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477章 图穷匕见

第477章 图穷匕见


《神鉴允臧》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与不远处徐家状元牌坊上的“恩荣状元”四个字交相辉映。

有人看到这一幕感叹道:“海陵真乃文萃之地,短短这几步路,又是一门三进士,又是朱衣点额的钦赐解元。”

孔春华笑道:“解元郎,出京之前,陛下召见时对我说,你是为朝廷做了事的,好生温习,来年在京师,朕希望你能登上杏榜,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到时候再另行叙赏!”

有不了解陈凡的人,不知道他陈凡到底为朝廷做了什么。

但了解陈凡得人却知道,陈凡这一路上所做的事确实超出了很多读书人的能力范畴。

所以,这也难怪皇帝远在千里之外也能记得海陵小县的这个读书人。

陈凡跪倒在地接了口谕:“谢陛下隆恩,陈凡必努力读书,未来报效朝廷和陛下。”

孔春华满意的点了点头。

正事办完,这位钦差又回了陈凡的住处,换了便服出来。

这时的弘毅塾门口送菜的大车排成了长队,徐怙成了弘毅塾的临时管家,带着马九畴,和他刚刚赶到海陵的儿子一起,将这些大车引到侧门。

就算是徐怙这种大户人家出生的公子哥儿,见到这些大车里的食材也是吓了一跳。

“这,这快把海陵城给搬空了吧?”

这年月,就算是住在城里的城市居民在城外也是有田的,他们秉持着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所以城市里卖果蔬、卖肉食的商贩比之另一个世界少了很多。

想要凑齐这么多菜品招待钦差大人,王如海跑遍了整个海陵周边的乡村。

他擦了擦汗笑道:“徐老爷,凑齐这些真不容易,这比平日里我家酒楼用的菜蔬贵了好些。”

说罢,他拿出单子,一旁的马九畴连忙让儿子马夔拿了笔记录。

“上等猪前腿肉五百斤,计纹银十二两;上等羊肉三百斤,计纹银七两;活鸡七十只,计纹银五两;各色鲜鱼,哦,这是沈老爷专门交待的,直接去渔行拉了过来,没有要钱……”

王如海直接报了好一阵子,一旁抄写的马夔手都抄酸了,转头对马九畴道:“爹,买了这么些食材,钦差大人能吃得完吗?时间一久,还不都放坏了?”

马九畴看了儿子一眼:“你啊,眼睛光盯着钦差,你有没有想过,周围这些近邻平日里帮衬不少,要不要摆流水席感谢人家?”

“呃……”

“有了陛下钦赐的【神鉴允臧】牌匾,未来几日,本不打算来弘毅塾的那些人,会不会赶过来?”

“这……”

“还有这里里外外忙活的县衙三班、书役、白役,解元老爷要不要赏点饭食?”

马九畴看着正在被卸下的食材,摇了摇头后,对王如海道:“王掌柜,恐怕还要辛苦你,这些食材估计还是不够。”

王如海忙了一天,却没有半点不耐,开什么玩笑,现在有的是人排着队抢着给解元公做事。

自己不过是沾了儿子的光,才让解元公把这活交给了他家在海陵的酒楼掌柜。

当王如海听说这件事后,哪里肯让别人代做这件事,这可是在解元公面前露脸的机会啊。

王如海从昨日里便关了酒楼,一大早便将伙计们全都撒去了四周乡里采买,然后他坐镇酒楼点验采买的东西。

质量不好的,不新鲜的一律扣下,可不能让钦差大人在食材上挑出半点咱解元公的刺儿。

“放心,我已经叫伙计们去泰州府、泰兴县去采买了,断不会坏了陈老爷事。”

……

席间!

孔春华用筷子捯了一块平菇惊讶道:“没想到这种口外的平菇,竟然能在海陵吃到,这就是文瑞带着海陵县百姓种的那种?”

“正是!”俞敬躬身道:“天使,陈解元用草棚在淮左种植平菇,如今已经惠及整个海陵县的百姓,就连南京的商人都坐船来海陵县采买,这平菇虽然利头很小,但一年也能让一户人家多存个一二两银子。”

一二两银子在席间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眼中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孔春华却是财务官员,他深知一县百姓,每一户每年能存一二两银子是什么概念。

听到俞敬这话后,孔春华叹道:“寻常五口之家,岁入不过十两,这一二两足抵白日口粮,糙米五石,便能熬过春荒。”

“这江南田赋折银,一亩征银三分。一户若有十亩田,岁納三钱银。省下这一二两,便能抵十年税银。不知能活多少百姓。”

刘讷也在旁边道:“是啊,若社学束脩一岁需银八钱。贫户昔日因缺此银,致使稚子失学,今有这菇棚所出,足够儿童蒙学所费。”

听到这,一众士大夫突然想到了陈凡昨日说过,他想要搞什么农学院。

有了陈凡之前的成绩,若陈凡真想搞,朝廷和皇帝那边恐怕不仅不会反对,而且还会大加支持啊。

陈凡在席间谦逊了几句,他也收到了点风声,知道孔春华此行,在海陵宣旨不过是个添头,所以,今晚真正的主角是人家孔春华,自己还是少说几句为好。

果然,不一会儿,孔春华便话锋一转:“解元公以一己之力,让海陵富庶了不少,但整个大梁以及东南诸省的百姓却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众人闻言,心知孔春华这边要出击了,以宁绍台道员身份参与苏时秀幕中诸事的胡襄顿时紧张了起来。

果然,孔春华目光黄转向胡襄:“胡观察,听说你颇受苏督宪信重,如今在他幕中参谋军机?”

胡襄知道避不开,连忙起身拱手道:“回天使的话,胡某忝列督宪幕中,只做些拾遗补缺的小事。”

孔春华却不理他,微微一笑道:“去岁东南剿倭耗银一百七十万两,今年还没到十月,已经耗银三百二十多万两,尔宁绍台月请饷牍在我的案头摆了三寸厚,请问,你这兵备道今年剿了多少倭寇?”

胡襄闻言,额头上的汗水一下子渗了出来,顺着他的法令纹划入口中,又苦又涩。

“浙直盐课、市舶税银皆已抵押输边,若下月再无捷报,本官只得奏请改‘均平银’为‘倭饷银’——届时你那三府田赋加征三成,民变之责尔自担之!”

图穷匕见,原本和乐融融的宴席,转眼间变得刀光剑影。


  (https://www.shudi8.com/shu/696522/3560833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