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文豪1983 > 第359章 大江南北

第359章 大江南北


十号,《十月》和《人民文学》同时出刊。

    《十月》刊登了陈东杰的文章《甲骨文大会纪实》,主要写胡后宣和余切两人。

    算是一个报告文吧。

    《人民文学》是余切的小说《背起爸爸去上学》,翻开目录,第一个故事就是余切的文章,历史上这往往代表文艺界的宣传风向。

    譬如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首刊,讲述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就在上面,发表后随即引起轰动,各大报刊纷纷转载。

    一时间,无论是工厂还是机关,街头巷尾,全中国人纷纷讨论起了陈景润,讨论起了“一加一等于二”。

    然而,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因为作家徐驰是奉命写报告,是被组织特地调来的。

    他的文章创作于全国科学大会筹备期间,彼时百废待兴,社会上正需要有一股“崇尚科学”、“为科学家正名”的声音,于是才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它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情。陈景润被广泛报道后,随即就作为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代表,被领导人接见。

    这个沉默寡言,看起来缺乏男子气概的古怪数学家,忽然收到了数千封情书,无数人都说爱他,狂热的人将他和高斯、牛顿这些数学史上的顶级大牛相提并论。

    陈景润虽然孤僻,心里却很清楚,他不得不很长时间闭门谢客,希望这阵风早一些过去。

    改开后的下海潮历经数年发展,眼下正走到了“读物无用论”的极端。竟然连燕大这种最顶级的大学,也出现了厌学退学的现象。

    余切这篇文章如同及时雨,终于成为提倡求学的利剑。

    在燕大的大饭厅,看到小说的学生们激动万分,纷纷出来表达意见。

    84级化学系的一名大三学生跳出来,站到台上道:

    “余切又写了新小说!取材自一个真事儿!在西北的宁县,有那么一个几岁的小孩,从获得奥赛冠军开始,一步一步苦读,最终上了当地的师范院校,毕业后又考研,来了人大……到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读到博士,工作家庭都十分美满,而他却选择回到老家做一名大学教师。”

    这个学生想到了自己:“我毕业了也面临分配问题啊!我是化学系的,燕京如今在整治污染工厂,为亚运会做准备,我将来肯定要分到冀省的化工厂……我本来是很苦恼的。”

    他的同学听到后说:“这不又是一个成人童话嘛!像《小鞋子》一样,孩子读起来最受触动,我也感动。可我知道,阿里不会成为大富豪,李永也不会回家……如果我读到了博士,我一定不会回老家!我要下海!出国!我只为我自己活!”

    其他听到的人便道:“你这是胡搅蛮缠!文艺作品基于现实,却要超越现实,给人一些力量。”

    “我胡搅蛮缠?你们是余主义分子,你们只听他的话!”

    燕大人可不像金陵艺术学院。他们很有想法,谁都敢怼。

    校长丁磊孙经常被人堵住,给他提意见!副校长新生大会时说错了词,全场毫不给面子的大笑。领导不得不面红耳赤道歉。

    院士来燕大演讲,学校安排在大礼堂,学生们拦住车,要求演讲举办在大饭厅(因为就在宿舍旁边)。他们无法无天了。

    余切又如何?

    也不能事事都令人满意!

    反对的人立刻说:“依你所说,余切岂不是赞美苦难?这是丧事喜办!明明很坏的事情,却说成了个好事情!”

    “你真是个疯子!你要这么说,《牧马人》的许灵均岂不是更离奇?大富豪的亲生父亲来和他相认,要带他去美国,去港地享富贵!他却宁可在那个破村子做乡村教师——李永至少还是个大学教师吧!”

    支持余切的人又道:“再看《大桥下面》,青年男性和带孩子的寡妇在一起了,那寡妇还只是个裁缝,一开始还瞧不上他……你说这电影有意思吗?”

    “还有,《未婚妻的信》上面,老婆送来了诀别信,战友们却不抛弃不放弃,发起了冲锋!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死吻》里面,护士亲吻了快死去的战士,原来女性也有上战场的……在我们社会中,固然有怯战的,固然有离婚的,那样的人很多很多,但也有坚守的,有为别人的,也很多!”

