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重生:先知的我,一路狂飙 > 第607章:建设走在需求前面

第607章:建设走在需求前面


私人场合的交流,氛围很轻松。

对彦振林等人来说,首先是表现出虚怀若谷的姿态,向几位大老板取取经,促进感情,以争取到更多的投资。

另一方面,则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展现一下班子解放思想、高度开放、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希望利用他们的渠道传达出去。

青州目前的超速发展,给了领导们很大的底气,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野心:向新加坡、东京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学习,走出一条具有青州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彦振林还举了一个例子:就好比在学校读书,我们以前在班上成绩中下游,好几门课不及格,忽然一夜之间成了全年级第一,于是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领导,全都看了过了来,想研究一下你怎么成为第一的。

青州现在就是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先前百倍的关注。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若干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做出一些成绩,做出一些创新。

郭、吕两位老板因为是“初来乍到”,习惯性的保持着内陆政商座谈的状态,正所谓交浅言深,不想发表太深层次的言论。

但陈元生却不同,很直白的拿出内参(can)、高参的架势,只要领导让发表意见,一定提出自己的见解,丝毫不怕秋后算账。

比如,孟宪坤提出修建双层公路造价太高,是常规公路造价的5倍,内部会议讨论的时候,争执很大。

双层公路的方案还是陈元生当初给周景民提出来的,看来这个方案已经送到了市委,进入了表决阶段。

陈元生给出的建议:现在花10块钱能建起来,十年以后100块钱你建不起来,可以借此机会发行十年期可转让型理财产品,就等于用未来的25块钱,修今天10块钱的路。

周景民关心的是拆迁问题,现在高新区征地拆迁规模太大,很多老乡整个家庭去租房,导致房租直线上升,矛盾不断。

陈元生的建议跟前一个问题相仿:这是历史窗口期,现在不拆,以后就拆不起了,再苦一苦百姓,骂名你们这一届领导来担。

这个回答引得大家一阵哄笑,书房的氛围也活跃起来。

宋晋生提出一个问题:数字动力城项目启动以来,已经有数百香港职工来到青州工作,还有不少随同洪磊过来的呆弯职工,另外再加上其他企业的港台职工等,统计下来在青州的港台职工可能已经超过三千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这些员工大都喜欢这种拿着港台高工资,享受青州低物价的生活,但共同面临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

看政府能不能协调一下,让我们在青州建一所国际学校,允许不同区域来的学生,用不同教材授课。

其实陈元生旗下企业的港台员工就不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本地有国际学校,员工很有可能把整个家搬来。

这是敏感问题,因为涉及到基本盘。

其实不仅仅是港台员工,青州现在的老外也有数千人,大都过着远离子女的生活。

但青州目前还没有一所国际学校。

因为有彦振林在,其他人不好直接发表意见。

不过彦省很干脆,发挥现场办公的特色:先给你们一块地建学校,在建校的同时,我们开会讨论,能批尽批;

同时也希望这所学校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不仅仅是服务港台学生,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得适当的照顾一下。

这叫做建设走在需求前面。

顺着宋晋生的问题,陈元生提出来个想法:既然老外的需求我们可以想办法满足,那现在青州得有十几万民工,市里是不是该建几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老外的儿女是花朵,民工的儿女那也是花朵呀!

这个问题很尴尬,十几万民工,就算其中只有十分之一带子女过来,那就得建五所以上的中小学,不管是校园建设还是教职工工资,纯粹都是本地财政补贴,而且是持续若干年的补贴。

不像国际学校,你可以收高学费,学校盈亏自负。

民工子弟学校,你能收几个钱,更何况是九年义务教育。

再者,一听说本地有民工子弟学校,那很多本来没想过带孩子来的民工也得带来了,这个头一旦开了,后面怎么刹车?

到时候从子弟一校,建到子弟三十六校,那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支出?

这种事情,国内目前没有先例,也没有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在后世,有一些城市建起了子弟小学,但最后渐渐的就不了了之。

“建!”

陈元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彦振林等人有点尴尬。

刚才宋晋生提议建国际学校的时候,老彦亲口说的先建后批,因为那是门面,传出去好听。

轮到建民工子弟学校,就不能先建后批了?

彦振林看了看孟宪坤:“先筹建两所子弟学校,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尽快拿出方案来,力争下个学年就能开始招生。看一个城市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就是这个城市的道德下限嘛,我们也应该提高一下下限。”

“好,明天我就安排这件事。”

孟宪坤毫不犹豫的答应道。

“孟市长。”

陈元生在旁边笑着说道:“问题是我提出来的,我也得拿出解决方案。这样,这两所学校的建设费用我来出,另外学生们五年之内的教材费用,校服费用,也是我来提供。”

“你小子,有话不早说,害我捏了一把冷汗。”

孟宪坤开玩笑似的说道:“市里现在经费很紧张,彦省给的任务我又必须的完成,我都不知道去哪儿找这笔经费去,差点被你小子出的主意给凉起来。”

众人一阵大笑。

“别担心孟叔,我这里大力支持建设子弟学校,不但要建,还要建好,不过附加一个小小的条件,我们远盛建筑旗下现在有正式合同民工近千人,到时候多给我们一些入学指标。”

孟宪坤摆摆手:“什么入学指标,反正是你出钱建设,我看就叫远盛子弟学校好了。”

陈元生赶紧摇头:“叫希望学校就好,我感觉子弟学校这个名字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和歧视性,不能让孩子们从入学起就带有低人一头的想法。”

这一刻,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同时朝陈元生看了过来。

良知不是外在的表演,有些东西你演不出来,那是很深层的人生感悟。

捐钱建学校,那叫做慈善;

但能意识到“民工子弟学校”这个名字有歧视性,会让入学的孩子们产生低人一头想法的,那是良知。

“孟市长,带上我一个,我捐赠建设四所希望小学。”

吕先生当即拍板:“往好里建,建成青州市最好的希望小学。”


  (https://www.shudi8.com/shu/701710/2837527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