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吾于皇座之上,万年又万年 > 其四十四】钢铁洪流:1976年的建军宣言

其四十四】钢铁洪流:1976年的建军宣言


七情试炼篇【其四十四】

1976年早春的阅兵场上,五十万自由新军士兵的皮靴踏碎了中部根据地最后的冻土。木子文站在德赛帝国废弃的列车炮基座上,看着这支刚刚完成整编的军队在晨雾中显露出模糊的轮廓。他们崭新的制服是用缴获的西奥帝国降落伞布缝制的,钢盔下那些年轻的面孔上,还带着矿区与农田特有的风霜痕迹。

"自由新军核心军事武装力量组建完成。"参谋长赵寒山的汇报声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嘶哑。他的假眼扫过方阵间隙——那里本该停放着重型火炮,现在却只有用输油管改装的土制火箭炮。三年来秘密培养的十万军校毕业生分散在各个方队,他们笔挺的站姿与周围农民出身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像钢钉般钉在这支新生军队的骨骼关节处。

一阵突如其来的北风掀起了主旗手的蓝星旗,露出背面大片的暗褐色污渍。那是1945年东康议会大厦守卫战留下的血迹,此刻在朝阳下突然鲜活起来,仿佛在提醒着台下每一个士兵:这支军队诞生的代价。

"军队十分缺乏训练。"木子文对身旁的教官低语。他的声音很轻,却被无意间调整的扩音器传遍全场。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坦诚的弱点反而让士兵们的脊背更加挺直——他们中大多数人三个月前还握着锄头,现在却要学习拆卸德赛帝国制造的***。

后勤部长递上的清单在风中哗啦作响。纸张边缘的烧灼痕迹显示它曾躲过帝国空袭:"弹药储备仅够每个士兵射击二十发,重火力装备缺口达百分之七十。"木子文的目光扫过这些数字,落在清单底部的小字上——那是莎莎从德赛帝国军需处偷运出来的情报,标注着下周西境铁路的军火运输时刻表。

正午的阳光下,木子文登上由意比利王联合帝国坦克改造的检阅台。他的声音通过德赛帝国制造的野战通讯系统传出,在群山间激起诡异的回声:

"西奥横暴,犯我东康。"第一句话就让前排的老兵们红了眼眶。他们中有人摸出珍藏的家人照片——那些在屠杀中失踪的面孔,此刻正透过泛黄的相纸凝视着这支为他们而战的军队。

"千万同胞之罹难,永不可忘却之伤痛。"第二句话落下时,军校生方阵中响起整齐的跺脚声。这是长河军校纪念日的传统,靴跟撞击地面的声响如同历史的叩门声。观礼台上的列别杰夫突然摘下眼镜,用北罗语喃喃自语着什么——老科学家想起了1943年被焚毁的北罗联盟图书馆。

当木子文说到"珍爱来之不易之和平"时,一阵诡异的寂静笼罩了全场。士兵们不约而同地望向东北方——那里,德赛帝国的边境探照灯即使在白天也能看到隐约的光柱。几个参加过葫芦谷战役的老兵下意识地数着口袋里的子弹,这是他们在"人墙工事"里养成的习惯。

"愿苍生永无战争之摧残……"这句话被突然飞过的帝国侦察机引擎声打断。士兵们握紧武器的声响如同一声惊雷,但没有人抬头张望——军校毕业生们训练出的纪律已经渗入这支军队的骨髓。

“人民必胜!正义必胜!自由新军必胜!我们必将收复东康故土,将全世界从帝国的压迫之下解放!我们必将推翻帝国残酷的统治,建立全新的自由世界!”

下午的实弹演习暴露了严重问题。当预备役士兵们排队领取每人十五发的配给弹药时,某个来自东康矿区的青年突然哭了起来——他的父亲死于西奥帝国的矿井事故,而此刻他手中的子弹还不够装满一个弹匣。木子文默默地将自己的配给塞给士兵,这个动作被战地记者拍下,后来成为自由新军最著名的征兵海报。

傍晚的军事会议上,超时空突击队的报告带来转机。投影仪上显示着西奥帝国边境军火库的立体图像,那些堆积如山的弹药箱在月光下泛着诱人的冷光。"三天后的满月夜,"突击队长指着通风管道的剖面图,"我们可以从这里取回三个基数的补给。"

夜深人静时,木子文独自走向军史馆。那里陈列着自由世界最后的遗产:一面染血的议会旗帜、几支锈蚀的步枪、还有从东康大屠杀遗址挖出的儿童皮鞋。他在展示柜前站了很久,直到晨光透过防弹玻璃,照亮柜门上刻着的那行字:

