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6章 墨者

第546章 墨者


墨家的‘感染力’,或者说是超强的组织行动能力,刘荣早有耳闻。

    不单是从臣下口中、史书的字里行间窥见,就连先帝老爷子,也曾在刘荣表露出‘试用墨家’的时候,颇有些严肃的提醒过刘荣:不要玩儿火。

    当时刘荣还颇有些不以为意。

    ——怎么就玩儿火了?

    墨家又不是什么邪教,又不是没有存在过;

    在战国时期,能和‘不以物累’的杨朱半分天下思想学术界,能成为天下过半国家的执政学派,刘荣怎么就不能用了?

    能存在于战国时期,能在战国时期成为诸侯国执政学派的墨家,怎么就不能成为如今汉室的‘显学’之一了?

    但当真正尝试过之后,刘荣才终于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先帝老爷子说的没错。

    墨家的组织行动能力,以及这个特殊能力对封建王朝带来的冲击,是极为猛烈的。

    因为按照墨家的学术思想纲领,以及墨家所在的区域,自然而然形成的‘墨社’,还有墨者们所迅速打造的特殊民风,几乎是取代了封建王朝对继承的统治!

    试想一下。

    如果那个‘出问题’的县,并不是刘荣任命了一个墨家县令,并允许墨家肆意施展才华,而是仅仅只允许墨家活动,却又另外一位寻常的县令,会是什么场景?

    恐怕县令的一切政令,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民生、吏治等方面的命令,都无法得到当地百姓民的全然遵从。

    反倒是墨者为首的‘墨社’力量,会将原本各自独立的底层民众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极为危险的民间组织。

    这个民间组织,像是后世的街道管理会,也像是换一个画风的基层领导机构。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封建王朝本身是有基层政府机构,对基层是有统治手段的!

    但墨家墨者、墨社的存在,却分明是在抢夺封建王朝对基层、对底层民众的统治权!

    虽然墨者、墨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基层’,但毋庸置疑的是:墨社的存在,使得封建王朝——使得汉家对基层的统治失去意义和必要。

    在一个有墨社存在的乡,乡三老,以及啬夫等基层官吏、基层机构,是没必要存在的。

    因为出了什么事,墨社就能出面解决,就连百姓民的农税、口赋,墨社都能组织当地百姓主动交上去。

    在一颗墨家影响力强大、‘墨风’浓厚的县,甚至连县令和县衙,都是没必要存在的!

    因为墨家除了有组织行动能力,甚至还有自己的一套内部法律!

    哪怕这套法律只针对墨家内部的墨者群体,墨家也完全可以将这份对律法、对‘规矩’的执着和坚守,以《汉律》的形式用到底层民众身上,从而取代汉家现有的司法、执法机构。

    而这样的墨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本质上并不是统一的封建政权。

    非但不是中央集权的政权,甚至都没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在那个时代,诸侯国们除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还有许多地位不比国君低多少,亦或是与国君平起平坐,乃至于地位高于国君的‘类统治者’存在。

    比如:楚虽三户的‘三户’,指的便是实际掌控楚国的屈、景、昭三家,而非作为楚国王族的芈姓熊氏。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休,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绝大多数经历放在了攻伐、战阵之上。

    ——得多征点兵!

    ——得多备点军粮!

    ——其他的事都靠边站,先把仗打好!

    ——什么墨家不墨家,什么基层不基层的,先保住国土、保住国家再说!

    如此背景下,能为各国节省大量行政成本,甚至节省下官员俸禄——几乎不需要各国统治者费吹灰之力,就能维持国家运转的墨家模式,自然就有了几位广阔的市场。

    其内在逻辑也很好理解。

    墨家也好,儒家也罢,对于当时的各国而言,不过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甚至是基本运转的手段。

    其中,儒家与乡绅豪强联系过于紧密,一旦用久了,就会养出几个怪物级别的世家门阀——就像是楚国的那‘三户’一样。

    而法家又过于严格,虽然效率非常高,但很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哪怕不激起民变,也有极大概率导致社会不稳定。

    战争当前,大争之世、大乱之世,各国想要的内部环境,几乎都是:以最小的代价,花费最小的成本,最大可能维持社会稳定。

    于是,墨家便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墨家官员既不会贪污腐败,也不会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尾大不掉;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墨家官员的积极解决——解不解决得了另说,起码人家愿意去解决。

    对于底层民众,或者说是与底层民众‘和平共处’这一块儿,墨家更是有着无与伦比,其余诸子百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墨家官员非但不会让上级、让朝堂操心,甚至都可能不需要发放俸禄!

    再加上当时,儒、法都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证明自己可以作为执政学派而存在,天下显学只有杨朱河墨家,供各国统治者选择的选项就这么两个;

    统治者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那刺眼的‘杨朱唯我,不以物累’八个大字,便只能默默选择人畜无害的墨家。

    因为当时,各国的重点都在对外军事扩张,或抵御外敌入侵、遏制邻国扩张。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搞唯我、搞不以物累的精致利己主义?

    打仗谁去打?

    总不能是国君及统治阶级吧?

    税赋说来交?

    不可能只指望王公贵族吧?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都需要底层民众无私奉献,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自然而然,杨朱被绝大多数掌权者pass掉,自然就只剩下另外一个选择,墨家了。

    至于各国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其实也不难猜。

    ——如果我选杨朱,那底层民众一口一个‘杨朱唯我,不以物累’,那我连军队都征召不到,连税赋都收不上来!

    一旦哪个邻居盯上我这块肥肉,一场仗没打好,那我可就亡国了!

