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 > 第1117章 尸体解剖

第1117章 尸体解剖


“房东看到的红衣女子,和未知男性会不会是同伙?”  他提出假设,“两人配合,一人望风一人作案,之后搬走矮柜处理凶器或尸体?”  但这个推测缺乏实证,指纹和足迹都只指向单一男性,红衣女子的痕迹只有少量纤维,无法确认身份。

深夜的勘查车里,小杨和小孙对着满桌的证物袋发愁。指纹、足迹、纤维、血迹、监控盲区……  每一条线索都看似重要,却又无法形成闭环。“扩大范围后发现的痕迹,反而让案件更复杂了,”  小杨揉着发酸的眼睛,“那个未知男性的动机是什么?债务纠纷?情杀?还是被雇佣的凶手?”  小孙的电脑突然弹出消息,死者张磊的银行流水显示,7  月  2  日有笔  5  万元的汇款,收款方是个陌生账户,开户人信息模糊。

“这可能是突破口,”  小杨立刻调取该账户的交易记录,“但开户银行在省外,需要协查,至少得三天才能有结果。”  窗外的小区渐渐沉入寂静,只有勘查车的应急灯还在闪烁,映照着两人疲惫却专注的脸。他们知道,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里,一定藏着指向真相的密码,只是现在,还需要更多耐心和技术,才能让它们浮出水面。

小杨和小孙在这边对现场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勘察的时候,尸体已经被运送回了刑侦支队这边进行解剖。

解剖室的不锈钢台在无影灯下泛着冷光,张磊的尸体被运来时,尸袋表面还沾着客厅地毯的纤维。张林戴着双层橡胶手套,指尖捏着尸袋拉链的瞬间,一股混合着腐败气体与空调冷气的怪异气味漫出来。“体表先做三维扫描,”  他头也不抬地对助理小林说,扫描仪的激光束在尸体表面游走,“注意记录背部的擦挫伤分布,尤其是肩胛骨下方的条状伤痕,与现场拖拽痕迹做比对。”

小林调整着扫描仪的参数,屏幕上的点云模型逐渐勾勒出尸体的轮廓。“张老师,死者的右颞部有处  5×6cm  的头皮下血肿,”  她用标尺卡在血肿边缘,“创缘不整齐,伴有表皮剥脱,看起来像是钝器打击形成的。”  张林凑近观察,手指轻轻按压血肿周围,腐败的皮肤在指下微微颤动:“测量挫伤带宽度,3.2cm,符合扁平钝器的接触面特征,可能是扳手或钢管之类的工具。”

尸温测量在直肠深处进行,电子体温计的数字稳定在  21℃时,张林在解剖记录上划出一道横线。“环境温度  24℃,尸体核心温度  21℃,温差  3℃,”  他对照  Henssge  尸温方程表,“按正常体温下降速率,死亡时间应该在  72-96  小时,但空调低温环境会延缓降温,需要校正系数  0.8。”  小林突然指着尸体的肘关节:“尸僵已经缓解了  60%,下颌关节能活动  3cm,腕关节完全松弛,这在常温下是死亡  4-5  天的特征,但低温会让尸僵缓解变慢。”

“综合判断,”  张林的解剖刀在尸体胸前划出精准的  Y  形切口,刀刃切入皮肤时发出轻微的  “嘶”  声,皮下脂肪在刀刃下外翻,像块冻住的黄油,边缘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他用止血钳轻轻拨开脂肪层,露出下方的胸大肌,肌肉纤维因腐败而呈现灰红色,像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死亡时间应该在  7  月  3  日晚  8  点至  7  月  4  日凌晨  2  点之间,”  他的手指在肌肉纹理上滑动,“比单纯尸温推算早  12  小时,因为空调的  24℃环境相当于自然状态下的  18℃,腐败进程减慢了  20%。”

小林正用电子卡尺测量脂肪层的厚度,数值稳定在  2.3  厘米时,她抬头问道:“张老师,这个温度校正系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张林指着解剖台旁的恒温箱,里面模拟了现场的空调环境:“我们做过对照实验,24℃恒温下,尸体的腐败菌繁殖速度比  28℃常温慢  35%,但比  16℃快  15%,取中间值就是  20%  的减慢率。”  他让小林提取一块胸大肌组织,“放在  4℃冰箱保存,回去做肌浆网钙  ATP  酶活性检测,这个酶的活性随死亡时间呈线性下降,能精确到小时。”

解剖刀继续深入,胸骨柄与锁骨的连接处在刀刃下分离,露出白色的肋软骨。“你看这里的软骨钙化程度,”  张林用探针指着肋软骨的骨化中心,“第三肋的骨化率是  65%,第四肋是  58%,符合  35  岁男性的正常水平,但骨膜下的出血点已经开始溶血,血红蛋白扩散范围约  0.5  厘米,这在  24℃环境下需要  36  小时左右。”  他对比标准图谱,“如果是常温,这个扩散范围至少需要  48  小时,进一步证明低温延缓了腐败。”

张林拿起装有玻璃体液的试管,对着无影灯轻轻摇晃,液体呈现淡黄色,清澈度良好。“玻璃体液的钾离子浓度是  6.2mmol/L,”  他看着检测报告,“正常情况下,死亡后每小时升高  0.13mmol/L,按这个速度推算,死亡时间应该是  72  小时左右。但在低温环境下,钾离子释放速度会减慢,校正后的浓度对应的死亡时间是  48  小时,刚好落在  7  月  3  日晚到  4  日凌晨的区间里。”

小林突然指着尸体的眼角膜,结膜上的腐败静脉网像红色的树枝蔓延。“角膜混浊度是二级,”  她用裂隙灯观察,“瞳孔区有轻度云雾状,但还能看清虹膜纹理,这在  24℃环境下是死亡  36-48  小时的特征。如果是常温,二级混浊通常出现在  24-36  小时,这也说明低温让角膜变化变慢了。”  她在记录板上画出角膜变化曲线,横轴是死亡时间,纵轴是混浊度,曲线在  24℃时明显右移。

“还有尸斑,”  张林翻转尸体,背部的尸斑呈现的是暗紫红色,指压之后不完全褪色,“分布在背部、臀部和四肢后侧,符合坠积期向扩散期过渡的特征。在  24℃环境下,这个过程需要  36-48  小时,而常温下  24  小时就会进入扩散期。”


  (https://www.shudi8.com/shu/695200/2837476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