"千千万同胞的鲜血流淌在东康的土地上,曾经的六朝古都在一天之内变成了人间地狱……"

1976年的这个黎明,当木子文走出军史馆时,第一批改装完成的"山鹰"导弹正被运往发射阵地。这些用德赛帝国输油管制造的武器,未来将带着刻有"勿忘耻辱"的弹头飞向敌占区。在训练场上,彻夜未眠的新兵们仍在练习突刺动作,他们的呐喊声惊起了松林中的鸟群——这声音穿过群山,一直传到帝国哨兵的耳中,被误认为是春天的第一声雷鸣。

1976年盛夏的午夜,中部根据地印刷厂的铅字熔炉仍在轰鸣。老排字工王福生用布满烫伤的手指,将最后一个铅字"吴"嵌入版框。在他身后,三万册《自由新军训练手册》正通过德赛帝国缴获的印刷机批量生产。油墨的味道与防空洞的霉味混合,形成某种奇特的战争气息。

木子文亲自校对着终稿样书。这本用西奥帝国机密背面装订的手册,封面上烫着自由世界的星辰徽记。当他翻到"战场急救"章节时,指尖在莎莎提供的德赛帝国军医教材摘录上停留了片刻——那些娟秀的旁注笔迹,在粗糙的根据地纸张上显得格格不入。

"每个识字的军人必须教会两名战友。"木子文对宣传部长下达命令时,窗外的探照灯扫过新兵营房。灯光透过窗棂,在手册第37页投下栅栏般的阴影——那里详细绘制着三三制战术的阵型变换图,用的是缴获的意比利王联合帝国彩色油墨。

黎明时分,第一批手册被装上改装过的德赛帝国运输车。司机老赵将油布盖在书堆上时,发现封面星辰图案的烫金有些脱落——这些金粉是从帝国教堂缴获的圣杯熔铸的。车队驶过训练场,新兵们正用树枝在沙地上临摹手册里的武器分解图,远处实弹射击的爆鸣声为这幕奇特的课堂打着节拍。

"三三制的精髓在于..."教官的声音被爆炸声打断。训练场上,三个士兵一组在硝烟中穿梭,他们的动作与手册第89页的插图如出一辙。某个矿工出身的新兵突然扑倒战友,这个未经训练的举动恰好符合"掩护与跃进"的战术要领——手册第102页用红字强调的直觉反应。

医疗帐篷里,护士长正在讲解手册的伤口处理章节。当她展示用降落伞丝线缝合伤口的技巧时,帐篷外传来痛苦的嚎叫——这是在进行没有麻醉药的截肢演示。手册第156页的批注写着:"在70%酒精短缺情况下,辣椒粉可替代消毒剂"。

然而装备仓库的清单依然触目惊心。军需官用颤抖的手指点着统计表:"每支步枪配发子弹从20发降至15发。"木子文接过清单时,纸张背面透出西奥帝国原始表格的"超额完成"字样,与正面的短缺数据形成辛辣讽刺。

"咱们现在可谓是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后勤部长苦笑着汇报道。他身后的架子上,缴获的德赛帝国车载机枪旁,堆着根据地自制的竹制反坦克矛——这种原始武器在手册第210页有详细制作指南。

超时空突击队的夜间行动成了转机。当第三批帝国军火库物资传送回根据地时,技术员发现某箱炮弹上贴着熟悉的字条:"注意防潮"。这是莎莎在德赛帝国军需处的办公用笺,边缘还印着古德里安家族的徽记水印。

1976年冬至的军事会议上,投影仪显示着令人振奋的数据:步枪射击合格率提升47%,战术配合效率提高62%。然而当画面切换到装备对比图时,红色缺口部分依然刺眼——自由新军的重火力仅为帝国的3.8%。

"卧薪尝胆。"木子文突然用东康古语说道。他的手按在手册封面上,掌纹与星辰徽记重叠,"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让老将军的义肢突然发出液压泄漏的声响——1942年坚守葫芦谷时,有人曾对他说过同样的古语。

深夜的军械库里,木子文亲自测试新研发的"竹雷"。这种根据手册第305页设计的简易爆炸物,外壳是用帝国运输箱的木材刻制的。当爆炸声震落顶棚的灰尘时,他突然想起莎莎最近来信中的暗语:"西境仓库的家具正在增加"。

1976年的最后一天,五万名士兵在雪地里同时翻开手册最后一页。墨迹未干的增补章节写着:"先猥琐发育,等实力雄厚..."当晨读声浪惊飞林中的寒鸦时,木子文正在地图室标记新的袭击目标。他的红色铅笔圈住了西奥帝国边境运输枢纽,旁边批注着手册未载明的作战方案:"我们将主动出击!"

