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拖家带口!商贾蜂拥而至!
推荐阅读:宝可梦:开局一座精灵牧场 20世纪巫师生存指南 四合院:从少年到首富 盘龙之规则超脱 踹掉前夫后,我和他弟破镜重圆了 开局退婚女帝,我选魔道小黑莲 大秦:始皇竟要培养我当女帝 魔尊狂妃:逆天布阵师 长生修仙:从福修开始 四合院:给我逆天悟性却不给知识
江南苏州府的沈府,往日里虽不算顶级豪门,却也家境殷实,可如今庭院里却堆满了待售的家具、字画,一派萧条景象。
家主沈文彦站在廊下,望着祖宅的匾额,眼中闪过一丝不舍,却很快被决绝取代——三天前,他从州府告示上得知吕宋有大片沃土可租可售,还有三年免税、水师护航的优惠,便立刻下定决心:变卖家产,带着族人前往吕宋拓荒。
沈文彦本是江南小有名气的丝绸商,可去年一场洪水冲毁了他的丝绸作坊,家道中落,如今早已没了往日的风光。
这些日子,他看着昔日同行借着南洋贸易要么扩大生意,要么投资工坊,心中焦急却无力回天,直到看到那份前往吕宋的告示,才重新燃起了希望。
“爹,最后一批瓷器也打包好了,买家下午就来取。”儿子沈明远跑过来,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咱们真能在吕宋种出一年三熟的庄稼?”
“不仅能,还能高产!”沈文彦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语气笃定,“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吕宋土地肥沃,降雨充足,光热充沛,水稻一年三熟,两年能收七熟,甘蔗更是高产优质。咱们去了,一半种甘蔗,一半种水稻,甘蔗提炼成糖能卖大价钱,水稻能养活族人和工人,多余的还能销往大明,这买卖稳赚不赔!”
短短十天,沈文彦便将祖宅、田产、店铺尽数变卖,凑了足足五万两白银。
他召集族中老少,还有二十多户愿意追随他的佃户,一共一百多号人,雇了三艘海船,带着种子、农具和生活用品,浩浩荡荡地驶向吕宋。
海上航行半月,当吕宋的海岸线出现在视野中时,船上的族人都沸腾了。
沈文彦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平原,心中满是激动——这就是他的新希望之地。
船只抵达吕宋港口时,码头上早已挤满了来自大明各地的商贾队伍,有山西票号的伙计正在记录土地信息,有中原地主带着佃户打听耕种技巧,还有像他一样的江南商贾,正围着蜀王府的官员询问土地价格。
“没想到这么多人来抢地!”沈明远有些担忧,“咱们会不会抢不到好地?”
“放心,吕宋的平原大得很!”沈文彦笑着说,“咱们先去拜见蜀王殿下,只要诚意够,肯定能拿到好地。”
次日,沈文彦带着厚礼前往蜀王府拜见朱椿。
朱椿见他带着族人远道而来,又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耕种计划,十分满意,当即让人带着他去考察土地。
沈文彦跟着官员来到吕宋中部的平原,脚下的土壤湿润肥沃,一踩一个脚印,远处的河流蜿蜒而过,灌溉十分便利。
“沈掌柜,这片地有两百亩,靠近河流,不管种水稻还是甘蔗都合适,你看如何?”官员指着眼前的土地问道。
沈文彦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眼中满是惊喜:“好地!真是块好地!就它了!”
他当即与蜀王府签订契约,以每亩五十两白银的价格买下了这片土地,又花了一万两白银雇佣当地土著和汉人佃户,开始搭建房屋、开垦土地。
开工那日,沈文彦带着族人在田埂上祭拜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
他将土地一分为二,东边种水稻,西边种甘蔗。
汉人农户教土著耕地、耙田,沈文彦则亲自指导大家播种——水稻种子是他特意从江南带来的优质稻种,浸种催芽后播撒在秧田;甘蔗苗则是从当地汉人农户手中购买的,每一株都粗壮挺拔。
吕宋的气候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播种后没过多久,秧苗便绿油油地长了出来,甘蔗苗也冒出了新芽。
沈文彦每天都泡在田里,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指导族人灌溉、施肥。
土著们起初还不太习惯耕种,可看到沈文彦和族人每天辛勤劳作,又听说秋收后能拿到粮食和工钱,也渐渐主动起来,跟着汉人学习插秧、除草。
三个多月后,第一批水稻成熟了。
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随风摇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沈文彦组织族人和土著一起收割,镰刀挥舞间,稻穗不断被割下,脱粒、晾晒,最后装袋入库。
经统计,这一季水稻亩产达到了六百斤,远超江南的产量。“太好了!太好了!”沈文彦捧着饱满的稻谷,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有救了!”