    那人怒道:“我们不去写后者的故事,却专门写阴暗的,只写阴暗的,活像个臭水沟一样,以为这是文学的深度。可这种文学有什么意义?”

    这一连串的发炮一样的话,给全场都震慑住了。

    而且说话的人是一个女孩子。

    她一马当先的站到最前面,那简直是霸气十足啊。先是怼了别人,然后又望向台下,看看有谁敢来反驳她。

    你们一起上吧!我可不怕!

    这是……这是谁啊?

    有人认出来了:这不那京城的高考状元,赵泽虹嘛!

    上个月,她才代表学生和丁磊孙提意见,据说丁磊孙已经躲着她走了。你说她校长都不怕,怎么会怕其他学生呢。

    就这么,辩论停顿了一会儿。

    然而打嘴仗是永远都有的。等到那个女状元去上课了,其他人又开始发表意见:新小说很好,很好,就是……总有毛病可以挑的。

    下海就是比读书强!

    什么,你竟然说余切?欺负我新现实社团今年社长换届,一时间群龙无首吗?

    我得带上拳头和你辩论!

    ……

    大饭厅连接学生宿舍,眼下又进入到初夏,热起来了。

    连着几天,只见到一些学生衣衫不整,甚至光着膀子,疯了一样的谈论起这个小说。

    余切的小说虽好,但也不能当衣服穿啊!

    中文系的路不宣心里道:余老师又造了一个梦!

    他是来吃饭的。

    两个月前,燕大出现了拼好饭——不要钱的排骨,最近又出现了便宜馒头,比方说十一点到十二点半之间,馒头是五分钱,那么到十二点半后,馒头就只要三分五。

    炝炒白菜也是这样。一过十二点半,直接打折。

    学生们都说:这学校大概是开掉教授太多,财政富裕了,竟然考虑起兄弟们的肚皮来了。

    仅仅就这个来说,丁校长是不应该被指责太多的。

    在他任内,出了余切这等人物,崔建又来开演唱会……虽然有点走狗屎运,但可见他足以做蔡元培第二。

    如今他把兄弟们的肚皮也弄饱了。这里已经提前进入小康,教授哭爹喊娘待遇降了和咱没关系,我是学生我该占便宜。

    我是祖国的希望。

    “你说到底是谁做了这个事情?真是丁校长吗?”路不宣问他朋友。

    程国平和褚付军两个人都摇头。

    遗憾啊!

    这几个人没一个是京城本地的,更不是子弟,所以打探不到消息。像是当年的骆一禾,一听说季线林约谈余切后,余切竟然全身而退,骆一禾就知道五四文学社玩不过他了。

    思来想去,这个老社长竟然跳槽到新现实去了。

    路不宣一行人排队了挺久,交上票。路不宣吃馒头,另外两个吃免费排骨。

    程国平奇怪道:“你有票为什么不用?这个票有时限的,这个月不用,下个月成废纸了。”

    路不宣说:“我把票在市场上换了!上个月我没有吃一顿肉,总计八张票。我拿去换了余切的小说《潜伏》和《出路》。”

    “我们都有这书的,你为什么不找我们借呢?”程国平问。

    路不宣道:“你们的是你们的,我的是我的。余切的书我看了两个月,我总要买几本吧。”

    褚付军在旁边听得一惊,差点没把饭喷出去。

    他和程国平对视一眼,两人都在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后悔的情绪。

    本来是安利你中国近几年最好的作家,没想到你居然饿肚子去买书,原本折腾的小买卖也不做了。关键是,路不宣家庭条件太糟糕,文学对他来讲有点奢侈了。

    路不宣考中文系,不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为他听说中文系可以做官。85级中文系起码有一小半人都是这么来的。

