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探索的道路与想要接班
推荐阅读:霍格沃茨之我是斯内普 纵横游戏世界 诛仙:我,王权剑主,一剑开天门 斗破:金雷炼器,圣体无双 斗罗:千仞雪哭错坟,我揭棺而起 末法时代的长生武圣 斗破:练假成真,开局厄难毒体 开局征服白袜大小姐之富少 重生:我靠混迹娱乐圈发家致富 痕语者
第562章 ,探索的道路与想要接班
大同历三十一年(公元1653年)10月25日。
秋高气爽,京城夏允彝府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朱由检与媳妇周氏,携子女前来拜访。
这是朱幼薇与夏完淳成婚后,双方家庭的第一次正式会面,意义非比寻常。
夏允彝与盛氏早早便在门前迎候。见到朱由检一行,夏允彝热情地将他们引入正厅。
周氏令随行的朱慈炯奉上礼盒,笑道:「听闻亲家远洋归来,备了些薄礼,是自家裁缝铺子里做的几件寻常衣裳,聊表心意,还望莫要嫌弃。」
盛氏连忙笑著接过道:「亲家母太客气了!您的手艺,京城谁人不知?这礼物再贵重不过了。」
她对于周氏这位历经巨变却能从容面对、凭借双手开创生活的前朝皇后,内心是存著几分敬佩的。
一旁的朱慈炯迫不及待地问:「姐姐,小外甥在哪里?快带我们去瞧瞧!」
其他几个半大的小子也纷纷附和,厅内顿时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
朱幼薇笑著应道:「好,好,这就带你们去。」她向父母和公公告退,领著一群兴奋的弟弟们去看望尚在襁褓中的夏浩轩。
周氏见状,也顺势对盛氏笑道:「让孩子们自己玩去,我们姐俩也好说说话。」
两位母亲便借机离开,将正厅留给了朱由检、夏允彝和夏完淳这三人。
众人离去,厅内稍静。朱由检颇为熟稔地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金属烟盒打开,递向夏允彝一支。
夏允彝接过,淡淡的烟草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朱由检又将烟盒示意给夏完淳,夏完淳连忙摆手拒绝:「多谢岳父,小婿…担心烟气会沾染衣物,对浩轩不好。」
朱由检闻言,理解地点点头将烟盒收起,笑道:「谨慎些好。」
由检对夏允彝还是很有好感的,当初他虽然在京城,但也知道夏允彝组建几社想要拯救大明,只可惜大明的虫豸太多了,夏允彝也无力回天。对而夏完淳这个女婿也满意,年轻有为,为人沉稳正牌。
夏允彝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问道:「亲家,我在欧罗巴羁留十有余年,于国内情状所知不免隔膜。你如今是《民生报》的主编,洞察市井民生,可否与我讲讲,如今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朱由检闻言笑道:「困恼?归根结底,最大的困恼莫过于『钱不够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银钱开路。即便是稍有余财的小康之家,亦要烦恼子女教育的花费,父母年迈的医药,乡间农户羡慕城里工匠月钱丰厚,生活便利,而工匠们又眼红那些富商巨贾,可以挥金如土,不为生计发愁。至于那些富人嘛。」
他顿了顿,语气略带嘲讽道:「他们想的则是如何将财富翻倍,如何将这份家业完美地传给子孙后代,还总觉得朝廷税赋过重,盘剥了他们。」
夏完淳接口道:「要我说,皆是贪念作祟。人生所需其实有限,纵有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社长曾说,当个人拥有的财富远超其自身所需时,余下的部分,本质上便是代社会掌管,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在不必看得过重。」
朱由检看著女婿,眼中流露出几分赞许道:「你们年轻一代,思想更近徐社长,锐意进取,理想高远。
但老一辈,尤其是那些白手起家创下产业的富户,想法却大不相同。他们视产业为毕生心血,认为『父传子,家天下』乃天经地义,自古以来何曾有将家产传给自家骨肉还需缴纳重税的道理?」
夏允彝道:「我倒是认为此税制颇有远见。本朝开国虽仅二十余载,然因产业大兴,工商繁盛,豪富之家积累财富之速,远超前代。如今一些顶尖富豪所拥资财,恐已不逊于昔年的亲王郡王。若不加调节,恐生祸端。」
朱由检却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道:「对他人主张公平容易,但若这公平落到自己头上,便觉艰难了。」
夏允彝听出他话中有话道:「亲家此言,似有所指?」