新年的钟声是用炮弹壳敲响的。在回荡的金属余韵中,根据地的每个士兵都摸了摸贴身携带的手册——有些藏在胸口贴近心跳的位置,有些塞在钢盔内衬里,更多的是被翻烂后又用降落伞绳重新装订。这些带着体温和硝烟味的纸页,正在书写一部全新的战争教科书。

1977年初冬的中部根据地地下实验室里,可控核聚变装置发出的蓝光将木子文的侧脸映照得如同雕塑。德赛帝国制造的防辐射玻璃外,二十位来自北罗联盟的物理学家屏息凝视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曲线——输出功率已经持续稳定了七十二小时,足够支撑整个根据地的军工生产。

"氢气能源技术的突破解决了运输难题。"列别杰夫用他的钨钢义肢敲打着储气罐,这个由西奥帝国鱼雷外壳改造的容器里,液态氢正发出细微的沸腾声。老科学家故意用北罗语嘟囔了几个术语,只有木子文注意到他目光瞥向的角落——那里藏着从德赛帝国能源部偷来的冷却系统图纸。

山间的雪被夜风吹起,拍打在伪装成矿洞的发电厂外墙上。输电线像血管般延伸向各个兵工厂,其中一条特别粗壮的电缆连接着雷达研发中心。来自北罗的雷达专家克拉夫琴科正在调试新型设备,屏幕上的光点突然锁定了一架七十公里外的德赛帝国侦察机。

"介子环流发生器测试成功。"他激动得母语都冒了出来。这台看起来像巨型蜘蛛的机器,核心部件是用意比利王联合帝国通讯卫星残骸改装的。木子文亲自调整的谐振器此刻正发出蜂鸣般的震动,频率表上的数字让在场的技术军官们倒吸冷气——它同时实现了全频段隐身与超视距成像,西奥帝国最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在它面前就像个聋哑的哨兵。

黎明前的超时空传送区总是最忙碌的。三号平台上,刚从德赛帝国钢铁厂"借"来的连铸机还冒着热气。工程师们围着这台庞然大物啧啧称奇,它的控制面板上还贴着曼尼亚工厂的女工合影。"钢管生产线明早就能投产。"负责接收的少校汇报道,同时悄悄递上一张字条——被"顺便"带回的二十七名工程师正安置在特别宿舍,其中两人是德赛帝国冶金协会的院士。

兵工厂的隧道里回荡着铿锵的金属声。曾经制造农具的冲床现在正压制着步枪机匣,来自三大帝国的原材料在熔炉里熔化成自由新军的钢铁血脉。流水线尽头,新下线的阿卡突击步枪在油灯下泛着冷光,这种融合了西奥帝国人机工程学与北罗联盟耐寒设计的武器,正在通过零下四十度的极寒测试。

"性能优异且耐用。"质检组长王铁山咬着一根辣椒——这是他的特殊检验方式。如果辣椒的灼热都不能让他分心,那么这把枪就合格了。他身后墙上贴着从德赛帝国军事杂志上撕下的对比图,自由新军的阿卡步枪在各项数据上都画着刺眼的红叉——这些标记很快就会变成前线的战果。

山坳里的拖拉机厂彻夜轰鸣。曾经生产犁铧的流水线现在正组装着主战坦克的悬挂系统。工人们给这些钢铁巨兽起了绰号叫"铁牛",既是纪念它们的前身,也暗喻将如耕田般犁开帝国的防线。总装车间里,木子文抚摸着炮管上的刻痕——这是用莎莎寄来的帝国火炮钢材冷锻而成的,每一道膛线都刻着复仇的数学公式。

"没有枪,没有炮,有敌人给我们造。"夜班工人们唱着改编的军歌,将又一辆坦克推下生产线。车长塔上的观察镜来自德赛帝国潜艇的潜望镜,而火控系统的核心芯片则是上周刚从西奥帝国研究所"借"来的最新成果。

在超时空控制中心,作战参谋们正规划着下一次"物资采购"。全息地图上闪烁的红点标注着三大帝国的战略仓库,其中几个被特别标注的目标存放着梦寐以求的稀有金属。木子文的手指划过德赛帝国首都郊区的某个坐标时,嘴角微微上扬——那里是古德里安元帅亲自督导的新式坦克工厂。

1977年的这个雪夜,中部根据地的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工业的律动。输电线里的电流、炼钢炉里的火焰、装配线上的撞击声,共同奏响着解放的交响曲。而在德赛帝国的军事会议上,参谋们正对着失踪装备清单抓耳挠腮——他们永远不会想到,东方的群山之中,一场用他们的钢铁打造的工业革命,正在改写战争的规则。


  (https://www.shudi8.com/shu/737570/3557173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