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 抉择与蜕变
推荐阅读:短跑:成为百米飞人 疯批美人在怪谈横行霸道 末世:系统让你救世,你却囤女神 种药小仙的现代摆烂日常 苏玖:我只想好好种田 隐婚暗诱,闻先生日日心动 穿成恶毒郡主,她虐渣打脸还很萌 谁叫你这么斩妖的? 你们练武我种田 测评兼职后我成了恐怖板块大网红
一、抉择:当花香漫过教案本
九月的风裹着花的甜香漫过教学楼长廊时,九月正坐在图书馆二楼靠窗的位置翻译教育名著。摊开的《爱弥儿》旁压着一部手机——一部屏幕亮着学生会纪检部的工作群,部长刚发了"新生辩论赛纪律细则";另一部弹出心理协会信息部的提醒,"师范生心理韧性量表数据统计需在今晚完成"。指尖在"课堂管理技巧"的批注与工作消息间切换,她忽然意识到,这两个曾让她快速成长的平台,此刻像两本摊开的参考书,让她难以专注于最该精读的那一本。
作为纪检部资历最深的干事,上周例会上,她的目光落在会议室墙上的值班表上——那上面有她两年间的107次值班记录。从大一时跟着学长检查晚自习出勤,到如今能独立制定"课堂纪律评分标准",她的工作手册里记满了教育相关的心得:"提醒迟到同学时语气要温和,避免伤害自尊心""处理课堂冲突时需先保障教学秩序"......这些在纪律工作中积累的沟通技巧,曾让教育学老师在课堂上特意表扬:"九月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很到位。"
心理协会信息部的文件夹里,还存着她设计的《师范生压力源数据分析表》。作为信息部里唯一的师范专业学生,她总能从教育视角解读数据——上个月提交的《新生适应期心理报告》中,她特意增加了"教师期待效应对适应速度的影响"分析模块,指导老师在批注里写:"这个角度很有师范特色。"上周部长找她谈话:"下学期想成立'教育心理数据组',打算让你当组长。"可翻开日程表,"顶岗支教前培训""心理咨询师考试"等关键节点已经排到了年底,辅导员在大三第一次班会上强调:"英语师范的顶岗支教是教学能力定型的关键期,这学期必须把80%精力放在专业准备上。"
那天晚上,九月在宿舍翻出了大一的录取通知书,扉页上她用钢笔写着:"成为会管理、懂心理的优秀英语教师。"让她焦虑的是,上周教学实训时,她因为前一晚熬夜统计心理数据,试讲时居然卡壳在语法点讲解环节。指导老师课后说:"支教时面对的是真实课堂,任何准备不足都会影响学生成长。"这句话像粉笔划过黑板的声响,在她心里留下清晰的印记。
"九月,你看这个。"室友递来的《顶岗支教手册》上,用红笔圈着:"需完成80课时教案设计+40节模拟授课+10篇教学反思。"九月忽然想起在纪检部查课时看到的场景——资深教师办公室的灯总亮到深夜,教案本上贴满了学生的课堂反应记录。她在工作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放弃不是退缩,是为了把力气都用在讲台上。"决定放弃纪检部部长竞选,退出心理协会信息部,把时间重新分配给教案设计、口语练习和支教备课。这个决定让她在深夜辗转反侧——想起和纪检部伙伴们在"课堂纪律调研"后分享的奶茶,想起信息部成员帮她整理的《教育心理学文献索引》,心里像被板书擦轻轻扫过,留下温热的痕迹。但当她在日历上圈出"支教倒计时180天"时,眼神又变得格外坚定。
二、启程:笔尖划过的教案式申请
做出决定后的第一个周末,九月坐在书桌前准备写退出申请。晨光透过梧桐叶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握着笔的手悬了许久——作为习惯了写教案的师范生,她总想把这份告别写得像教学设计一样,既有情感温度,又有逻辑条理。
先写致学生会的申请。开头的感谢融入了教育元素:"尊敬的指导老师、主席团及纪检部伙伴们:提笔时想起大一时查寝,学长教我'提醒同学关灯要像课堂点名一样亲切',这句话我记到了现在......"
