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49章 张耳

第49章 张耳


  那名商人先回了刘季一礼,然后对引荐的商人道:“善!且往铺中整顿,少时再叙!”商人行礼走了。

待商人离开后,商铺的主人才转过身来对刘季道:“刘生往投信陵君,何人所荐?”

刘季有些警惕,道:“生但愿投之,蒙薛公相荐。”他只说“薛公”,一般人只会理解为姓薛的人;但对信陵君的门客来历有深厚背景知识的人,就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一个薛邑的人。

薛邑是齐公子孟尝君田文的封地。田文是首个以养门客著称于世的贵公子,他的门客们都集中居住在薛。田文在诸侯间辗转任职,最后死在魏国大梁,他带到大梁的门客,多数改投信陵君,是信陵君门客中资历最早的一群。孟尝君只带走了一部分门客,多数门客还留在薛邑;就算那些去了大梁的人,也并没有全都投向信陵君,还是有许多人回到薛邑。他们和信陵君的门客,甚至信陵君本人也多有联系。刘季不说推荐人的姓名,而只说薛公,其实是指那些留在薛邑的老门客。——而这只有信陵君的门客才懂。

听说薛公相荐,那名青年道:“夏侯先生既已入薛,生其见乎?”

刘季闻言,知道这些人可能就是信陵君身边的亲信。夏侯先生是薛人,在孟尝君时代就开始驾车,后来归于信陵君,深得重用,是上客;在家乡丰邑,刘季就听说过这位夏侯先生的大名。但夏侯先生回到薛邑的事,他却并不知道,这让刘季感到十分窘迫,但也老实道:“未知也!”

那名青年又问道:“薛公何所荐也?”

刘季道:“愿以见张公!”一边说,一边从怀中取出一块节符。这块节符用朱砂写就,由于刘季贴身戴着,字迹有些淹漫,上书:薛邑叔孙氏。

那名青年将这支节符交给旁边的老人,老人道:”叔孙氏本鲁公子,执鲁政。后衰矣,其支者在薛,尝事孟尝,其入大梁者,亦尝事君上。学于儒,未得行于世,乃归乡。“

刘季见这位老人对信陵君的掌故说得头头是道,急问道:”先生定非常人,愿以闻!“

那位青年道:”信陵君已薨数年,汝其不闻乎!“

刘季闻言大惊,伏拜于地,道:”何以言之?“

那位青年道:”君上于安僖王三十四年薨,今魏王即位已三年矣!“

刘季道:”二公必也君上亲近,敢闻其名!“

那位青年指着老人道:”此仲岳公,君上上客!仆张氏耳,家父辄,与仲岳公同事君上。“

刘季连连顿首,道:”薛公所荐张公,正令尊也!“

仲岳先生道:”君上之薨也,张公病,不能行,独留大梁,死焉!门下诸公亡逸四方,吾独与张公子耳至外黄。“

刘季道:”君上之逝也,小子独不闻,如之奈何?“

仲岳先生道:”吾闻夏侯先生归薛,若汝访之,必得其详!君上之逝也,盖与王同时,是以不闻。“一面将刘季扶起。他见刘季腰中挂有剑,便问道:“刘生短褐带剑,世所无也。”

刘季将剑从腰间连鞘抽出,交给仲岳先生道:“此剑家父所赠,识者以为韩棠溪也。”

仲岳先生拔剑出鞘,细细相了一相,问道:“有曾先生者,其与汝相得?”

刘季有些茫然,道:“未之闻也。”

仲岳先生插剑入鞘,将剑还给刘季,道:“此剑非常,汝果与君上有缘!”

刘季道:”小子无福,不得事信陵君,愿于墓前祭拜!“

张耳道:”信陵君,魏公子也,归葬于汲,魏家祖陵。吾等布衣,焉得祭拜!“

仲岳先生道:”刘兄既远来,其暂住数日,或得其便,乃往拜之!“

刘季道:”外黄商贾甚厚小子,愿以谢!“

身边的商人道:”耳,仆之婿也,兄既来投信陵君,亦兄弟也。皆非外人,同为一家,又何异也!“

张耳道:”弟初入外黄,衣食不备。幸得翁惠,以女嫁之,用得残生!“

商人道:”岂得如此。吾初嫁女庸奴,女必得大丈夫也,私奔张生,遂以相得!“

几人说得畅快,张耳遂请刘季往自己家中居住。他的岳父叫人担了酒肉,接待刘季。刘季再三要对路上给予自己优待的商家道谢,岳父道:”汝但以工钱赐之,可乎?“刘季也无话可说。

