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桃花女将要退婚,被迫称帝她哭了 > 第553章:天地将倾!

第553章:天地将倾!


“子房,这天下原本便是我忠武侯府的天下,奈何当年南王一脉与司马家偷梁换柱,窃夺帝位,如今我有遗诏与诸多证物在手,有意夺回武帝之位。”

“但你也知道,如今我肩负重任,须以军民安危为念,一切以牺牲最小化为主。你们认为,该采取何种策略?”

“是直接对外宣布真相,借此机会兴兵南下,还是……”

卓子房深思熟虑之后,细细分析。

“武帝遗诏已经证明,主公才是天命之子,为自家夺回帝位理所当然。不过此事实在是太过于骇人听闻,若只是如此简单地宣布真相,倒会显得像是天策府编造的一家之言,一面之词。江南逆贼尚有数十万众,必定会把水搅浑,到头来却是适得其反。”

“报纸宣传,终究是出自天策府,豫章云家,巴蜀公孙家,这些势力又如何可能轻易相信如此骇人听闻的真相?”

“但真相无论如何必须公诸于世,因此主公不如先入主京城,然后争取所有中立或友好人士的支持,届时公布真相,查证信物,足可服众!”

“当然,主公在与反贼们作战期间,也可以决定是否提前公布真相。”

靖云生称赞道:“卓先生之言最为稳妥,武帝遗诏乃是未来主公继位的关键,无论如何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见证人,而不只是主公麾下众人。”

梁萧郑重点头,道:“我掌控京师之后,就按先帝的第一封遗诏,拥立霜儿为女帝,趁此机会肃清所有反贼,如何?”

“主公英明!”二人齐声道。

武帝给了三封遗诏,并附上写给梁萧的亲笔信,向梁萧说明了自己的用意,要梁萧自己挑选最有利的方式去做。

三封遗诏的其中一封,正是立梁清霜为皇太女,让她继任女帝,以安人心。

这封遗诏相当于提供了一份保障,日后再让梁清霜将真相昭告天下,并将帝位归还梁萧即可,也是最稳妥的路线。

当然,梁萧若是能够名正言顺夺回帝位,则可以不启用这封遗诏。

武帝的安排,倒是和当年梁萧与卓子房秘密讨论的计划不谋而合。

报纸的宣传力量再强,终究是有限的,全国各地的地主豪绅也都明白,报纸的宣传内容是以有利于梁萧为前提。

无论梁萧如何夺回帝位,武帝让玄奇转交的这些证物,都必须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公布,才能避免被敌人搅混水,而成为历史疑案。

可以说,武帝这一番安排,态度明确,是要梁萧正本清源,夺回帝位。

这种情况下,云家,公孙家……这些并不属于天策府的势力,就是他必须争取的。

而在真相大白之前,武帝遗诏之事确实不宜走漏风声,因此云恪也不敢在信中直说,只能隐晦地保证,梁萧将来会成为名正言顺的武帝。

云家家主云修收到云恪的来信之后,只是表态会据守豫章,但没有明确说明支持梁萧自立。

但云恪向他保证,随着云定与云坚被迫害至死,云家最终一定会打碎身上的“忠臣”枷锁,彻底倒向天策府。

如有需要,他可以随时奉命,向爷爷云修告知真相。

望江县附近,四万天策军步军,七千白袍兵,整装待发。

后方还有大量的后勤人员,提供粮草。

此时已经入秋,雨季较少,京城已然近在咫尺!

而在南岸的渡口逐鹿县以南,江南朝廷集结了二十万军队,由摄政王南王担任统帅,司马凌云担任副帅。

这些军队来自各地军阀,其中也有三大门阀的人员。

梁萧的存在,也让他们同仇敌忾,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付天策府。

即便如此,各部军阀都是寝食难安,南王更是日夜难眠。

连西秦部队都被梁萧击退,西秦拓跋穹甚至主动与梁萧和亲!

西秦,曾是公认的三国之中最强国,尤其是骑兵。

而今,匈奴被梁萧逐出中原,西秦选择与梁萧议和……

他们这些部队,当真会是梁萧的对手?

梁萧就在对岸,并未急着渡江,南岸诸多军阀已经开始渐生嫌隙。

“当初为何要如此对待秦家和云家,还把天策府拆除了?”

“都几个月了,巴蜀公孙涛还是迟迟没有表态,他们是不是也不打算听命于朝廷了?”

“那有什么用?就算他们愿意勤王,首先得路过云家的势力范围吧?云家早就不再听命于朝廷了,我看云修是打算等梁萧一来就反了!”

军中已经有了质疑的声音。

司马凌云坐在军帐里,脸色阴晴不定。

天地将倾!

他们还是太低估梁萧、太高估西秦了……

而在长江北岸,西秦也在紧急组建部队。

拓跋穹回国之后,立即召开朝会,商讨如何应对江南之变。

群臣一致赞成重振旗鼓,直接进攻江南,招降云家。

即使云家不愿投降,如今云家的部队也因为各种因素,比如逃兵、被迫裁军,而仅剩八万不到,远不足以对抗西秦的全面进攻。

而梁萧则在与江南的京城对峙,这是入主江南的大好机会,无论如何不能再像错过燕云之地一样错过江南!

拓跋穹才为丞相最无缺举行国葬不久,满心急切,想要一统天下,以告慰丞相在天之灵。

最终拓跋穹下诏,在全国各地扩军,带往江南。

同时招揽羯人部落,以为己用。

又遣使通知匈奴右贤王,率众南下,从并州直入国境,一路南下,前往山阳郡,威逼徐州。

西秦铁骑一分为二,一半在江南,另一半在山阳郡。

最无缺死后,拓跋穹已难以自控,西秦的征兵规模不断扩大……

对此,皇太子拓跋峥苦劝无果,忧虑成疾。

梁拓作为大将军,面对几乎孤注一掷的君王,碍于与梁萧的血缘关系,也不敢出面劝谏。

而在京城以南,天和教起义军已经集结了四十万之众,规模惊人,一路侵夺州郡。

武朝的军阀们对此选择了默许。

为了拉拢天和教,南王也派遣使节,拜访大圣贤。

“朝廷愿意为贵教义军正名,许以重利,只希望大圣贤能够归顺朝廷,共抗梁萧!”


  (https://www.shudi8.com/shu/698274/356123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