说明退出原因时,她附上了"时间分配表":"每周12节专业课+3次教学+5小时支教备课,已无法保证纪检部工作时间。尤其想到'部长'需要承担的指导责任,若因精力不足影响干事成长,是对教育责任的失职......"这种从"培养者"角度出发的解释,是她在教育学课上学到的共情表达。
最后一段,她写下:"纪检部教会我的'严慈相济',会成为我未来课堂管理的准则。"反复修改时,她像打磨教案一样推敲措辞,确保每句话都既有诚意又不失专业。
给心理协会的申请则充满了数据与教育的结合:"亲爱的指导老师、会长及信息部伙伴们:还记得分析'教师角色认同度'数据时,大家为'师范生是否该隐藏负面情绪'争论到深夜,最后用SPSS做了相关性分析才达成共识......"作为信息部成员,她擅长用数据案例代替抽象抒情。
解释退出时,她重点写了支教需求:"顶岗支教需要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能,我计划把原本用于数据统计的时间,用来参加学校的'心理班会设计工作坊'。目前正在跟进的《师范生压力报告》,我会在本周内完成,并附上'支教期间压力调节建议'补充模块......"这种带着专业延伸的交接承诺,体现了她对"教育+心理"结合的思考。
两份申请打印出来时,九月发现纸页边缘沾着些许钢笔墨水——那是她反复修改时不小心蹭到的,像极了教案本上常见的修改痕迹。她轻轻用橡皮擦拭,仿佛在整理一份即将提交的教学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师范生特有的严谨。
三、面谈:在教育者视角下的坦诚
提交书面申请前,九月决定先和负责人当面沟通。她始终记得教育学课上的一句话:"重要的沟通,要像师生对话一样真诚平等。"
周三下午没课,她提前和纪检部部长约好在图书馆一楼,部长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班级管理技巧》。"这是你上次推荐的书,"部长翻开扉页,上面有九月写的批注,"你标红的'纪律是为了养成自律'这句话,我们在例会时专门讨论过。"
九月的指尖抚过那些熟悉的批注,深吸一口气说起支教的重要性:"我下学期就要参加顶岗支教了,不如这学期就开始培养新人了。"她特意举了教育学案例,"就像实习老师不能同时带太多班级,精力分散会影响教育质量。"
部长静静听着,翻到书里夹着的"课堂纪律检查表"——那是九月结合《英语课堂管理》课程设计的版本。他合上书本,"你在工作里总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现在选择更适合的方向,我们都理解。"
临走时,部长把那本书送给了她:"扉页的批注很有教育智慧,说不定支教时能用到。"九月抱着书走出图书馆,秋风卷起几片落叶,像极了学生递来的小纸条,带着温暖的重量。
第二天中午,九月在心理协会活动室见到了信息部部长。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积如山的问卷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
"我下学期要去顶岗支教,"她打开带来的《支教手册》,指着"心理辅导要求"部分,"需要重点学团体辅导,实在没时间做数据组组长了。"她特意带了自己设计的"支教心理准备清单","这是我结合信息部学到的知识做的,或许对其他师范生有帮助。"
部长翻看着清单,在"如何用数据记录学生心理变化"一条下画了波浪线:"这个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合作把它完善成《师范生支教心理手册》。"他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教育心理学》,"这是我考研时用的书,里面有很多课堂心理技巧,应该对你有用。"
两次面谈让九月想起《有效沟通》课上的结论:"当双方都站在对方的成长角度时,理解会自然发生。"那些原本担心的不解,最终都变成了带着专业祝福的支持。
四、交接:带着教育者的传承意识
面谈结束的当天下午,九月就开始整理交接材料。她始终认为,体面的告别要像优秀的"师徒结对",不仅要交工作,更要传方法。
纪检部交接工作中,九月选中了干事里同为师范生的小林做接手人。
"这是我整理的《纪律工作与教育原则对照表》,"九月把一个文件夹递给小林,里面贴着"尊重原则""疏导原则"等教育学原理对应的工作方法,"遇到棘手问题时翻一翻,比单纯记流程有用。"这种带着理论支撑的交接,是她在师范学习中养成的习惯。
心理协会的交接则突出了"教育应用"维度。九月约了接手的学妹在心理实验室见面。"这个数据分析模型可以这样优化,"九月指着屏幕上的图表,"加入'教学阶段'变量后,能更精准地看出不同学期的心理变化。"学妹认真地录着视频,镜头里两人的倒影,像在共同完成一份教育实验报告。
最耗时的是"数据解读方法"的交接。九月设计了"三维解读法":"先看原始数据,再关联教育理论,最后给出教学建议。"她带着学妹实操分析了"英语课堂焦虑指数",直到对方能准确说出:"这个数据说明需要增加小组合作环节。"
所有交接完成的那天,九月看着那些消息,忽然明白:教育者式的交接,不是把工作交出去,而是把思考方式传下去。
五、落幕:在祝福里装满备课笔记
九月把签好字的退出申请分别交到学生会办公室和心理协会时,阳光正好穿过走廊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光影。负责登记的同学笑着说:"九月学姐,你设计的'纪律评分表'我们改成'课堂表现评分表'在用呢,老师都说好用。"
晚上整理东西时,九月从抽屉里翻出许多"教育纪念品":纪检部工作证、心理协会的数据分析表、还有那本写满批注的《班级管理技巧》。她把这些东西放进一个纸箱,轻轻放在书架最上层——不是丢弃,而是收藏,就像珍藏学生时代的每一份成长作业。
六、转身:让讲台成为新的主场
退出组织后的第一个周一,九月在日程表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对勾——那是她第一次完整完成45分钟的英语模拟授课,没有被工作消息打断。
教室成了她最常待的地方。早上七点半到教室练口语,上午打磨教案,下午进行模拟授课,晚上参加"支教备课小组"的讨论。
现在的九月,依然会在笔记本上记录心得,只是内容变成了"英语语法课的导入技巧""学困生的课堂参与策略"。但那些在组织里学到的能力,正以教育者的方式滋养着她的成长——纪检部锻炼的沟通技巧,让她能更好地设计师生互动环节;信息部培养的数据思维,让她能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痛点。
九月坐在教室的讲台上练习板书。她忽然想起开学前那个纠结的自己,忍不住弯起嘴角。原来成为教师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学会在纷繁中找到核心——就像一堂好课,既要丰富多彩,更要紧扣教学目标。
学生会的纪律工作教会九月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沟通,心理协会的数据分析让她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这些经历像落在教案本上的阳光,明亮温暖,却从不遮挡她望向讲台的视线。
九月明白,转身离开不是结束。那些在组织里习得的共情力、统筹力,终将化作课堂上的从容——是处理突发状况时的冷静,是解读学生眼神的敏锐,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巧思。
她奔赴的顶岗支教,不只是一场教学实践,更是将所有经历熔铸成教育智慧的开始。讲台才是她真正的主场,而过往的一切,都是为了此刻能更坚定地站在这里。
(https://www.shudi8.com/shu/711552/2837543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