族人也都欣喜若狂,沈明远拿着一碗刚煮好的米饭,大口吃着:“爹,这米饭真香!比江南的米饭还好吃!”
土著们也围着装满稻谷的袋子,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粮食,也从未吃过这么香甜的米饭。
沈文彦按照之前的约定,给每个参与劳作的土著发放了粮食和银两,土著们拿着粮食和银两,纷纷向沈文彦道谢,对耕种也更有热情了。
又过了两个月,甘蔗也成熟了。
沈文彦雇佣了工匠,搭建了简易的制糖作坊,将收割下来的甘蔗榨汁、熬煮、提纯,制成了雪白的雪糖。
当第一批雪糖制作完成时,沈文彦拿着一块雪糖尝了尝,甜度纯正,口感细腻,比江南的糖品质好太多。
“这雪糖在大明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他立刻让人联系水师的商船,将雪糖运往大明销售。
果然,雪糖运到大明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价格比江南的糖高出了三成。
沈文彦用卖糖赚来的钱,又购买了更多的土地和农具,扩大了种植规模,还雇佣了更多的土著和汉人佃户。
随着种植园的不断发展,沈文彦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还在吕宋建起了新的宅院,族人也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像沈文彦这样的商贾还有很多。
来自山西的票号东家王承业,在吕宋购买了三百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甘蔗,还投资建设了大型制糖作坊,将雪糖销往南洋各国;中原地主李存义,带着两百多户佃户来到吕宋,种了五百亩水稻,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粮食需求,还将多余的粮食卖给水师和其他种植园;江南的茶叶商赵文斌,在吕宋的山地种上了茶叶,制作出的茶叶带着独特的南洋风味,深受大明和南洋商贾的喜爱。
短短半年时间,吕宋的平原上便建起了上百座种植园,稻田、甘蔗林、茶园、橡胶园遍布各地。
汉人商贾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这里,土著们则提供劳动力,双方相互合作,共同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
每到收获季节,吕宋的港口便热闹非凡,水师的商船往来穿梭,将大米、雪糖、茶叶、橡胶等物资运往大明和南洋各地,又将大明的丝绸、瓷器、铁器等运往吕宋,形成了繁荣的贸易循环。
蜀王朱椿看着吕宋日益繁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他特意派人给朱高炽和朱雄英送来书信,信中详细描述了吕宋的拓荒盛况,还提到了沈文彦等商贾的故事,称赞他们的计策高明。
“这些商贾真是帮了大忙!”朱椿对身边的官员说,“若不是他们带着资本和技术前来,吕宋的土地也不会这么快被开发出来,土著们也不会这么快接受耕种。”
此时的占城,朱高炽和朱雄英正拿着朱椿送来的书信,脸上满是笑容。“你看沈文彦这个例子,多好!”
朱高炽笑着说,“商贾逐利,却也带动了吕宋的发展,既解决了土地荒芜的问题,又让土著归附,还充实了朝廷的物资,这就是以商促垦的好处。”
朱雄英点头赞同:“以前总觉得开拓海外要靠武力,现在才明白,以利引导才是长久之策。这些商贾为了赚钱,会主动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比官府直接干预要高效得多。等吕宋的种植园模式成熟了,咱们再推广到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整个南洋都会变成大明的粮仓和工坊。”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占城的港口上,水师的战船正缓缓驶离港口,前往吕宋运输物资。
朱高炽和朱雄英站在岸边,望着远方的大海,心中满是憧憬——吕宋的拓荒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土地等着他们去开发,还有更繁荣的贸易等着他们去开拓。
只要坚持以民为本、以利为导,大明的旗帜必将在南洋的每一片土地上飘扬,大明的文明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https://www.shudi8.com/shu/699374/3536322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