~~~~~~~~~~~~~~~~~~~~~~~~~~~~~~~~~~~~~~~~~~~~~~~~~~~~~~~~~~~~~~~~~~~~~~~~~~~~~~~~~~~~~~~~~~~~~~~~~~~~~~~~~~
他进一步分析其利弊:「此模式优势在于,管理层级大幅精简,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因人人皆为『东家』,监督成本低,且利益攸关,工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确实大幅提升,对于挽救那些濒临倒闭的作坊,效果立竿见影。朝廷也甩掉了包袱,还能稳定收取税赋。」
「然而,其缺陷亦很明显。」夏完淳并不讳言,「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利益固化的小团体。为了确保自身分红最大化,工匠集体往往会倾向于『内卷』——尽可能不招或少招新人,迫使现有成员承担更多工作。
长此以往,不仅阻碍了就业扩大,其本身也会逐渐演变成一个排外、封闭的『新行会』组织,与大同社追求的『开放』、『共享』理念,恐怕会背道而驰。」
夏允彝听完,惊叹于这种模式的创新性,这确实是在「天下为公」理念下的一种大胆实践,试图在小范围内实现「生产者当家作主」。
但其内在的、导向小团体利益固化的逻辑缺陷,也同样清晰。
夏允彝想了想道:「此制利弊皆极鲜明。虽范围狭小,缺陷不少,然确是一条未曾设想的路径。若能持续改进,补其弊端,或许真能为我民朝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康庄大道,亦未可知。」
「我民朝根基是工匠,即便失败,夯实的也是根基,可谓是有利无害,这样的探索总比大明时期圈养几十万宗亲要好。」
朱由检无言以对,的确,比起大明的王公贵族每年白领朝廷的俸禄,这些工匠还是要自己做工,民朝工匠地位等同于大明的士绅贵族,这样一对付这点探索的学费又算不了什么。
十月二十六日,元首府办公室。
办公室内陈设简朴,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据了整面墙的书架,以及一张巨大的、标注著民朝疆域与主要铁路网、工业区分布的地图。
刘永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刚刚归国述职的夏允彝。
夏允彝恭敬地将一本装订整齐的书册呈上:「元首,这是下官在英格兰期间,根据所见所闻及多方资料整理的《英格兰大革命记事》,请元首过目。」
刘永接过,翻开书页,快速浏览起来。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扫过关键章节,特别是关于杰拉德,克伦威尔与议会军、以及其后与长老派、平等派等势力博弈的部分。
约莫一炷香后,刘永合上书册,轻轻放在桌上,摇了摇头道:「这个杰拉德,是这场革命的主导力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能彻底认清自身的力量源泉和敌人究竟是谁。
他们想推翻王权与旧贵族的统治,却不得不与新兴的乡绅、有产者、商业资产阶级结成联盟,这本无可厚非。
但关键在于他未能建立起一支完全听命于自身政治理念的、独立的武装力量。」
他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幅地图前,看著陕北地区,回顾那段峥嵘岁月道:「回想当年我们在大同工业区刚刚站稳脚跟,第一要务就是组建我们自己的护卫队,这就是我们大同军的前身。杰拉德连武力都掌握不了,还革什么命?」
刘永回到座位,拍了拍那本《英格兰大革命记事》,语气转为肯定道:「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份记录极其重要,其成功之处与失败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我会让人加紧刊印,分发至各级军官、官员以及社内学院,作为学习研讨的材料。」
接著他谈到了对夏允彝的安排道:「仲彝,你在外多年,见识广博,又熟悉旧制与新学,元首府经过讨论,决定任命你为天津知府。」
夏允彝立刻起身,肃然道:「下官领命。」
刘永示意他坐下,详细交代道:「天津卫乃我朝北方重镇,其支柱产业是钢铁与造船,关系到国计民生与海防建设,你必须倾力维护,确保其技术领先、生产稳定。
此外,天津还有仅次于扬州的股票与期货交易市场,金融活跃,但也易生波澜。你的任务不是干预市场具体运作,而是维持秩序,防范奸商操纵,避免市价大起大落,影响实体产业和民生稳定。记住,稳定压倒一切。」
考虑到夏允彝刚刚回国,刘永又体贴地补充:「给你三个月假期,好好与家人团聚,过了元宵节再去上任。」
「多谢元首体恤!」夏允彝心中感激道。