    然而,正因为他没看过什么名作,当他如同一个新生儿一样接触到余切的作品时,他的审美完全变成了余切的样子,之后再也看不了其他的书。

    褚付军嘴上虽然特别傲,然而心里是义气的。他掏出一张粮票给路不宣:“兄弟你拿去用吧,我这是免费发的,下周我要去参加作家研讨会,伙食包了还有几块钱……我用不到这个。”

    “是啊,是啊!”程国平说,“能吃免费排骨的时候,还是得拼命吃啊!谁知道还有几顿可以吃?说不定明天学校就说,这些票全部作废。”

    “余切的书以后可以买,排骨可不能等以后再来吃饱。”

    路不宣接过这张票,仔细端详。

    票是特制棉纸。路不宣拿票泡过水,发现上面的字没有什么变化。

    这代表什么呢?

    说明这票是好票。

    早期的粮票是普通棉纸,木浆的成分相当高。一泡水了字就会散,粮票就很难辨认了。但是这种低端粮票一直到前几年才逐渐更换成特质棉纸,其成本更高。

    在路不宣的老家,还有一些地方仍然在用老粮票。

    如果燕大这些票据是暂时性的,那它不可能用成本这么高的材料。一定是资金相当多,有一些宽裕的地方,才能有闲钱把票据做得特别高档。

    再看看票据:

    燕京大学学生食堂;四角。

    1987,4月。

    路不宣分析起来:“我家里是杀猪的,可能我不懂文学,但我有一些市场智慧。这个票应该不止这几个月,咱们现在看到的是4月,可能五六七八月全都印制好了,等着发呢。”

    “至于是不是丁校长做的……我以为也不可能。因为菜票不给教师用,只给学生用。丁校长得罪了老教授,已经受到很大压力,他又专门划出钱给学生免费排骨吃,把老师们都踢出去,我不相信他会这么做。”

    程国平和褚付军连连点头。

    先搞教授,再搞教师……要知道,丁磊孙是被教师们投出来做校长的,你这过河拆桥到这种地步,校长怎么可能做得长久呢?

    燕大学校内一堆民国大师呢。哪个不比你丁磊孙强啊,随便来个人感到太委屈了,往桥牌局那边抱怨,丁磊孙还怎么办。

    “那你觉得应该是谁来做的?”褚付军问。

    路不宣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道烛光。他看向程国平,只见刚因为《当代文学家杂谈》的“余学”研究出人头地的程国平,此时若有所思。

    程国平曾经说,有的文学家不写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只能像拼图一样,通过其他人的只言片语来拼凑。

    这是“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因为余切不写日记,也很少写记叙文。

    这里就没有官方答案。

    很多作家都这样,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是像京城那个洋教授金介甫那样,他已经比中风了的沈聪文还了解年轻的沈聪文。

    沈聪文的家人会说“他年轻时曾经这么想……”,而金介甫直接开口阻拦,“不,沈当时不是这么想的,你不如我了解他。”

    “什么鬼话!我是他儿子,我能不了解我老子?”

    “正因为他在你面前是老子,而他在我面前,才是沈聪文。”

    这有点像神父拿着上帝的圣经来释义,神父也能得到好处。

    想想曹雪芹挂了,留了点小秘密,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围着他吃饭!

    有没有可能是余切做的呢?

    余切为我发了菜票,而我却把票拿去换了他的书……假如真是这样戏剧性,恐怕连他这样的人,也会觉得很感慨吧。

——

    南方,蓉城。

    蜀中五老团聚一起,听说了洋教授奔赴大山的事情。此时,这件事情已传遍大江南北,当地有报刊全文转载余切的信。

    原文是《给小学生李永的一封信》,也有报纸称之为《余切的信》,或是《给小学生的一封信》。

    巴老觉得读书当然是好的,人一辈子很长,社会是要变化的,有时甚至翻天覆地,唯有读书形成的思想不会背叛自己。

    他认为,五老也可以写一封信声援余切。

    “我们应当写一封信给余切,公开的。”巴老说。“我们五个人聚在这里,已经是老头子了,再怎么回忆过去,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年轻人们还有无限可能。”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7362/2837551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