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2024年行情 > 第1635章 “AI+制造”,上海吹响新质生产力集结号!

第1635章 “AI+制造”,上海吹响新质生产力集结号!


一、政策背景与政策目标:三年打造“AI+制造”新高地

2024年8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标志着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将重点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与融合化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

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

这一系列目标不仅体现了上海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上的战略高度,也预示着未来制造业将进入“AI驱动、数据赋能”的新阶段。

二、政策亮点:从技术研发到金融支持,构建全链条生态体系

1.  技术突破: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实施方案》强调要在基础和前沿技术上实现突破,包括多模态算法创新、物理仿真能力提升、视觉处理能力增强、智能决策能力优化等。这些技术将为制造业提供更强大的AI底层支撑,尤其在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构建起“大模型+小模型”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AI可以通过视觉识别快速识别零部件缺陷;在钢铁行业中,时序数据分析可提升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2.  金融赋能:打通“AI+制造”资金链

围绕产融对接,《实施方案》提出多项金融支持措施:

将接入工业互联网的企业生产数据作为银行贷款增信项;

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进行质押融资;

市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鼓励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精准投向语料建设、模型开发等关键领域。

这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意在缓解制造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题,为“AI+制造”生态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3.  政策导向:分类施策,精准赋能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业一策”分类推进原则,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AI+”实施路径。例如:

传统制造业:推进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

新兴制造业:重点布局智能终端、AI原生赛道;

轻量化趋势:推动工业级智能体开发,实现“小切口”精准赋能。

这种分类施策的思路,体现了政策的系统性与务实性,有助于不同行业在AI赋能下找准发展方向,避免“一刀切”。

三、实践路径:从人形机器人进厂到智能消费终端升级

1.  AI+机器人:智能制造的新生产力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形机器人进厂,建设“AI+制造”示范工厂。这不仅是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也是智能制造向“具身智能”演进的重要标志。

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人形机器人将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实现规模化部署,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同时,钢铁、船舶等重工业也将推动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的无人化操作。

此外,政策还提出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为AI+机器人应用保驾护航。

2.  AI+消费终端:从云端到终端的智能跃迁

在终端智能化方面,《实施方案》鼓励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推动云端模型向终端部署,提升终端设备的模型应用能力。这将直接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AI手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的迭代升级。

例如,AI眼镜将实现更智能的AR导航与信息提示功能;AI手机将具备更强的本地化推理能力,实现更高效的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应用。这些变化不仅提升用户体验,也为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四、产业影响:AI+制造将重构制造业价值链

1.  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

AI技术的深度融入将对制造业的全链条进行重塑:

研发端:AI辅助设计、仿真建模,提升产品开发效率;

生产端:智能机器人、工业视觉、智能决策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

供应链:AI优化库存管理、物流调度,降低运营成本;

销售端:AI客户分析、个性化推荐,提高转化率。

这种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使得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

2.  新兴服务商崛起,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政策明确提出要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这意味着在“AI+制造”浪潮下,将催生出一批专注于AI模型开发、场景应用、平台服务的新兴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将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与赋能者,形成“技术+平台+服务”的新型产业生态。未来,制造业企业将不再只是设备的制造商,而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五、财经视角:AI+制造带来的投资机会与挑战

1.  投资机会: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服务

从投资角度看,《实施方案》明确指向的投资方向包括:

AI模型与算法公司:如工业级智能体开发、垂直行业模型构建;

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企业:如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商;

AI消费终端产业链:AI芯片、传感器、终端应用软件;

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服务商:数据采集、边缘计算、云平台等;

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提供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这些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将有望在未来“AI+制造”浪潮中占据先机。

2.  风险与挑战:技术转化、人才瓶颈与政策执行

尽管前景广阔,但AI+制造的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转化难度大:AI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仍需大量实验与优化;

复合型人才短缺:既懂AI又懂制造的专业人才稀缺;

政策执行与资金匹配:需避免“政策热、执行冷”现象;

企业接受度与成本压力: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动力不足。

因此,投资者在关注机会的同时,也需理性评估风险,选择具备技术积累与落地能力的标的。

六、上海“智造”新范式,或将引领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

上海市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不仅体现了上海打造全球智能制造高地的战略布局,也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本”。通过“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的深入推进,上海有望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的跨越。



作为一个财经博主,我认为“AI+制造”不仅是下一个风口,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未来的制造业,将是AI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而上海,正站在这个风口的最前沿。

互动:

你认为“AI+制造”会带来哪些新的就业机会?你所在行业是否已经开始尝试智能化升级?

欢迎分享你的观点,点赞+关注,带你了解更多AI+产业投资趋势!


  (https://www.shudi8.com/shu/714754/2837426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