    要知道周天子分封的天下各诸侯国,在西周时期高达八百个国家,到了战国初期,可就剩下二十七个了!

    这二十七个里头,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等大国,剩下的可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选墨家吧。

    什么基层不基层,统治不统治的,先保住国家要紧。

    民众、吏治之类的,就甩给墨家头疼去吧。

    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集中起来,用在对外军事扩张/抵御外敌入侵之上!

    至于其他的,等国家保住了,没有被其他国家吞并,而是吞并了其他国家,得以壮大后,再去考虑要不要解决。

    其实,也不是非解决不可的。

    ——墨家也没什么不好的嘛~

    一群打了鸡血的理想主义者,义务劳动式的帮忙统治国家,既不伸手要高官厚禄,也不在私底下蝇营狗苟,贪污腐败;

    很好嘛!

    什么?

    你说这会动摇我的统治根基?

    哎哟,你可别跟我说这么深奥的问题。

    我可是肉食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嘛……

    大多数小国,都选择了成本更低、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且能最大限度调动民众‘奉献精神’的墨家,来作为本国的执政学派。

    反倒是那些大国、强国,走向了另外一个低端,选择了杨朱唯我之道。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这些大国、强国而言,重要的不是底层民众的奉献精神,而是对外扩张时的‘师出有名’。

    如果选了墨家,那这些大国、强国对外扩张,就有违‘兼爱非攻’,乃是不义之战;

    反之,选了杨朱,那就简单多了——杨朱唯我,不以物累!

    我只管我自己舒服,哪管你死活?

    别跟我说什么仁不仁义、道不道德的,我读《杨朱》的!

    按俺们杨朱之士的价值观,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活着,那我弄死你,就是在帮你!

    你非但不应该怪我,反而还应该感谢我给了你一个痛快!

    于是,天下学术思想界,半杨半墨,非归杨,即归墨。

    而到了如今汉室,情况却不同了。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以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长治久安,长久延续的统一政权,汉室所需要考量的问题,和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全然不同。

    战国初期,各国可以说‘先把精力放在对外战争上,内部势力先丢给墨家去管,用他们最省钱’,但作为统一政权的汉家却不能这么想。

    因为统一政权的根基,在于大一统、在于中央集权。

    华夏文明从分裂、从封建制度,走向统一、走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是在不断提高对地方的统治力度,提高对地方的掌控力度的。

    对于统一政权而言,每一个加速中央集权进程、每一个提高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的方式,都是值得考虑的;

    反之,每一个破坏中央集权、降低中央对地方掌控力度的方案,都应该被毫不迟疑的驳斥并取缔。

    战国各诸侯小家子气,可以念在墨家‘省心省钱’的份上暂且用着;

    但汉家不行。

    汉家绝对不能因为墨家官员清廉、能干、积极性高,能让上级、让中央朝堂省心,就对墨家放任不管。

    ——统一政权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集权,而不是省心!

    真要图省心,还玩儿什么中央集权?

    直接搞民煮表决制,做个垂拱而治的圣天子好了!

    玩儿中央集权,本身就表示‘我愿意不省心,我愿意劳心劳力’的态度,再为了省心而去用墨家,无疑是有些本末倒置的了。

    至于先帝老爷子,在刘荣表示想要试一试墨家时,提醒刘荣‘不要玩儿火’,其实也不难理解。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

    墨家特殊的政治理念施展方式,本质上,就是在润物细无声间,抢夺基层行政权,甚至是统治权。

    虽说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但众所周知:一个文明、一个政权的组成,必然是有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庭,一个个农户所组成。

    军队由一个个农民子弟兵组成,财政收入也是由一笔笔农民上缴的农税、口赋,才得以聚少成多。

    对于基层,封建时代可以‘皇权不下乡’,但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去占据这个空缺。

    封建王朝不管基层,只是没有那么多的经历、那么大的能力去管,而非不愿意管、不稀罕管。

    而墨家践行圣道的方式,就等于说是:基层你不管,那我就替你管。

    管成什么样你别管,反正出不了岔子,而且肯定比其他人管得好。

    但墨家不会说,甚至未必意识得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家这种特殊的理念践行方式,便会向流感病毒一样,极为迅速、猛烈的广泛传播。

    就像刘荣做的这个实验。

    一开始,是一个县令,三五墨者,就让一整个县‘墨化’‘黑化’;

    刘荣刚有弥补动作,将县令调去郡衙,结果非但没能让官僚系统同化这个县令,甚至反而让整个郡守府,显露出了整体‘墨化’的趋势。

    最终,刘荣以强硬的手腕,结束了这个实验。

    因为刘荣很清楚:如果自己再不插手,那肉眼可见的将来,这个郡的郡守府,以及郡守府下辖的一郡十数县,也都会被‘墨化’。

    然后呢?

    以一郡为中心,朝四面八方扩散,迅速席卷周边地区。

    到了那个时候,刘荣需要考虑的,就不是这几个‘墨化’的郡、县该怎么处理的问题,而是怎么组织墨家出生的官员,出任朝中三公九卿的问题了。

    最要命的是:在基层,墨家提倡,并且有能力达成一种类‘无政府’的地方运转模式。

    而当这个模式,从一乡、一县,逐渐扩散到一郡、一国,乃至全天下的时候,情况就要一发不可收拾了。

    ——难道还真要在这两千多年前的古华夏,玩儿无政府体制?

    那刘荣该如何自出?

    成为旧时代的余孽,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碎?

    还是苟延残喘,回未央宫参观一下自己家,都还要买门票才能进?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71250/2837531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