大同历三十一年(公元1653年)十一月五日,京城,徐晨府邸。
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再次召开,民朝各地公民议员,地方官员齐聚,徐晨府邸也变得热闹起来,不时有官员拜访。
这日,高俊和土根带著一个中年人,挑著两个沉甸甸的箩筐前来拜访。守门的卫兵显然与他们相熟,笑著通报后便引他们入内。
高俊一见到徐晨,脸上就笑开了花,指挥著那中年人将箩筐里的东西一一取出:「社长,您看,这是咱孟津农场今年新腌的咸鸭蛋,流油起沙!这几只是散养的老母鸡,炖汤最是滋补。还有这板鸭,味道正得很!」
最后,他颇为自豪地举起半只熏得油亮、色泽诱人的猪腿:「社长,这是咱们农场今年试制成功的熏猪腿,用的新法子,您尝尝鲜,要是觉得好,可得帮咱们宣传宣传!」
徐晨笑著让他们坐下,目光却落在那个一直略显拘谨的中年人脸上,端详片刻恍然道:「你是高子聪?」
那中年人高子聪顿时激动得脸泛红光,连连点头:「是我是我!社长还记得我?」
徐晨哈哈一笑:「怎么不记得,你可是我们村有名的孝子,为了母亲,没少跟你爹顶牛,我怎么可能不记得。」
高俊不好意思地搓搓手道:「陈年旧事,让社长见笑了。」
当年他压榨媳妇和儿子的事情没少被同村人笑话,为了此事还被拉的游行示威了一回,这可以说是他人生最丢脸的时刻了。
他推了儿子一把道「子聪,现在在咱们农场管著最大的那个养殖场,您别小看,如今洛阳市面上卖的鸡蛋,十颗里至少有三四颗是从他那儿出去的!」
「哦?了不得!」徐晨赞许地点头,「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这养殖场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了。」
高俊接过话头道:「全靠社里的政策好,鼓励我们搞集体农场,搞副业。这些年,老百姓日子好过了,手里有余钱,舍得吃蛋吃肉了,咱们这生意自然就越做越红火。」
高子聪在一旁憨厚地笑著,话不多。高俊叹了口气对徐晨道:「就是这小子,本事还是不够,在农场里威望不足,有时候压不住场面,还得社长您多教诲教诲。」
徐晨看著高子聪语重心长道:「子聪,管理一个集体,光靠父辈的余荫不行,关键要靠真本事。你要努力钻研养殖技术,学习管理方法,只要你确确实实能带领大家把养殖场搞得更好,让集体收益更高,大家自然就会服你、跟你。」
高子聪恭敬地点头:「社长,我记住了!」
高俊在一旁帮腔:「我的话他当耳旁风,社长您的话他一定听!」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土根也开口道:「是啊社长,我们这帮老家伙,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干不了几年了。农场的未来,终究要靠他们年轻人。我们就盼著子聪他们能快点挑起大梁。」
徐晨闻言,心中微微一动,面上依旧笑容和煦,留他们用了晚饭,席间多是回忆往昔艰苦岁月,气氛融洽。
临走时,恰逢徐绍回家,他取了一台最新式的留声机送给高俊三人,说是给他们农场添个响动,丰富业余生活。高俊三人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地走了。
送走客人后,徐晨脸上的笑容淡去。他派人去详细了解了孟津农场近期的状况。半个月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印证了他的猜测。
原来高俊一心想让儿子高子聪接替自己,成为孟津农场的下一任场长。
然而,高子聪能力平平,管理养殖场尚属勉强,即便有高俊强力扶持也只是家禽场的场长。
若要统领整个多元化的大型农场,无论是经验、能力还是威望都远远不足。
农场里其他几个凭借真本事上位的副场长和技术骨干对此颇有微词,担心高子聪上台会影响农场的发展。
高俊为此深感不快,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利明里暗里排挤了几位可能威胁到儿子地位的农场高层。
另一方面这次特意带高子聪来京城,名为送礼,实则是想借助徐晨的威望,为儿子「站台铺路」,希望徐晨能出面说句话,或者至少让外界认为高子聪得到了社长的认可。
了解了前因后果,徐晨站在窗前,望著窗外沉沉的夜色,无奈地摇了摇头,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不动地盘,个个都是吃苦耐劳的优秀农户;一动地盘,这『山头』的心思,就都冒出来了啊。」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7846/2837531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