文的电影。

    “沈导,你帮我想想,有没有法子救一救。”

    沈善登想了想:“法子是有,就怕来不及,”

    于东瞬间涌起希望:“你快说,老哥求你了。”

    沈善登道:“这部戏是姜文对上个时代的一种解读,以他视角来说受众太小。”

    “最多再加一些文艺片爱好者,类似于《三峡好人》那种。”

    于东要真抽过去了。

    “《三峡好人》几十万票房啊.”

    命太苦了!

    沈善登安慰道:“姜文毕竟是姜文,不是贾章科能比的,卖个一两千万还是可以的。”

    “吘~~~”于东不用装了,差点闭过气。

    两千万,作为发行方也就分个两百万,而他发行《太阳》是当做上亿票房发行的。

    广告、拷贝、各种活动,光威尼斯、BJ两场盛大首映礼就花了两百万。

    于东投了重金,是千金买马骨,没想过赚钱,就是复刻张伟平、王忠军绑定一位大导演,让博纳具有顶级制片能力。

    终于明白最初投资姜文的太合,还有王忠军为何不搭理对方了,太坑了!

    沈善登想跑,于东也太吓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装的。

    “还是有机会的,我觉得至少有两条路,如果双管齐下,收回成本可能很难,但不会亏的太惨。”

    于东急迫问:“快,快说。”

    沈善登道:“第一条路,就是复刻《大话西游》的成功经验。”

    “大话西游?”于东疑惑。

    “这部电影一点不好看,当年票房也扑死了,但是北大学生一通吹,大家都吹,一下子成了情怀。《情癫大圣》打着《大话》的名头,狠狠捞了一笔。”

    沈善登解释:“《太阳》云里雾里,非常意识流,就要走这条路。姜文想讲上个时代的故事,那就大大方方的讲就是了。”

    “不能从他的视角去讲,要从学生视角切入,很多学生,特别是顶级学校的学生,是有精英主义的,屁股不由自主的站在了精英立场。”

    “不要强调姜文视角,而是主打对上个时代的不同解读。”

    “舆论不是贬吗,你们片方就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讲上个时代不是废铜烂铁,是激情的岁月,让学生代入。”

    沈善登给了方案:“时间有点紧,你必须马上找北大学生,写一篇带着怀旧又文青,又小资范的文章,然后撒币,再找纸媒,公共知识分子鼓吹。”

    “已经开学了,最好你们能进入排名高的学校交流,你们的票仓就是学生。”

    以后某B这么多喜欢姜文的,就是一种视角错位,把没有参与社会劳动,脱产的自己视为精英。

    足以说明,国家发展的水平高,让很多人都上了大学。

    而且普通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否则不会这么乐观。

    现在的话,要从顶级大学入手。

    如今产业链没有升级,像汽车工业,只有打螺丝和销售岗位,研发岗位非常少,普通大学生很难乐观。

    于东倒吸一口凉气:“这不好做,这个角度,一些媒体不会喜欢。”

    于东有点明白了,怪不得那么多媒体说看不懂。

    估计也和电影视角有关。

    时间还紧,找人不好找,北大恐怕要找工科,学文的不一定喜欢。

    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恐怕是反对,只有拿钱买,再加上砸媒体的钱,又是急活,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于东还有其他担心:“用这个方向进校园,有风险。”

    沈善登也知道于东来做很难,但姜文是有资质和牌照的,说道:“姜文行。”

    于东脸色一苦,太难了。

    “另一个路子,我看看能走吗?”

    沈善登简单粗暴道:“打华奸。”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022/2837580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