三人同到张耳家,家里也门庭广阔,但由于是布衣,只有一进三间的格局,但两侧的厢房和门边的塾房一应俱全。张耳请自己的妻子出来相见。刘季从小所见都是村姑农妇,哪里见过如此风韵,一时惊为天人,不由得看呆了。张耳和仲岳先生看了,也在心里暗暗好笑。

张妻略叙几句,请刘季安歇,自己回房间了。

张耳在外黄连头带尾也才三个年头,若论真实时间还不到两年。但由于有外黄第一富商的倾囊相助,张耳在当地也成为了名人。借着信陵君门客的牌面,他的岳父在大梁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两者相得益彰。

张耳久居信陵君府,深得信陵君之风,对于底层民众极有亲和力,家里也聘了两位舍人。有了老丈人送的酒肉,张耳和刘季和舍人一起炊了粥,张妻出来一起吃了饭。刘季见了张妻,自惭形秽,低头不语。仲岳先生见了,匆匆吃过饭,即邀刘季出门闲步。

仲岳先生向刘季介绍了信陵君最后几年的状态。由于魏王的疑心,信陵君数年不上朝,不理政事,只在家中沉溺于酒色,造了些小人,但也掏空了身体。疫疠来袭,魏王先染病,信陵君在冢宰的精心照料下本来无事。但魏王有意将信陵君召进宫去,长谈了大半天,信陵君回来后就染上了疫疾。但不知为什么,信陵君拒不治疗,甚至闭门不出,也不见人。等下人发现情况不对,再去探望时,信陵君已经不治,和魏王先后共赴黄泉。

这个过程,仲岳先生说得很细,刘季沉默地听着。一直等仲岳先生说完,刘季方道:“魏王自知不治,恐君上纂太子位,故除之。君上亦从其意,自分必死,染疾而不治,以尽君臣之义!”

仲岳先生没想到刘季直接看穿了事件的本质,停下脚步,看了刘季好一会儿,问道:“汝其先知其情乎?”

刘季道:“未知也,盖得诸先生!”

仲岳先生道:“季子亦非常人也,世事通达,至于此也!吾等皆以太子年尚少,未经事,君上若得而辅之,不啻周公之辅成王,名垂后世,正得意之时也。而子以为自分必死,所见过于吾等多矣!”

刘季道:“小子妄言,先生姑听之!”

仲岳先生道:“非妄也。吾揣度君意,近乃得之,未及与人道,而闻诸子也。”

刘季道:“魏王固非天下雄才,而出此计。君上亦非忠也,顺此乱命,将置社稷何?”

仲岳先生道:“若季子居魏王,复当何如?”

刘季道:“信陵君与魏王,兄弟也,兄弟同心,社稷之幸也。今兄弟猜疑,各怀二心,事遂不可为。吾若为王,天下事付诸天下人,必得其人而已,吾但握其权而已。”

仲岳先生道:“季子所言,诚大义也。然天下世多有不如意者。汝观秦,天下之强国也,而付诸一赵贾。今秦王年二十,犹不得冠,不亲政。楚,天下之大国也,春申君执国政,楚王备数而已。”

刘季对天下事并不清楚,问道:“小子蒙味,不谙其事,愿先生教之!”

仲岳先生遂再对刘季说秦、楚之事。现在秦、楚两国之王,都是质子为王,而辅政者,都是在为质期间,辅佐质子的大臣。质子为王,辅臣为相,而权柄皆握于权臣之手,无论是秦王还是楚王,几乎都对政事插不上手,除了主持祭祀,几乎已经无所作为。

刘季问道:“秦楚非大国乎,政归于臣,而国因之而强,又何辞焉?即如君上,信先生,言听而计从,诸事得其善。非独臣之福也,亦君之福也。小子之事君上也,固愿分君之忧,代君之劳,辱君之辱,而仇君之仇!君上其疑乎?”

仲岳先生沉默了半饷,长叹道:“若归诸一人,虽君上亦不容也!”

停了一会儿,仲岳先生改换了话题,道:“张耳在外黄,得姻亲之助,慨然有千里之志。君上已薨,不得而事之,子其辅耳!”

刘季想了想,道:“小子奉薛公之命,固投张公。今张公逝,公子有大志,未敢辞。惟力不逮也!”

仲岳先生道:“季子既有意,吾当言于耳!”

由于张耳在外黄城中的住宅并不宽敞,刘季只在城中住了一宿,第二天即由舍人带着,出了城,到城外的另一处城邑中觅了一处宅院,安顿下来。张耳或自出城与刘季相会,或邀刘季入城相会,三五日必有一会。其他时间,刘季或四出访友,或走马斗剑,日子过得好不逍遥!在这期间,张耳还派刘季到大梁、信陵等地办些杂事,也认识了不少人,交结了一些草莽中的朋友。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81183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