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306章、漕策新帆

第306章、漕策新帆


吴淳夫本来是阉党大奸臣,这几天居然口碑逆转。

因为他向朱慈炅跪得最快跪得最彻底,而且是通过如今的乾清宫大总管田维章跪的,他除了财产损失,权势地位竟然几乎没有影响。

他还“发明”了财产公示,清赃示廉,朱慈炅继位之初,公开赦免了他的所有罪行。

他身上虽然有罪官污点,但也一样挂工部侍郎衔,主政清江浦船厂,而今更是要主政龙江宝船厂、宝山造船厂、刘家港造船厂三大船厂。

这也是他被新船撞了,人反而很高兴的原因。新船虽然是在他履职之前的造的,但很快也归他管了,一样是他的政绩。

他的口碑,是因为他莫名其妙的成了此次反腐风暴下大批罪官的救命恩人。刘阁老引用吴淳夫先例,让一百多号人不仅保住了人头,还保住了官身。

吴侍郎如今已然是大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下洗心革面的第一人,倍受人尊敬,引以为模范。

如此,也充分证明了政治斗争搞赶尽杀绝要不得,当初东林党人鼓动孙承宗的清算调查如果快点,吴淳夫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干死了,今天大批东林党人哪里来的先例引用。

吴淳夫是非常机敏的,当初一察觉到东林党的调查动作他非常果断,直接向刚继位的小皇帝认罪献财产,而朱慈炅也不是朱由检,如他所愿的保住了他的脑袋。

同样是阉党,吴淳夫的选择比人皮早就风干了的崔呈秀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今,吴淳夫甚至不需要黄立极的****,他直接从阉党进化成皇党了,地位稳固无比。

作为一个没有啥节操的皇党,他的看法自然与众不同。

“陛下,微臣不太认同南大司马的看法。一个地方的发展,固然受制于先天的地理条件,但朝廷的重视和投入也同样非常重要。

郧阳其实也并非地理条件不好,地处三省交界,有汉水穿境而过。若能发展起来,必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于安置流民,发展国家中部,联通南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都若要走江运,还必须过夔门三峡,但郧阳却可以开辟安全的航道一江直达南京,通过陆路又可以连接陕西、河南。

短期来看对于朝廷应对陕西大旱、河南减产的灾害救援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来看打造一个中北部工商中心,对于南北问题也是长期助力,同样也能减少对运河的依赖。

陛下,采用天启车船后,虽然逆流,但南京已经有条件直航郧阳。微臣估算郧阳到南京大约需要三天到五天,而南京到郧阳也不会超过十天。

我们工部已经在研究江帆技术了,软帆是可以逆风航行的。如果大规模使用,肯定也能加快天启车船的更新换代,让速度更快。

这条航线一旦开通,最远可以连接汉中,沿江城市都将受益,长江水运必然繁荣。这对于南京甚至上海都会有不可限量的正面影响。”

朱慈炅脸色又是一变,航运和技术迭代,这又是他忽略掉的因素。打造一个经济中心城市的好处,大明朝堂或许没有什么意识,但朱慈炅知道这个影响太大了。

以点代面,几乎可以全方位的影响周边。封建王朝对国家的治理,更多倾向于维持稳定和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什么工商发展的概念。

不过,朱慈炅以四大皇店为基础的皇店司,在南直的三大资本集团都是发展工商,几乎解决了大明的流民麻烦和财政问题,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开始跟进小皇帝的执政思路了。

在建的青岛新城和青岛港,上海新城和上海港,都出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尤其是上海,商人和民工的涌入让这个小县城几乎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上海归来的王在晋和吴淳夫都不是死脑筋,他们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大明的这种积极变化,对郧阳经济特区的看法,他们其实相对开明。

王在晋不反对再弄一个上海、青岛,他反对的只是郧阳,他觉得郧阳没有上海和青岛的潜力,不值得。

王在晋见朱慈炅听了吴淳夫的话陷入沉思,忍不住轻声开口。

“当时,老夫记得你在船上说过,发展工商都需要有支柱产业。苏州靠丝绸,扬州靠盐业,南京是留都,上海靠开海和造船等,青岛未来可能也有海运,郧阳靠什么?”

吴淳夫吴当时愣了一下,声音有点低。

“江运也未尝不能带动一些产业。”

王在晋摇摇头。

“郧阳你我都未去过的,但老夫查过资料,那里都是山区丘陵和河谷,没有南直的地理优势,也没有青岛的海运中转潜力的。

以老夫浅见,如果一定要选一座沟通南北的地方,老夫更看好通州和天津。这两个地方更值得投入重金,必定能够很快得利。”

吴淳夫也不同意。

“通州和天津都离北京太近了,他们必然是被北京影响,不可能影响北京和周边。天津还好有点,通州甚至都要算北京的附郭了,虽然得利快,但长远来看,不如郧阳的。”

王在晋点头。

“有道理。但为什么不选汉中呢?汉中有平原,潜力比郧阳大得多的。”

吴淳夫看了眼低头写字的朱慈炅。

“或许正是因为汉中有平原,更适合农业,而非工商。再说,有秦岭和大巴山屏障,汉中影响太有限了。我相信陛下选择郧阳一定是深思熟虑过的。”

王在晋冷哼一声。

“别拍陛下马屁,他就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事也还没有确定。陛下质询我们意见,我们就要考虑清楚,要有大臣的担当。

虽然南直税入大增,但国家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不管什么长视短视,我的意见更倾向于解决眼前问题,等国家财政好转了再考虑其他。当时你别只顾着一味讨好陛下。”

朱慈炅笔头停了一下,不过依然面不改色,没有抬头。

吴淳夫偷偷看了朱慈炅,见他似乎也不介意王在晋的无礼,只好对王在晋赔笑。

“岵云公,你想想,若是郧阳发展起来有扬州、苏州一半的繁华,你们河南西部的流民会去洛阳还是郧阳?如果将西安,洛阳和郧阳连成三角枢纽,造福的北方民众可是不计其数。”

王在晋沉默了下。

“路难走,永远比不上苏松扬的。”

吴淳夫似乎铁了心想在皇帝面前讨好。

“仰器利,工部也在研究更快的马车。”

此时天工院的陈子壮进到御书房,先是跟两位重臣点头致意,将文书递给一旁的王坤。

“陛下,这是明日四教在乾清宫讲|法的流程,礼部和天工院合计的。”

朱慈炅皱了下眉。

“明日先取消了,黄首辅要来南京,等首辅来主持讲|法。”

几位大臣都愣了一下,又推迟了,但这个理由比朱慈炅身体不适还强大,你们想不想大明首辅主持吧?

PS:吴淳夫(1577年—1629年),原名奇逢,字当时,号练石,又号犹三,福建泉州府晋江人。他的字有点奇怪,所以备注下。


  (https://www.shudi8.com/shu/698706/3535961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